當今世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當前,全球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壓力卻已成為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主要障礙。
面對這一障礙,人類不得不全力應對,力尋出路。加強全球環境保護國際合作成為人類必然的選擇。
于是,當面對諸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荒漠化、森林砍伐、有毒化學品污染、生物多樣性破壞等全球性環境問題時,各國為此而舉行的國際環境會議數不勝數,為此而制定的各種多邊、雙邊環境協定、協議汗牛充棟。
在這樣的場合,中國的身影顯得特別引人矚目。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全球環境外交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離開了中國的參與和貢獻,是不可想象的,也是無法實現的。
回首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就是中國一步步融入國際社會的歷史。中國在走向世界、融入國際社會的同時,也帶動著中國環保走向世界。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也與日俱增,許多國際環境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和貢獻,目前已經到了為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做貢獻的重要歷史階段。
環保國際合作 助力中國和平發展
環境外交是外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解決全球和區域性環境問題而在國際會議、國際組織或其他外交場合所開展的雙邊、多邊環境合作、國際交流和外交斗爭的重要手段,是通過外交手段達到解決環境問題的總形式。
在國際環境外交方面,中國經歷了一個從最初的被動參與、接受、適應,到維護、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的過程。
回首往事,一個個歷史鏡頭閃現在我們面前,中國參與環保國際合作進程的歷史脈絡由此清晰呈現:
鏡頭一:
原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出席了1972年6月5日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這也成為中國環境外交在世界舞臺上的“首演”。
解讀:
1972年~1979年,是中國環境外交初登舞臺階段,中國開始參與國際環境與發展進程。
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了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標志著中國環境外交正式走向世界,正式參與國際環境合作與管理體系。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 N E P )成立,中國于1976年在UNEP總部所在地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設立了中國常駐UNEP代表處。
但這期間,中國對環保國際合作和管理體系基本不了解,參與活動極少,游離于環保國際合作與管理體系之外。
鏡頭二:
1980年,中國與美國簽署了環保合作文件,由此啟動了中國雙邊環保合作進程。
解讀:
1980年~1992年,是中國環境外交加深了解、穩步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是中國改革開放蓬勃發展的時期,“開放和引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與此相適應,中國對環保國際合作和管理體系的了解更加深入,參與了一些主要的國際合作活動,積極引進是環保國際合作的主旋律。
這期間,以雙邊合作、國際組織合作為主渠道,以引進先進的理念、管理經驗、引進資金與技術為主,國內環境政策也隨著環保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化,汲取了大量國際經驗。
中國相繼批準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保護臭氧層公約》等核心國際環境公約。
鏡頭三:
2007年9月,在《蒙特利爾議定書》第19次締約方大會暨20周年慶典大會上,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代表中國接受了“臭氧層保護國家實施獎”。
解讀:
1993年~2005年,中國環境外交進入第三階段,即積極務實、維護權益、爭取利益、拓展合作階段。
以參與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為起點,中國的環保國際合作開始從被動“接納”轉為主動“參與”,多邊、區域和雙邊環境合作取得了很大進展。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國的環保國際合作呈現出積極務實的特點。
1997年中國宣布要做“負責任大國”,在環境保護方面意味著要承擔與自己國際能力相符合的大國責任,對外積極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國際形象,履行與中國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環境保護責任;對內采取“以外促內”,繼續加大引進大量國際資金、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的力度,促進國際環境保護工作與國內接軌,提升水平,加強能力建設。
鏡頭四:
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環保國際合作作為我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我國對外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等重大戰略并重,提出“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地球家園的12字方針。
解讀:
從2006年開始,中國環境外交進入第四階段,也即新的歷史階段。以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為起點,以“歷史性轉變”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環保國際合作12字方針為標志,中國環保國際合作成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和落實國家總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歷史性轉變 帶來歷史性機遇
2006年4月,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隆重召開。
在大會上,溫家寶總理提出了我國環境保護要實現“三個歷史性轉變”,即: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增長同步,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決環境問題。“三個歷史性轉變”為包括環保國際合作在內的我國各項環保工作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引領環保事業發生深刻變化。
在促進中國環保實現歷史性轉變的進程中,中國環境外交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為環保中心工作服務,為實現歷史性轉變服務。
2008年12月4日,中美兩國在北京舉行的第五次戰略經濟對話上就能源與環境合作達成五大共識,成為中國環境外交最新成果的一個縮影。
可以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和環境問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環境保護在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浪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環保合作已經成為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俄總理定期會晤、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的重要議題。
此外,在加強環保國際合作的同時,中國還充分利用參加多邊國際會議、雙邊會談、區域合作等平臺,宣傳中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將環保歷史性轉變全面推向世界,充分利用國際舞臺宣傳環保歷史性轉變。
環保國際合作 新戰略應對新形勢
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環保國際合作作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對外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等重大戰略并重,強調“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12字戰略方針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環保國際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進入了中國高層政務活動的主干線、主戰場和大舞臺。
中國環境外交在新形勢新階段下需要新戰略。
為此,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積極合作解決雙邊、多邊、區域及全球環境熱點問題。
在解決雙邊和跨界國際環境問題上,中俄合作堪稱典范。
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中俄兩國建立了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下的環保分委會合作機制,在跨界水質聯合監測、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開展合作,雙方合作進入了全面、務實、互信合作的新階段。
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中國積極參與多邊環境進程,應對全球性環境問題,推動國際環境合作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努力維護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權益。2006年10月16日~20日,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全球行動計劃第二次政府間審查會議(G A P -IGR2)在中國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北京宣言》,成為中國積極參與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又一例證。
環保國際合作 碩果滿枝
30年光陰荏苒,換來環保國際合作碩果滿枝。
首先我們看到,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環保國際合作迅速發展,合作伙伴遍及全球。
在多邊合作領域,到2007年,中國加入了50多個涉及環境保護的國際條約;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出的14個最具普遍性的國際環境公約中,中國簽署了13個。
在區域環境合作中,中國堅定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8字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致力于發展與本區域各國的環境友好合作關系,積極促進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東盟—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部長會議等機制的發展。在跨區域環境合作領域,通過中國和區域組織的共同努力,架起了亞歐環境合作、中歐環境政策部長級對話、中國—非洲環保合作、中國—阿拉伯國家聯盟環境合作等重要的跨區域環境溝通與協作橋梁。
在雙邊合作領域,中國充分發揮與相關國家環境合作的主動性。中國與47個國家簽署了雙邊環保合作文件,初步建立起覆蓋五大洲的雙邊環境合作框架,合作范圍涵蓋了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核安全等所有重要領域。
其次,通過環保國際合作,不斷引進先進理念、技術與資金,為中國所用。
經過艱苦談判,在《維也納公約》及其《蒙特利爾議定書》框架下建立了有效的資金機制,發達國家出資幫助發展中國家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中國在此領域獲得的贈款超過8億美元,這對中國家電行業的更新換代、家電產品出口、農業相關領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這是中國環保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成果的一個集中縮影。
加強環境保護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利用外資加快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是中國環保國際合作十分重要的領域。通過與全球環境基金、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密切合作,以及與歐盟、經合組織、歐美發達國家開展區域與雙邊項目合作,中國環保國際合作在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加速中國環境保護整體能力和水平提高方面做出了應有貢獻。整個“十五”期間,僅原國家環保總局范圍內引進的外資贈款就超過5億美元,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再者,實現以外促內,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在環保國際合作實踐中,在持續的國際資源配給下,不斷引入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在經濟政策調整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中國已開始摒棄以大量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此外,成立于1992年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對中國環境與發展所做出的特殊貢獻值得世界稱道。
國合會由在環境與發展領域具有卓著影響力的中外雙方委員共同組成。多年來,國合會致力于中國環境與發展政策研究,取得了眾多積極成果。國合會的貢獻與影響,在中國和國際社會產生了一種獨特效應,即促成中國與國際社會和有關國家經驗“雙向共享”,促進全球環境與發展事業向前發展。不僅如此,國合會還全方位宣傳了中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和成就,在中國環境與發展方面發揮了特殊的平臺、橋梁和窗口的作用。
2008年11月,以“機制創新與和諧社會”為主題的第四屆國合會第二次年會在北京召開。國合會專家學者結合世界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向中國政府提出了寶貴建議。
這是國合會的又一個新起點,因為中國環境外交、中國環保國際合作沒有終點。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