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天氣、氣候和我們呼吸的空氣”。有關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年霾頻次呈現增加趨勢,主要出現在經濟發達和發展迅速的區域;尤其是一些發達工業城市,霾天氣已經占到全年天數的一半或一半以上。
城市霾對人體的危害雖不像水污染那么劇烈而明顯,但卻難以防范。目前,除了減少戶外運動和戴口罩,普通公眾很難單獨應對霾的威脅。一位公共衛生專家這樣描述: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相當于吸塵器,每天要過濾15立方米的空氣。
治理城市霾要求有關部門完善評價體系,加強監測預警。明明是灰霾天,但監測部門仍然公布空氣為優良,這樣的差異曾讓很多公眾不解。沒有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無法對霾進行準確的監測和預警,當然就談不上有針對性地預防和治理。現在環保部門使用的空氣污染指數是多年前制定的,與霾天氣密切相關的PM2.5細顆粒和臭氧等指標沒有包括在內。有報道說,環保部正在研究改變現有評價體系。希望較為完善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盡管出臺,讓公眾看得明白,讓相關部門和地方感受到壓力。
治理城市霾要求有關部門下狠手、出重拳。造成城市霾的直接原因是空氣中存在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其罪魁禍首是廢氣、煙塵和汽車尾氣排放。遏制霾的發生必須從源頭抓起,把環保監督貫穿項目的審核、建設、運行等各個環節。來自環保部的好消息是,自中央出臺關于擴大內需部署以來,截至2月底,總投資1040億元的14個化工、石化、鋼鐵、火電、造紙等項目,因存在環境隱患而暫緩審批或者不予批復。希望各地這樣的好消息越來越多。
霾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產物。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城市霾也曾經肆虐一時。1952年12月,英國倫敦出現持續4天之久的霧霾,大氣中的有毒顆粒幾天內就奪走4700多人的生命,以后兩個月中又相繼死亡8000多人。一些發達國家花費數億巨資,歷經半個世紀,治理城市霾方有所成效。對于我國這個正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治理城市霾的任務更艱巨,壓力更大。
治理城市霾要求各地把科學發展觀從口號上落實到行動上。當前,各地正在采取措施保增長、促發展,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在嚴峻形勢下,更要求我們保持清醒頭腦,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警惕城市被空氣污染“霾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