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11日晚間介紹說,4月11日,環保部門在內地除云南外其他30個省部分地區空氣中監測到來自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極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另在黑龍江、吉林等21個省檢測到更微量的放射性核素銫-137和銫-134。
該負責人強調,各地檢測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輻射劑量極其微弱,只有10-7微希沃特/小時量級,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無需采取防護措施。環保部同日發布的監測結果匯總圖中,代表監測值的綠色曲線也均在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的藍色柱體范圍內,亦顯示日本核電事故未對中國環境及境內公眾健康產生影響。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核安全公約》締約方第五次審議大會目前正在維也納召開,這是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全球第一個討論核安全問題的大型國際會議。中國環保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李干杰擔任此次大會的主席。
李干杰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在當前保障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下,核電依然是最現實可行、能大規模發展的能源。各成員國應始終堅持安全第一,從福島核事故中充分吸取教訓,重新審視核安全監管有效性,并做出相應調整。同時推進核安全標準的國際化,確保核安全,讓公眾放心。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周生賢:用環境倒逼機制促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