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開礦剝離圍巖而累計形成了堆放廢石達2500多萬噸、1000多萬立方米的廢石山,我們先后投資1.5億元對廢石堆場進行了環境綠化治理與生態修復,使綠化面積達到了80%以上。”山東省臨沂市歸來莊金礦礦長鄭曉廷日前向記者表示。
歸來莊金礦成為山東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作為一個礦業大省,至2007年底,山東省共有礦山企業6920個。近年來,針對礦產開發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山東省以生態省建設為契機,以建設“綠色礦山”、“生態礦山”、“和諧礦山”為目標,本著“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不斷加大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力度,健全完善法規制度,加強破損山體治理,全面落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及恢復治理制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效果初現。
嚴格執法整頓規范礦山開發
山東省從健全法規制度入手,加強日常監管,強化集中整治,規范整頓礦山開發。2003年7月,山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結束了山東省地質環境管理無法可依的局面。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處長曲延波告訴記者:“這一條例為全省地質環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做出了明確規定,包括明確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義務,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等制度措施。”
據介紹,山東省在全國率先編制完成了《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規劃》后,山東各市、縣政府也進行了編制并印發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快速的發展軌道。
針對礦山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山東省臨沂市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列入整頓規范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全面整頓規范礦業開采秩序、促進資源整合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門檻,堅決關閉破壞、污染生態環境的礦山和位于鐵路、公路兩側可視范圍內,以及城市周邊地區、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所有露天開采的礦山,全市共關閉礦山企業511家,走出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綠色礦業”之路。
棗莊市堅持對保護區進行定期巡查,集中治理整頓的方法,加大監管和違法行為處理力度,開展了以開采山石資源為主要內容的集中專項治理,按照“有償有序、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要求,采取標本兼治和疏堵結合的方法進行,著重解決影響、破壞地貌景觀采礦場點亂采亂挖等熱點、難點問題。近年來共取締“三區二線”(城市規劃區、風景名勝區、地質環境保護區和鐵路沿線、公路沿線)范圍內采礦場(點)224家。
因地制宜償還歷史欠賬
被損壞的山體已經掩埋上了土層,栽種上了各種草木,道道石路和山頂的亭臺已現雛形,因開采石料嚴重破損的牧牛山生態修復工作目前正在緊張地進行。濟南市國土資源局歷下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牧牛山治理投資達1100多萬元,采用坡面填土植樹的方法進行治理,山體治理完成后將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健身的場所。牧牛山治理是濟南市加大資金投入,加快破損山體治理的真實寫照。
濟南市南部山石資源豐富,開山采石歷史長,遺留下了大量的破損山體。濟南市政府副秘書長林書宏告訴記者,為恢復地質地貌景觀,整治破損山體,市委、市政府把破損山體治理列為改善城市面貌、迎接第十一屆全運會召開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確定對58座破損山體進行全面治理。
針對每座破損山體的不同特點,濟南市因地制宜,確定不同的治理施工方法。對適宜修復綠化的破損山體,通過爆破排險、壘堰續坡、回填土方、種植苗木、鋪種草坪等工程手段,進行綜合綠化修復;對符合復墾和整理條件的破損山體,結合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同步治理,進行整理造地,開發利用。如歷下區龍洞東西山,破損面積36萬平方米,采取整平采石場、上覆渣土的方式進行治理;對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鄰近的破損山體,與項目建設捆綁治理,統一規劃,同時施工,既治理了破損山體,又美化了周邊環境。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濟南市確定的58座山體破損總面積1126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工程總量的85%。
棗莊市投資1億多元,通過離層帶注漿法、挖塘抬田法、削高填洼法、矸石造地法、綜合開發法,先后治理因采煤、采膏塌陷面積兩萬余畝。滕州市西崗鎮投資350萬元,在淺水塌陷區“上糧下漁”,深水塌陷區“魚鴨混養”,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記者從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了解到,近年來,山東省先后實施治理項目429個,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26.83億元。
多措并舉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山東省在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力度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礦山生態環境一票否決權,強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征收,圍繞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著力構建責任明確、措施有效、保障有力的體制機制,確保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有序推進。
“新建和改(擴)建礦山未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的,一律不予批準”,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處長曲延波對記者說:“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建立可使采礦權人對因采礦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問題得到早預防、早治理,現在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已在全省的新建和改(擴)建礦山中全面展開,并納入大環評體系。”
據記者了解,以濟南市為例,截至2008年6月底,濟南市所有在建、生產礦山企業均完成了地質環境影響評價。
山東省為確保新建和生產礦山的治理資金和治理責任的落實,還出臺了《山東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實施,明確了采礦權人為治理責任主體,制定了收交標準,明確了收交程序和使用方法,目前全省17市共收交保證金近9億元。
另據記者了解,早在2002年,山東省政府就批準實施了《山東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建立了新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禁止新上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恢復治理的項目,嚴把審批關,實行了“礦山生態環境一票否決權”。各市、縣都劃定了礦產資源禁采區、限采區,并結合實際劃定了集中開采區。
但是,在采訪中,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處長曲延波也指出,由于有些法規制度還不健全,對只破壞、不治理的行為還缺乏強力有效的處罰措施,以及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受到資金瓶頸的制約,缺乏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山東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曲延波告訴記者,今后山東省將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規制度,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的落實,推進歷史遺留破損山體和采煤塌陷治理工作,積極爭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資金,將全省礦山建設成綠色礦山、生態礦山、和諧礦山。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