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有一個苗族古寨——文斗村。這個古苗寨獨特的環保觀念已有數百年歷史,至今這里還保留著700多棵百年古樹,其中有近百棵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紅豆杉、銀杏等。最近,文斗村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據多年研究文斗村歷史的錦屏縣文聯主席楊秀廷介紹,文斗村民崇拜樹木,每當有新娃娃出生,家人就會種一棵常綠樹,讓樹與孩子一起成長。父母還會帶娃娃找一棵常綠樹,拜祭為樹媽媽,祈求免災平安。
記者在文斗村采訪時,村民們給記者講述了幾個文斗人的“現代版環保故事”。
在2008年初的特大雪凝災害期間,文斗苗寨許多村民的屋頂被冰雪壓得千瘡百孔,有些村民家里養的豬、牛被活活凍死。但是,文斗人在抗災自救中首先保護古樹。村民們在一棵棵古樹旁邊搭起木架子,青年漢子爬上木架,用木棒擊打冰雪,為古樹減輕壓力。在一棵樹齡超過700年的古銀杏樹旁,村民們搬來稻草,捆扎覆蓋在樹干上,給古樹御寒。
“豬、牛死了,可以再養;房屋毀了,可以重建;但是古樹毀了,卻是不可挽回的損失。”村民姜宏英說。
2004年,文斗村群眾自發籌集了綠化基金,村里還出臺了一項新舉措:栽一棵銀杏、紅豆杉、香樟等“國寶樹”,獎勵50元。幾年來,村民們已在村寨周圍種植了1000多棵“國寶樹”,其中870多棵已經存活。
2001年至2002年,當地政府打算給文斗村修一條通村公路。幾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苗家人靠肩挑背馱,備受艱辛,能修通一條直達山寨的路,是文斗村民盼望已久的事。然而,文斗人卻先講起了條件:如果修路不破壞生態環境,這路堅決要修;如果修路要砍一些樹木的話,這路不修建也罷。后來,附近的三板溪水庫蓄水后,文斗村人通過走水路改善了出行條件。
2000年,有臺灣、廣東的客商來到文斗村,愿出100萬元買下文斗村的20多棵紅豆杉。這100萬元對于貧窮落后的古苗寨來說,無疑是筆巨款。但是,村民們卻對遠道而來的外地客商說,我們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做有損于子孫后代的事,就是出1000萬元我們也不賣。
記者在文斗村采訪時,看到寨后豎立著多塊“環保古碑”,其中刻于清乾隆年間的《六禁碑》上寫明:“不俱遠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許大人小孩砍削,如違罰銀十兩;到油山,不許亂伐亂撿,如違罰銀五兩。”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下一篇:什么是清潔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