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導讀
“轟!”昨日上午11時左右,賓陽縣新橋鎮馬村村委黃屋附近再次傳出爆炸聲,制炮廢棄物自爆炸毀兩間閑置配藥房,所幸此次事故并未造成人員傷亡。
賓陽縣有生產煙花爆竹的傳統,但多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管理不規范,煙花爆竹爆炸事故時有發生。僅在去年1至9月,因非法生產煙花爆竹引起的爆炸事故就多達7起,造成8死9傷。為什么賓陽的私炮生產屢禁不止、事故接連不斷?已有300多年歷史的賓陽爆竹生產業,究竟路在何方?
警鐘長鳴
煙花殘渣自爆 兩間配藥房被夷平
昨日下午2時30分,記者一行驅車來到新橋鎮馬村時,村民黃宗朝(音)正在自家門前修補被爆炸氣浪震碎的玻璃窗戶。
“我家離爆炸地點最近,南邊兩扇損壞的窗戶就是被爆炸沖擊波震壞的。”黃宗朝指著百米開外的爆炸地點告訴記者,當日上午11時左右,他做完農活剛回到家,就聽到屋外“轟”的一聲巨響,接著就聽到玻璃被震碎落地的聲音。他跑出屋外一看,百米之外的爆炸地點仍硝煙彌漫。
按他的指引,記者徒步走向爆炸地點,但一名不明身份的中年男子以“此處危險不要靠近”為由阻止記者前行。無奈之下,記者找到了馬村村委支部書記鄭有聚,并在他的帶領下來到了爆炸現場。
在現場,位于幾間配藥房之間的一條小溪兩旁的雜草均被燒焦,離小溪最近的兩間配藥房已被夷為平地。鄭支書告訴記者,此次爆炸的起因,主要是倒在小溪溝內的配藥殘留物由于干旱溪內無水,加上風干物燥,且殘留物自身含有的硫磺、氯酸鉀等易爆物質自爆而引起明火,并沿著小溪兩旁的雜草一路燃燒,先后引爆小溪旁兩間閑置的配藥房,“好在當時發生爆炸的兩間配藥房已閑置近一年,沒有人在場生產,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鄭支書表示,事故發生后,他們馬上對該處進行戒嚴,禁止村民靠近,并組織人員對現場進行灑水處理,同時上報新橋鎮政府。目前已要求相關業主在兩日內全部清除小溪內的制藥殘留物,下一步,將定期拆除仍存在安全隱患的另外幾間閑置配藥房。
爆炸事故不斷 7年死32人傷53人
數據顯示,自2000年至2007年,由于煙花爆竹及火藥的爆炸,賓陽縣付出了32人死亡53人受傷的慘重代價。而僅在去年1至9月,因非法生產煙花爆竹引起的爆炸事故就多達7起,同比上升40%;死亡8人,同比上升166%;受傷9人,同比上升50%。
2007年1月6日14時左右,新橋鎮新和村委林道村李倫華擅自在自家兩間位于長嶺區的工房內,用非法原料進行爆竹加工,并請新橋鎮馬崗村林某拉來一車(手扶拖拉機)泥粉。在卸泥過程中,林某發現自己的手機扣損壞,便用一個秤砣在工房內地板上敲打,導致工房內上好炮藥的十多萬滿地紅爆竹發生爆炸,林某本人被炸死。
[NextPage]
2007年4月21日23時15分左右,新橋鎮大林村委陸村陸某私自儲藏在自家和借用的老房屋內的引線接連發生兩次爆炸事故,爆炸還造成兩米遠的鄰居一間房屋倒塌,導致正在睡覺的一名婦女被倒塌下來的磚墻壓死。
2007年5月11日17時40分左右,新橋鎮新和村委長嶺山腳林爵武戶一間私自搭建的非法工棚內發生爆竹爆炸事故,造成1人重傷,4人輕傷,重傷者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2007年8月2日14時40分左右,新橋鎮三友村委新民村華秀同從他人處購買生產爆竹引線原料生產引線,并將十萬米(約35公斤)存放在自家樓房內,其妻羅某用刀切引線時因操作不慎引起爆炸,爆炸波及正在其家看電視的4個小孩,造成1死4傷。
2007年10月23日晚10時左右,賓陽縣新橋鎮馬村村委的個別爆竹生產業主,為了趕工牟取私利,違規雇用不具備配制炸藥資格的云南籍民工張某偷偷在馬村村委黃屋附近的配藥房內配制炸藥。張某配制完炸藥未按規定灑水清掃地面,“轟”的一聲,清掃引起的火星引爆了房內配好的炸藥,爆炸的威力不僅把配藥房夷為平地,同時也把張某炸飛,其被送往醫院后不治身亡。
逝者已去,警鐘長鳴。當地政府對私炮“嚴厲打擊”政策已執行多年,為何賓陽的私炮生產還是屢禁不止、事故接連不斷?
事故探因
人力物力不足 鞭長莫及難以監管
昨日下午,記者電話聯系了新橋鎮政府分管安全生產的莫曉強副鎮長。
“爆竹生產是賓陽的傳統產業,很多村民在農閑時都靠做炮養家糊口。就拿我們新橋鎮來說,全鎮8萬多人口當中,就有6萬多村民從事爆竹生產,而在打擊管理上單靠鎮政府的幾十號人和派出所僅有的7名民警,難度可想而知。”莫曉強告訴記者,多年來,該鎮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打擊私炮,而通過宣傳,不少群眾認識到了從事私炮生產的危害性,觀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轉變,部分群眾還自覺停產,并表示今后不再參與私炮生產,走規范化生產道路。但還是有不少群眾不聽勸阻,偷產私炮。同時,氯酸鉀等爆竹原料的進貨渠道沒有得到很好控制,加上從業人員與管理人員的人力相距懸殊,要在短時間內有效地遏制私炮生產,單靠目前的人力、物力的確很難。
莫曉強表示,“打擊私炮難”問題,在私炮生產較集中的蘆圩、思隴、新圩等鎮同樣嚴峻。而新橋鎮作為賓陽縣私炮生產行業從業人員最多、生產量最大(基本各占全縣一半)的鎮,私炮現象和打擊難度尤為明顯。市場利潤大 私炮生產屢禁不止除了一些客觀因素,還有哪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在背后推動私炮生產?
記者深入采訪了解到,賓陽的鞭炮生產歷史悠久,明末清初以來,鞭炮生產就在賓陽縣的務本、塘背等地形成了傳統優勢產業。目前,全縣有10余個鄉鎮的80個自然村從事鞭炮加工,從業人員達18萬多人。
300多年的經驗積累,造就了一大批手工生產鞭炮的熟練工人。蘆圩、新橋、思隴、新圩4個鎮都有鞭炮生產專業村,大部分村民唯一的技能就是做鞭炮。在當地,一個家庭依賴土地生存收入很低,有的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而非法生產銷售煙花爆竹旺季,輕松干一天,收入至少有30元甚至一兩百元。雖然生產中屢有傷亡事故,公安機關也嚴厲打擊,但由于暴利誘惑,一些農民仍冒著生命危險生產私炮,認為操作時細心點、隱蔽點就可以避免事故。有些村民甚至存有“寧愿炸死不愿餓死”的想法。
除了法制觀念淡薄,從業人員大都是文化水平比較低,往往只有小學和初中文化,生產僅靠傳統經驗,缺乏安全意識,極易引發爆炸事故。
“有產必有銷”,私炮生產的存在還有賴于廣闊的市場需求。在農村,群眾只聽響聲,不計安全,不愿購買價格高的產品。而非法生產的煙花爆竹成本低,加上偷漏各種稅費,銷售價格低也可以贏得利潤,在市場上很有競爭力。政府行動查生產控銷售 雖有成效問題仍存煙花爆竹產業被一些經濟學家稱為“火藥桶”經濟,為了消除安全隱患,賓陽縣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私炮生產進行了嚴厲打擊。
2002年起,為了打擊私炮,賓陽縣全縣暫停了鞭炮生產,正規廠家也被殃及。2005年2月,縣里提出了“私炮一日不除,賓陽一日不寧”的口號。縣政府每年都撥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專項經費,配備打擊私炮專車,還聘用50名退伍軍人組成打擊私炮生產執法隊伍。
2006年9月,賓陽縣專門成立了賓陽縣煙花爆竹管理辦公室,并從各執法部門抽調146人組成綜合、宣傳、卡點檢查、機動應急4個專項執法大隊,天天行動。一位政府干部說,打擊私炮生產,一度占據了縣政府和各有關部門三分之一的工作量。
而據縣安監局報告顯示,僅2005年,賓陽縣投入煙花爆竹專項整治經費就高達150萬元,出動干部18000多人次,并實行干部包村責任制,排查了1.12萬戶村民,查獲大量產品、原料和設備,有5人因生產私炮被逮捕。
此外,為了防止私炮外流,賓陽縣不僅不定期地組織聯合執法組巡查市場的非法售炮攤點,還在賓陽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要道設卡檢查,并將全縣的煙花爆竹指定由縣日雜公司、縣八桂民爆專營有限公司、縣湘信花炮爆竹銷售有限公司為合法銷售點。
歷經幾年對私炮的嚴厲打擊 ,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因賓陽作為煙花爆竹的傳統產區,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僅3至5分地,而煙花爆竹生產工藝簡單,供銷渠道順暢,利潤空間巨大,導致私炮屢禁不止。
解決思路
外出考察取經 疏堵結合規范管理
“農民也要生活吃飯,一味嚴打再也行不通了,要解決當前的問題,必須有新的思路。”賓陽煙花爆竹產業歷經多年的“陣痛”后,開始探索“疏堵結合”的新模式。
2005年2月及去年5月,賓陽縣先后組織考察隊奔赴湖南瀏陽和江西萍鄉等地學習考察煙花爆竹行業管理先進經驗,“瀏陽模式”給考察團成員以極大的啟迪,在讓賓陽人堅定打擊私炮生產決心的同時,也喚起了發展爆竹產業的勇氣和信心:一定要打造“賓陽爆竹”品牌。同時,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具有賓陽特色的產業規劃管理新模式。
在采訪中,新橋鎮莫曉強副鎮長提出:“以目前的生產狀況和監管力度,我個人認為,對私炮‘嚴打重罰’的同時,主要還是要盡快出臺相關措施進行規范化引導,使爆竹生產早日走上規范化道路。”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