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近千人蹊蹺患病,消息封鎖20天,吉林千名中毒者心病迷局,連日來,社會多家媒體有關吉林化纖廠職工,因為接觸不明氣體住院的報道,讓事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4月23號開始,吉林省吉林化纖集團有上千名工人在十多天的時間當中,先后出現了頭暈、惡心等一系列不良的反應,工人們懷疑,這和集團隔壁的一家化工廠排放的有毒氣體有關。但是隨后衛(wèi)生部派出的專家組卻給出了這樣的意見:這一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學物質毒性所致,主要是和心因性的因素有關。上千名的工人,他們到底是有毒氣體的受害者呢,還是心理疾病的患者呢?在紛紛擾擾的爭吵、反反復復的這些調查的背后,究竟什么才是事件的真相? (5月21日央視《今日觀察》)
這個事件主要涉及三個部門,一個是環(huán)保部門,一個是安全生產監(jiān)督部門,還有一個就是衛(wèi)生部門。
這各方部門,各方都有自己的結論,環(huán)保部門說我們接到報告以后就一直在檢測,沒有檢測出什么異常,空氣中沒有異常。安監(jiān)部門得出結論說,沒有毒氣泄漏,說不是安全生產事故,也不是我們這個負責的問題,但是安監(jiān)部門有一句話,說是屬于生產排放出現的環(huán)境影響問題。
然而衛(wèi)生部5月14日下午,衛(wèi)生部疾控中心專家,與當地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公布結論,排除了化學中毒,認為事件原因是心因性反應,屬于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范疇。然而一些住院患者卻認為,不能接受這個結論,在網絡上,公眾也開始質疑,心因性反應的結論。
“到底誰來撥開‘康奈爾事件’的迷霧呢?”《新民晚報》發(fā)表文章說,如果專家的判定無法說服公眾,如果真相遲遲得不到公布,那受到傷害的遠遠不只是吉林化纖集團的上千職工了,他們只是有形的受害者,無形的受害者便是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人民網發(fā)表署名文章,“環(huán)保部門在重大污染事件中的缺位讓人震驚”。文章指出,一千人是20多天來陸續(xù)中毒的,可見職能部門的不作為,已經錯過了控制污染的最佳時機,使事態(tài)惡化,更多人受害,真不知他們要等到什么時候再出手。
《南方日報》評論文章說,國家安監(jiān)總局在兩天相繼做出了不同的表態(tài),且最初的表態(tài)與衛(wèi)生部的結論大相徑庭,為此《南方日報》質問,安監(jiān)總局表態(tài)前后矛盾說法“打架”,到底是誰在擺烏龍?
“吉林化纖千余職工不適原因成謎”《文匯報》援引了一名從小在吉林化纖集團家屬院長大的職工金立武提出的疑問,從小在化工大院長大,怎么會對化工廠產生恐懼?停產后的檢測,為什么只是針對一氧化碳指標,而不是大家普遍認為苯胺氣體?為什么住的是職業(yè)病醫(yī)院,而不是精神病院?一系列的問號,仍然盤旋在金立武有些虛弱的腦海中,但是答案卻因為種種原因而無從追尋。
其實這本來就是一個特別簡單的事,因為某些人為推卸責任而掩蓋事實真相,從而被他們整復雜了。當這個事情發(fā)生的時候,這樣一個中毒事件,尤其是上千人的集體中毒事件的時候,政府部門應急方案里應該把它想的最壞,啟動應急的公共安全方案。真正面對事件本身,調查事實真相,給受害者一個說法,維護人們的切身利益,這才是政府部門之所為。
然而我們看到的是事件過去20多天,政府部門才開始有一個新聞發(fā)布會,才開始公開這個結論,而這個結論是為了平息這個事件,讓這個事件停掉才給出的,而不是為公共的安全,公眾的安全,認為事件原因是心因性反應,屬于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范疇。各個部門,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而給出近乎荒唐的結論。各部門之間相互扯皮,拿著上千人的生命健康踢皮球,這是政府應該做出的行為嗎?
其實松花江上空彌漫著兩種空氣。一個是可能的有毒氣體,現在有毒氣體被有關部門說沒有,這個事情被否決了;另一種彌漫著的空氣,就是恐慌的這種心態(tài)。政府處理事件的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就是盡可能讓這個事件平息,或者說不要讓公眾知道,或者說要把自己責任要撇開,最好希望自己與這個事件是干干凈凈的。各部門幾乎矛盾的反復的結論讓政府遇事恐慌的心態(tài)在這件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政府在處理類似這樣的事件里,似乎有一種心因性反應。到最后,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中毒人本身而是政府的公信力。不僅僅是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你會使得整個事件的成本會大幅度的上升。為重塑政府的公信力,政府也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在信息化的社會里,不要小看公眾的能力,知情權是每個人都享有的,要想剝奪公眾的知情權是絕對不可能的。正如一網友說:“對中毒工人和民眾傷害最大的也許不是不明有毒氣體,相關部門隱瞞事實,遮蔽真相,才是對中毒工人和民眾利益的最大傷害。如果不是刻意的隱瞞應當及時公開的這些信息,那么謠言這種‘毒氣’就不可能獲得有利于它潛滋暗長的生存空間。”
另一網友說:“輕率地就把1000多人健康問題歸結于‘心因性’,這不是一種負責的態(tài)度。比如華南虎事件中,最開始那批做鑒定的專家,比如杭州地鐵坍塌事件中某些無良的‘滿嘴跑火車’的專家,最后的事實不都證明其結論荒唐得離譜嗎?”
李楯(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當地政府做的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是它們的反應遲鈍,最起碼在這方面是存在問題的。再一個(社會)轉型期,在信任鏈條斷了的情況下。一些政府部門這樣做,恐怕會增加負面的影響,我們能不能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把人的健康,人的生存質量放在第一位。如果政府能夠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及時公開信息,如果真正能夠盡早做出解釋,給予使大家能夠信服的答案,情況就會好一些。
但是每次遇到這樣的事以后,我們總是看到,這種讓人非常痛心,甚至是很憤怒的一些行為,我們的政府什么時候能做到,一旦這種類似的公共事件發(fā)生之后,能夠確實非常果斷地,非常及時地,非常公開,非常透明地來處理這個事件,充分的尊重公眾的知情權,還事件以本來的面貌。對于政府真正的職能轉變,我們很是期待......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