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坍塌事故陡然增多
7月份以來,北京市坍塌事故陡然增多。7月11日,朝陽區金盞鄉原北京京運鑄造廠舊禮堂維修加固施工過程中房屋頂部坍塌,造成1人死亡兩人失蹤。12日,一研究院樓房腳手架在拆除時坍塌,1名工人摔傷;31日,西城區白云路北口東南角人行道路面塌陷,一男子不慎落入坑內; 8月17日凌晨,海淀區蘇州街路口南主路路面出現“人”字形塌陷,一輛路過的卡車后輪陷了進去,幸未造成人員傷亡……各類坍塌陡然增多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樣的原因?又該如何做好防范,減少此類事故的發生?
追問:為何道路坍塌事故多在地鐵工地周邊?
近年來,本市發生了多起道路坍塌事故,地點多在地鐵施工區周邊。市安全生產協會副秘書長俞勝章認為,道路坍塌,正常的時候與降雨有關系。現在地鐵施工是在地下挖掘的同時,將出現的降水排出地面。而這一過程中,如果支護的工序和質量不到位,降水被抽出后,就很可能破壞地下原本穩定的土壤結構,出現坑洞。如果坑洞上方交通壓力大,就容易出現道路坍塌的問題。道路坍塌事故都是在瞬間發生的,個人難以做出防范,行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監管。“目前應該對地鐵沿線20米范圍內,對道路下方的坑洞進行探查,發現后立即填充,事故的隱患就得到及時消除了。”
挖坑搭架都有詳規,為何事故頻頻發生?
腳手架搭建坍塌和施工過程土方坍塌每年都會發生。俞勝章說,北京市關于安全生產的相關條例和規定,對腳手架搭建和施工基坑挖掘,都有專門條款。比如,挖施工基坑時的傾斜角度,和周邊的土質有嚴密的關系,傾斜角度是計算出來的,不是隨便規定的。一些單位對這些規定置若罔聞,粗放式管理,很容易出現事故。“很多情況下,不是一線施工人員想安全就能安全的。建筑行業領域事故多發,民營公司事故多發,該行業的主管部門應該多落實安全監管問題。”俞勝章說。
應急預案摞成書墻,關鍵時刻真能管用?
對一些單位制訂的事故預案,俞勝章甚為氣憤。俞勝章說,在檢查中他們發現,朝陽區一家單位制訂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放在地上是兩摞1.4米高的書墻,每本書都和博士論文差不多,里面還有彩色的插圖。“這些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可操作性和實用價值有多少呢?”俞勝章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建議:每年解剖第一起事故,“殺雞儆猴”防止重演
高處墜落事故北京一年大約發生30起,坍塌事故大約發生十多起。俞勝章認為,相當一部分事故不應當發生。要防止同類事故重復發生,一起事故發生后,應該“解剖一個麻雀”,仔細分析這起事故發生的原因,一個公司已經為這起事故付出了代價,其他公司就不要“前仆后繼”了。俞勝章說,應該在每年抓每個領域發生的第一起事故,召開事故現場會,講解事故發生經過,分析事故發生原因,組織相關領域企業負責人現場觀看,以避免本公司發生類似事故。“現在更多的時候是一起事故發生后,一些公司聽到后認為發生事故的公司倒霉,和自己沒有關系,而這種漠然的態度,很可能導致同類事故接二連三發生。”
今年5月5日,朝陽區十八里店地區發生房屋倒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6人受傷。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十八里店仍接連發生了幾起事故,“為什么事故之后仍接連發生事故?我們的安全生產屬地監管機制出現了什么問題,應該仔細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