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已經說盡,痛仍然存在
2009-05-31
來源:安全文化網
|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其實礦難的問題確實并不復雜,成因也不難厘清:地方政府監管不力,官煤勾結情況很嚴重;礦主當然不是菩薩,為了巨額利潤當然要拿礦工的生命去冒險;礦工當然都明白下礦井的風險,既是生活所迫,也可以說成是自愿的選擇。再有就是,煤礦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大量的私人小煤礦事故多發,難以監管;以及煤礦行業整體的生產設施落后,安全基礎薄弱。
將上述因素分析清楚之后,人們又進一步找更為根本的背景:社會底層的勞動力定價普遍過低,以及工作機會過少。生活所迫,人們不得不接受生命得不到尊重的采礦業,這無疑是令人悲哀的選擇。也恰恰是因為勞動力供過于求,采礦業根本不需要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利潤,在東北一些煤礦,偽滿時期的設備還在運轉。而且,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屬于高能耗型,對能源的需求推高了煤價,在客觀上鼓勵礦主冒險。另外,在此背景下,地方官員對政績的片面追求,權力與資本的非法勾結,往往成為中央監管采礦業的重重迷障,以及法律和輿論照亮黑暗的層層遮掩。
將這些更大的背景都梳理清楚之后,人們幾乎只能發出一聲嘆息。似乎從中國的發展階段看,幾乎可以說,礦難,就是中國當前的一個現實,是發展必須經歷的痛楚,是某種意義上的必然。但人們在翻出西方的例子來證明這種必然的同時,似乎忽略了,西方已經經歷過的解決之道,足可以為我國借鑒,無論是以立法手段加強監管,還是以經濟手段加以約束,礦難都是可以避免的。
媒體,公眾輿論,將礦難作為一個議題來處理,通過追溯原因,分析局面,將礦難嵌入了它生發的背景,也將注意力從礦難轉移到了它所生發的背景。于是現實之痛就變成了現實。現實的意思就是,你必須接受。這是多么狡詐的路徑,媒體和它所揣測的讀者們,一舉排遣了礦難所造成的心理不適。有關礦難,能夠說的話都已經說了,能夠采取的措施似乎也都已經采取了——我們還能做什么?
然而礦難還是礦難。它還在發生。從歷史的社會的大視野里抽離出來,拋開所有關于成因的分析和辯論,直截了當去想每年6000人的死亡,去想這6000人曾經的人生、可能的生活,去想700萬煤礦工人面臨的風險、正在經歷的生活——礦難其實很簡單,它讓人感到原始的人道痛感,它讓人感到自己身在其中的這個社會,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錯。痛感的存在就是為了引起注意,就是為了警告疾病的存在。麻痹疼痛不等于消除疾病,保持疼痛才能持續關注疾病,持續關注之后才有希望痊愈。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