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所謂的“假記者”群體現在甚至已經發展到了自建網站,礦主不給封口費就在網上貼新聞。另外也有一群記者因此開發出另一種賺外快的方式:拿著礦主的錢,幫他找人刪去網上的負面報道。
《西部時報》駐山西記者戴驍軍9月下旬在網上圖文并茂地發表了《霍州霍寶干河煤礦為瞞礦難狂發“封口費”》,揭露他9月25日在山西霍寶干河煤礦公司看到與拍攝的、中國新聞界恥辱的一幕:該煤礦發生事故,造成一名礦工悶死,負責人未向上級報告,真假記者爭先恐后地趕到該公司——不是為了采訪報道,而是去領取公司發放的封口費,多則上萬元(人民幣,下同,逾2000新元),少則幾千元。
《中國青年報》采訪了戴驍軍、霍寶干河煤礦公司和山西媒體人士,深入介紹了煤礦事故利益鏈。
據報道,某地發生礦難,礦山周邊的農民或無業游民通常是最先獲得訊息的人,而后,這些農民或無業游民就扮演“線人”的角色,將訊息提供給當地媒體,并從中抽成,回扣所得通常在媒體從礦場獲取“封口費”的一到三成之間。
線人提供訊息給媒體之后,先由“假記者”出面向礦場索取“封口費”,“假記者”去了礦場不給錢,就讓真記者出面。此外,最先獲得訊息的媒體,在將訊息傳給同行之后,根據行規,也可從中抽成。
報道說,去年冬天,山西某煤礦發生死亡四人的安全事故,礦主通過《山西晨報》和某商報記者負責擺平各路尋求“封口費”的記者,在不到一周時間里,就有300多名記者光顧。
礦主愿意支付“封口費”的原因,是政府罰款太高造成。根據官方規定,煤礦場每死一人,除必須給予罹難者家屬不低于20萬元賠償之外,還要被政府罰款100萬元。因此,對礦主而言,發給記者封口費比繳付政府罰款更為劃算。此外,最重要的是,礦場可以不必停業整頓,還可以繼續出煤。對礦主來說,一天的利潤不可估量。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安監總局公開選拔司局級和處級干部
下一篇:蕭銳:封口費羞辱的豈止是新聞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