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氣體是對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的一類有害氣體的統稱。它是工業生產中最常見的有害氣體。它們大多數是化學工業中的原料或副產品,多數具有腐蝕性。常因生產過程中設備、管道被腐蝕破裂而發生跑、冒、滴、漏或因管道、容器內壓力增高而大量外逸,以致氣體經呼吸道進入人體,造成急性中毒事故。
一、種類
1.酸 硝酸、鹽酸、硫酸、鉻酸;
2.成酸氧化物 二氧化硫、三氧化硫、鉻酐、氮氧化物;
3.成酸氫化物 氯化氫、氟化氫;
4.無機氯化物 光氣、三氯氧磷、氯化磷、四氯化硅;
5.鹵族元素 氟、氯、溴、碘;
6.鹵烴 溴甲烷、氯化苦;
7.酯類 硫酸二甲酯、甲苯二異氰酸酯;
8.醛類 甲醛、乙醛、丙烯醛;
9.有機氧化物 環氧氯丙烷;
10.成堿氫化物 氨。
以上除最后一項外,其余化合物的刺激作用都與酸有關。在上述化合物中,有些物質在常態下雖非氣體,但可以通過蒸發、升華及揮發后的蒸氣和氣體作用于人體。刺激性氣體的種類雖然很多,但常見者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氣、氟化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
二、毒性
刺激性氣體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對眼、呼吸道粘膜以及皮膚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一般來說,刺激性氣體常以局部損害為主,但強烈的局部刺激也能引起許多方面的全身反應。對人體危害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景物在空氣中的濃度和接觸時間;又因刺激性氣體的水溶性的差異,常影響病變的部位及其臨床表現。
水溶性大的刺激性氣體,如氯、氯化氫,氨、二氧化硫,氟化氫等,極易溶于水,可直接刺激眼結膜和上呼吸道粘膜,出現化學性炎癥反應,出現流淚、流涕、嗆咳等癥狀。在意外事故下吸入高濃時,氣體可深入呼吸道的末端肺泡,引起化學性肺炎或肺水腫(肺泡中充滿了液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在極高濃度下可引起聲門痙攣、支氣管痙攣或反射性地呼吸中樞受抑制,出現昏迷和休克。但由于這些氣體刺激作用明顯,易使人警覺,一般情況下較少造成嚴重急性中毒。
氮氧化物、光氣(等水溶性小,它們通過呼吸道粘膜時,很少溶解,刺激作用較輕,故可繼續深入肺泡,往往出現肺水腫。因此吸入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氣體后,即使開始沒有上呼吸道刺激癥狀,也應密切觀察,警惕預防肺水腫的發生。
三、臨床表現
刺激性氣體吸入后即可出現咳嗽不止、憋氣、氣急、流淚、怕光、咽痛等癥狀,吸入高濃度的刺激性氣體,還可出現口唇、指甲青紫等缺氧現象,和頭暈、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有的出現咽喉部水腫,甚至出現肺炎和中毒性肺水腫等。皮膚污染處,局部可有皮膚紅腫,有些可造成水泡或糜爛。
中毒性肺水腫是刺激性氣體引起的一種嚴重的病變。光氣、氮氧化物、硫酸二甲酯等氣體易引起肺水腫。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四期:
1、刺激期 吸入刺激性氣體后出現嗆咳、胸悶、氣急、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有時這期的癥狀并不突出。
2.潛伏期 刺激期后,患者自覺癥狀減輕或消失,但實際上病變仍在發展,因此必須引起重視,以免延誤診治時間。此期一般2-12小時,長者可達24-48小時。
3.肺水腫期 潛伏期后,癥狀突然加重,劇咳、氣促、胸悶、呼吸困難、煩燥、吐粉紅色泡沫痰。檢查可見明顯紫紺、面色青灰、兩肺濕性羅音。x射線胸片檢查,兩肺可有點片癥狀。
4、恢復期 經治療后,癥狀逐漸減輕,3~4天癥狀即減輕,7~11天基本恢復。
四、搶救與治療
1.立即將患者撤離現場,置空氣新鮮地方,脫去污染衣服,注意保暖。如出現呼吸困難,可立即給氧。呼吸停止者作口對口人工呼吸。
2.污染部位要用大量清水徹底清洗,再用中和劑沖洗,如為酸性氣體,可用5%碳酸氫鈉溶液;堿性氣體,可用2~4%硼酸或5%醋酸溶液,但某些無機氯化物遇水可產生氯化氫和大量熱,可加重灼傷,應先用布類吸去液體,再用水徹底清洗。
眼被污染應立即用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
3.預防中毒性肺水腫,須由醫務人員嚴密觀察及治療。
五、防護
(一)生產技術措施
1.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機械化和管道化
采用自動控制技術,維持正常操作條件,防止事故發生,如用射流技術控制氯氣閥門。物料輸送、攪拌、加料、出料等使之管道化、機械化,以減少工人接觸刺激性氣體的機會。
2.設備防腐蝕 為防止金屬設備腐蝕破裂,可采用塑料或陶瓷等耐腐蝕材料或在金屬設備內表面加上一層耐腐蝕覆蓋物,如襯鉛、橡膠,塑料或玻璃鋼等。在設備銜接處或管道接點可用石棉絨浸瀝青填塞,并經常對設備進行維護檢修,防止跑、冒、滴、漏。
3.密閉通風 一般以密閉加局部抽風的效果最為理想。酸洗、電鍍或充電槽可設置槽邊抽風裝置。
4.儲存、運送過程應防爆、防火。搬運氯氣瓶、光氣瓶、氨氣瓶時,避免受陽光、熱輻射的影響或互相碰撞,以防瓶內壓力升高而爆炸。搬運酸類時,注意運輸工具的安全。儲存時避免雨淋、日曬和高溫,并保持良好通風,注意防火、防爆。
(二)個人防護措施
1.戴防毒口罩 一般情況下可戴防毒口罩,檢修或進入現場搶救時,應戴防毒面具。應經常檢查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的效能,防止失效。
2.使用防護藥品 防止皮膚灼傷,可用防酸(3%氧化鋅)、防堿(5%硼酸)油膏。
(三)醫療預防措施
1.做好就業前及定期體檢,發現有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膚病或皮膚暴露部位有濕診等疾病,眼及鼻、咽喉、氣管及呼吸道的慢性疾病,肺結核以及心臟病患者,不應從事接觸刺激性氣體的工作。
2.容易發生事故的車間應備有急救設備。如救護或搶修用防毒面具,沖洗皮膚用水龍頭,沖洗眼用水壺、沖洗液(以生理鹽水為主)等。
3.定期測定車間空氣中刺激性氣體的濃度,如超過國家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應立即查找出原因,采取改進措施。
上一篇:硫化氫中毒事故的預防措施
下一篇:窒息性氣體的危害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