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液體的危害及防治——1,1-二氯乙烯
2006-04-10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1,1-二氯乙烯又稱偏二氯乙烯,是無色、易燃液體,帶有不愉快氣味。由乙炔和氯在四氯化碳和氯化鐵存在下反應,或由1,1,2-三氯乙烷與堿作用而制得。
分子式:C
2H
2Cl
2。相對分子質量:96.94。熔點:-122.6℃。沸點:31.6℃。飽和蒸氣壓:65.98kPa(20℃)。閃點:-28℃。自燃溫度:530℃。臨界溫度:220.8℃。臨界壓力:5.21Mpa。相對密度(水=1):1.21,相對密度(空氣=1):3.4。溶解性:不溶于水。
其蒸氣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爆炸極限:6.5%~15.0%(體積分數)。燃燒熱:1094.9kJ/mol。與氧化劑能發生強烈反應。受高熱分解產生有毒的腐蝕性氣體。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至相當遠的地方,遇火源引著回燃。燃燒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氫、光氣。
危險貨物編號:32040,UN編號:1303,CAS號:75-35-4。
主要用途 用作輔聚劑、膠黏劑和制造有機合成纖維等。
健康危害表現 吸人高濃度二氯乙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表現為麻醉作用,重者發生昏迷。對皮膚、黏膜有刺激作用。
短時間接觸低濃度二氯乙烯,眼和咽喉有燒灼感,咳嗽;濃度增高,有眩暈、惡心、嘔吐,甚至呈酩酊狀態;吸人高濃度可致死亡。
長期接觸,除黏膜刺激癥狀外,常伴有神經衰弱綜合征。
急救措施 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徹底沖洗。眼睛接觸時,立即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沖洗。吸人中毒者要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困難時給吸氧。呼吸停止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預防措施 改革工藝,生產過程密閉,隔離操作,加強通風。做好個體防護,空氣中濃度較高時應戴防毒面具。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后淋浴、更衣。
包裝要求密封,不可與空氣接觸。應儲存在陰涼、通風的倉庫內。不宜長久儲存。與氧化劑分開存放。罐儲時要有防火防爆技術措施。灌裝時注意流速(不超過3m/s),有接地裝置,防止靜電積聚。運輸按規定路線行駛,中途不得停駛。運輸中應配懂防護知識的押運員。
發生泄漏事故時,疏散泄漏污染區的人員至安全區。應急人員戴空氣呼吸器,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堵漏。用沙土或其他不燃性吸附劑混合吸收,然后收集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