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受振動后,振動能在彈性介質中以波動的形式向周圍傳播,這種振動波稱為聲波,受振動的物體稱為聲源。聲波在介質中單位時間內,波動的次數稱為頻率,單位是赫茲(Hz),頻率決定聲波的特征,高頻聲波聽起來尖細,低頻聲波聽起來低沉。人耳能感受到的聲波頻率大致為20~2000Hz。高于2000Hz的稱為超聲,低于20H。的稱為次聲,單一頻率的聲波稱為純音或單音,多個頻率組成的聲波稱為復合音,人們在生活和生產環境中接觸到的聲波是復合音。頻率的組成若有一定規律性和節奏性,能引起明確的音調和音色的感覺稱為樂音。若各種不同頻率和強度的聲波無規律地雜亂組合,波形呈無規律變化的聲音,稱為噪音。也有人認為各種使人心理上認為是不需要的、使人厭煩的、起干擾作用的聲音統稱為噪音。
(一)生產性噪聲的特性、種類及來源
在生產中,由于機器轉動、氣體排放、工件撞擊與摩擦所產生的噪聲,稱為生產生噪音或工業噪聲,可歸納為以下3類。
1)空氣動力噪聲:由于氣體壓力變化引起氣體擾動,氣體與其他物體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種風機、空氣壓縮機、風動工具、噴氣發動機、汽輪機等,由于壓力脈沖和氣體排放發出的噪聲。
2)機械性噪聲:如機械撞擊、摩擦或質量不平衡旋轉等機械力作用下引起固體部件振動所產生的噪聲,還有各種車床、電鋸、電刨、球磨機、砂輪機、織布機等發出的噪聲。
3)電磁性噪聲:由于磁場脈沖,磁致伸縮引起電氣部件振動所致。如電磁式振動臺和振蕩器、大型電動機、發電機和變壓器等產生的噪聲。
生產場所的噪聲源很多,即使一臺機器也能同時產生上述3種類型的噪聲。大多數生產性噪聲的頻率在50~1000Hz范圍內。近年研究表明,某些生產過程能發出次聲和超聲。生產性噪聲一般聲級較高,有的作業地點高達120~130dB(A),見表5-2。據調查,我國生產場所的噪聲聲級超過90dB(A)者占32%~42%,中高頻噪聲所占比例。
(二)生產性噪聲引起的職業病--噪聲聾
由于長時間接觸噪聲導致的聽閾升高,不能恢復到原有水平,稱為永久性聽力閾移,臨床上稱噪聲聾。因此,暴露于強噪聲環境的工作人員,應定期檢查聽力。
(三)超聲和次聲及其對人體的危害
1.超聲波
超聲波的頻率大于2000Hz,超過人耳可聽聲波的頻率范圍。職業性接觸超聲波可分為兩類:氣導超聲波和液導超聲波。工業上的清洗、乳化、焊接、探傷攝影測距作業,接觸氣導超聲波。接觸液導超聲波主要是在醫學領域,如超聲診斷、治療和外科手術。
接觸一定量的氣導超聲波,可引起聽力暫時性位移,血糖改變,有疲勞、頭痛、惡心、耳鳴、易激動等癥狀。長期接觸高強度超聲波,可延緩骨骼生長,也可改變甲狀腺功能。但超聲波對人體不良影響的有關資料很少,還難以確切指出其危害范圍與程度。
2.次聲波
20Hz以下的聲波稱次聲波,人的聽覺感受不到次聲,工業生產中主要的次聲源有內燃發動機、渦輪機、空壓機、空調系統、電爐熔煉、大型鍋爐、水泵等,汽車、機車、機動船、地鐵列車等也產生不同程度的次聲。次聲與可聽聲多混雜在一起,常被人們忽視。在一般情況下,車間生產設備產生的次聲強度為78-97dB,港口設備為79~91dB,工人承受的經常性次聲作用水平,一般不超過90~110dB。
長期在工業次聲環境下工作,即使次聲強度在110dB以下,也可發生心理或生理改變,如情緒不穩、焦躁、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勞和不同程度的神經衰弱綜合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上一篇:噪聲超標控制的注意事項
下一篇:振動及振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