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作業時,身體每下潛10m,大致相當于增加一個大氣壓的壓力。當人體由高氣壓環境逐步轉向正常氣壓時,如果減壓不當,就會出現血管平滑肌麻痹,微循環血管阻塞,股骨頭壞死等癥狀。
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 物理因素(二)高氣壓
1.可能導致的職業。簻p壓病(又叫潛水病)
2.行業舉例:(1)電力、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 (2)打撈及海底救助業:潛水
減壓病的臨床表現
(1)皮膚:奇癢、蟻走感、出汗、充血、水腫;
(2)神經系統:壓迫癥狀,部位有關。脊髓壓迫多發,截癱;
(3)肌肉、關節、骨骼系統:疼痛;
(4)循環呼吸系統:血壓下降、四肢發涼供血不足、肺栓塞,咳血;
(5)其他:大網膜氣泡出現,腹痛、惡心、嘔吐。
減壓病的急救
發生減壓病時,應盡快將病人送往醫院的高壓艙做減壓治療,送醫過程需要注意:讓患者躺下,解開潛水服等束縛,腳墊高約20-30厘米;不要讓患者自己開車,切忌坐飛機空中運送,可以利用救護車上的氧氣設備為病人減輕疼痛,緩解壓力。
減壓病的預防
1、對潛水員尤其新潛水員,要進行醫學防治知識教育,使潛水員了解減壓病的發病原因及預防方法。
2、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建立合理生活制度。
3、每日應保證高熱量(一般每日約15072~16747KJ)、高蛋白、中等脂肪飲食,并適當增加各種維生素。
4、進行潛水員就業前,定期及下潛前體檢。
職業性減壓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高氣壓作業后36h內,由于體內氣泡引起的臨床表現,經綜合分析并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類似疾病,方可診斷。
對疑難病例,應作診斷性加壓以明確診斷。
上一篇:金屬煙熱的防護
下一篇:高溫作業的危害與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