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程地質角度來看,塌方包括“巖崩”及“巖堆”兩類不良地質現象。“巖崩”是在陡峻斜坡上的巖體和土體突然而急劇地向下傾倒、崩落翻滾和跳躍運動的一種地質現象。“巖堆”是在山區陡峻山坡下,以重力作用為主,所形成的一種塊狀碎屑巖石及土所形成的堆積體。巖堆體的物質來源可以是由巖崩巖塊為主的,也可以是由崩落的或墜落的巖塊為主的。塌方事故處置程序如下:
(1)發生塌方事故立即上報施工隊長。
(2)接報后,施工隊長負責派調人員車輛前往現場,并立即上報領導小組。
(3)疏散邊坡下方的人員,撤離機械設備。
(4)技術部根據現場情況,定出臨時支護方案及安全措施,避免擴大塌方,并立即聯系監理單位及設計代表,商議治理方案。
(5)塌方通常治理方法:
a減載。將邊坡上方的巖崩體挖除。
b?攔截。在巖崩體下方設緩沖平臺、落石槽、攔石墻等,同時要注意在這些攔截構造物處填實泥土,以減少巖崩體對它們的沖擊破壞。
c?支護、撐頂。在巖崩體出現的位置上將其保護或固定起來,以消除其不穩定的隱患。
d?插別。即在大塊巖崩體上用大眼方式將粗鋼筋或鋼軌插入下部穩定巖體上,也可以在其外側大一排孔眼,插入粗鋼筋或鋼軌等以阻擋其翻滾。
e?注漿、壓漿或噴錨。用這些方法將有裂縫或隙縫的巖體或巖層連成整體,以免塊石墜落。
f?SNS柔性防護系統。是以鋼絲繩網、錨桿和減壓環為主要材料構成的防護系統,其安全可靠性大,對于難于治理的大型巖崩是一種良好的對策。
(6)技術部調查分析塌方原因,做出報告上報領導小組。
上一篇:某供電公司安全生產綜合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