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增強人類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避免或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財產損害,保證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二、基本原則
。ㄒ唬┭杆夙憫
貫徹上級的指示精神,落實各項安全制度,樹立全局觀念,統一行動,接到應急通知,立即動員組織本單位人員應急響應。
(二)響應屬地應急
根據自然災害的區域性,結合本單位生產、生活涉及地域廣泛,野外勘測、勘察作業頻繁,要按照當地政府部門的預警應急通知要求,及時做好本單位人員、財產的應急準備工作。
。ㄈ╊A防為主
單位基礎設施建設的設計,科研、生產、生活特別是野外作業計劃,必須充分考慮自然災害因素,符合抗災安全等級,做到遇災而無害。
。ㄋ模┮匀藶楸
凝聚全所人員的力量,樹立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把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維護所的財產安全。
三、應急組織及職責
。ㄒ唬┲笓]組
所安全生產委員會即為自然災害應急指揮組。
其職責為:
1、負責全所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急指揮決策,建立健全自然災害應急組織,明確組織職責和責任人,督促落實應急設施、器材到位。
2、審查所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設計方案是否符合抗震、防風、防洪的安全等級,對所的年度生產、生活工作計劃和長遠規劃進行安全把關的同時,充分考慮自然災害的因素,尤其要指導野外作業人員住宿選址、作業要考慮防洪、防震、防風、防滑坡、防塌陷等問題。
3、接到預警應急通知,應急決策后,下達應急指令,組織動員全所人力、物力投入應急響應。
4、對所內應急工作中請示的重大問題,果斷決策。部署受災應急狀態下的穩定工作。
5、安排應急值班。
。ǘ┺k公室
安全生產辦公室即為自然災害應急指揮辦公室。
其職責為:
1、協助指揮組進行安全審查工作,對審查結果備案登記,督促有關部門和人員完成隱患整改。及時向各部門和野外作業人員傳達上級的指示精神。
2、建立健全自然災害應急指揮檔案,做到組織健全、制度健全,人員、器材、管理到位,逐步規范組織建設。
3、負責應急狀態下的值班任務,確保上、下聯系通暢,上傳下達及時準確,符合應急要求。
4、向指揮組提出安全審查建議,防止工作失察。搜集掌握自然災害信息,包括執行野外作業地區的信息。
。ㄈ⿹尵冉M
組長:蔡國富、鄭慶輝
成員:王仕文、曾六娥、方光沛、王歡俊、李雅娟、
許劉萬、范 輝、 劉志強、張 建、劉建功、
其職責為:
1、接到應急搶險通知,按時到集結地點報到,特殊緊急情況主動到所大門集合,參加現場搶救。
2、強化組織觀念,進行現場搶救要服從組長統一指揮,嚴格遵守非常時期的工作紀律和規定,按要求開展搶險工作。
3、發揚人道主義精神,進入搶險現場,先搶救人員脫離危險。然后,按重要程度保護搶救財務室、保密材料、危險物品、重點設施。
4、發現重大問題,緊急情況下,可直接向指揮部門報告。
(四)后勤保障組
組長:高 鵬、李洪靜
成員:孫寶禮、高蘭民、曹常栓、王仕文、曾六娥、
王書田、方光沛
其職責為:
1、發生自然災害時,根據指揮組的指示,為搶險和受害人員籌措必要的生活保障以及提供搶險物資保障。
2、組織對受傷人員的救治工作,照顧病重老年人的生活,病危人員及時送往醫院。負責受災時期的防疫工作。
3、確保全所水、電、暖的供給。
4、妥善管理搶救出的財產和設備。
5、接收、分配救援物資。
。ㄎ澹┚l組
組長:高蘭民
成員:袁喜民、王春剛、宋 勇、劉 東
其職責為:
1、維護應急狀態下的安全秩序。
2、對受災現場的重點目標、重要物資進行安全警戒,防止不法分子乘機哄搶公私財物。
。┌矒峤M
由所黨、政、工職能部門人員組成。
其職責為:
1、做好遇難人員的善后處理工作。
2、安排受害、傷病、困難人員的生活。
。ㄆ撸┸囕v保障組
組長:高 鵬、項志駿
成員:劉亞勝、李金波、張克啟、朱德勝、張海寧
其職責為:
為應急工作提供車輛保障。
四、應急響應
(一)接到政府主管部門的應急通知,指揮組應急決策后,下達應急指令,召集各部門負責人、應急小組負責人和成員,進行應急動員,通報險情。
(二)進一步明確各部門、小組的職責、任務、方法、分工,制定具體的措施和步驟,落實應急物資、器材和設施到位,各小組人員到位,做到召之即來。強調工作紀律,安排應急值班。
。ㄈ┨崆鞍才胖匾镔Y、危險物品,防止發生災害時造成危險或失控。水、電、暖的供給要制定應急供給方案,保證受災后的供給。
(四)做好老年、病重人員的思想、生活準備工作。
五、應急搶險
災害發生后,指揮組下達應急搶險指令,各應急組進行應急搶險,并隨時向應急值班室報告現場搶險情況。
六、搶險救災領導
指揮組和所領導要深入搶險救災工作第一線,及時發現新情況,解決職工群眾的實際困難,使“三個代表”思想得到充分體現,宣傳黨和國家以及全國人民的關懷、支持,以凝聚全所職工、居民的力量,克服困難,取得戰勝自然災害的勝利。
七、應急結束
。ㄒ唬┩咨瓢才庞鲭y親屬的生活以及傷病人員的救治。
。ǘ⿲κ転膰乐氐穆毠、居民給予適當的補貼。
。ㄈ┖侠矸峙渚仍镔Y。
(四)安排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五)總結表彰。
下一篇:防火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