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圍
本預案規定了發生重大泄漏等事故時的應急處理辦法,指揮系統、各部門、車間應急狀態下的職責等。
本預案適用于工廠生產運行中重大泄漏事故、火災事故等。
如工廠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涉及到人員傷亡、中毒等需組織力量進行處理的,則該系統自動啟動。
2工廠基本情況及原料、產品危險性
2.1
2.2工廠是生產有機硅產品的中型化工企業,工藝流程復雜具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生產過程連續性的特點,主要原料、產品有硅粉、氯甲烷、鹽酸、一甲、二甲、三甲、含氫、水解物、DMC、D3、D4、D5等。
2.3工廠原料、產品大部分在突然泄漏、操作失控或不可抗力情況下都存在著火災爆炸、人員中毒、環境污染等嚴重事故的潛在危險性,其中尤以氯甲烷、單體為最危險。
3潛在危險性評估
3.1生產原料、產品潛在危險性評估
物料名稱
出現根源
污染對象
涉及范圍
危害程度
氯甲烷
設備腐蝕、操作失控、貯槽斷裂、閥門泄漏
人體、環境
周邊單位
及居民
嚴重
硅粉
工藝失控、操作失控
人體
廠區
一般
鹽酸
設備腐蝕、操作失控、貯槽斷裂、閥門泄漏
人體、環境
周邊單位
及居民
中度
單體
設備腐蝕、操作失控、工藝失控、貯槽斷裂、火源引燃
人體、環境
周邊單位及居民
嚴重
3.2根據工廠生產、貯存、使用化學危險品的品種、數量,可能引起化學事故的特點以及2.4.1物料危險性評估,確定三個崗位為應急救援的危險目標:氯甲烷球罐區域、單體合成區域、成品罐區。
3.3附工廠平面方位圖(附最后)
4應急救援指揮系統組成、職責和分工
4.1指揮系統組成及設置
4.1.1由工廠廠長、付廠長和廠長助理及生產科、技術科、安全環保等部門領導組成應急救援指揮部,由廠長任總指揮,付廠長和廠長助理任副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工作,指揮部設在生產調度辦公室。若廠部領導外出時,由安全部門和生產科領導為臨時總指揮和副總指揮,全權負責救援工作。
4.2職責
4.2.1指揮領導小組
4.2.1.1負責本預案的制定和修訂。
4.2.1.2組建工廠應急救援隊伍組織實施、訓練和演練。
4.2.1.3檢查督促重大事故隱患安全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以及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
4.2.2指揮部
4.2.2.1發生事故時,由指揮部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命令、信號。
4.2.2.2組織指揮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
4.2.2.3向上級匯報和向友鄰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
4.2.2.4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工作的經驗教訓。
4.3人員分工
4.3.1總指揮廠長,指揮協調應急救援,發布和解除救援信號。
4.3.2付廠長和廠長助理為副總指揮,負責事故報警及報告,通報情況及搶險,事故處置工作的指揮。
4.3.3指揮部成員職責和任務
4.3.3.1安全環保部門協助副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報告、通報情況和事故處置工作,指揮滅火、清洗和查明毒物性質,提出堵漏措施并負責事故現場及擴散區域監測工作的指揮。
4.3.3.2生產科科長,負責事故處置對生產系統停車調度和聯絡通訊工作的指揮。
4.3.3.3技術科科長,協助副總指揮,負責停車技術方案及事故現場救險,搶修技術的指揮。
4.3.3.4質檢管理人員和環保管理人員負責事故現場化學品采集、分析工作。
4.3.3.5付書記和綜合辦公室主任,協助總指揮做好通訊,聯絡工作,負責外來人員接待,負責事故現場及受傷、中毒人員生活必需品的組織,負責廠內治安、警戒、疏散工作的指揮,負責搶救物資供應和運輸工作組織指揮,負責進廠物資轉移,組織搶險物資。
5應急救援專業隊組成、職責及分工
5.1應急消防隊
5.1.1由工廠應急分隊和義務消防隊組成,由安全環保部門負責,擔負著滅火、清洗和搶救傷員的任務。
5.2治安隊
5.2.1各隊員組成,由綜合辦公室主任負責,擔任現場治安、交通指揮,設立警戒,指揮群眾疏散。
5.3通訊保障組
5.3.1由生產調度員,綜合辦相關人員組成,綜合辦主任為負責人,負責各救援隊伍的聯系。
5.4搶險、搶修組
5.4.1由技術科、生產科、各車間組成,包括電工、儀表工、鉗工、焊工、起重工等,技術科科長為負責人,負責搶修、搶險任務。
5.5醫療救護組
5.5.1由綜合辦相關人員、二廠醫務室組成,綜合辦主任負責協調,擔負醫療搶救任務。
5.6環境監測組
5.6.1由質檢室和環保管理人員組成,由環保管理人員負責,擔負事故現場及周圍環境監控,監測結果及時向指揮部匯報。
5.7物資供應組
5.7.1由安環部門、綜合辦相關人員組成,負責提供搶險所需物資、防用品、運輸車輛等等。
5.8對外聯絡組
5.8.1由綜合辦負責組成,接待前來增援的人員,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及兄弟單位通報事故事態發展情況。
5.9信號規定
5.9.1工廠報警信號主要采用現場警鈴和電話報警。廠報警電話:調度室:,調度手機:,安環部門:。
5.9.2危險區邊界用黑黃帶作警戒線,警戒人員佩戴帶黃袖章,救援車貼有黃色通行證。
6夜間緊急系統
6.1由廠值班調度負責組成臨時指揮系統,在廠指揮系統人員未到之前行使指揮系統職責、權力,并負責向廠指揮系統匯報事故、搶險有關情況。
6.2廠門衛在通訊保障組未趕到之前,擔負臨時電訊聯絡工作,負責將事故信息通報應急救援系統有關人員及有關部門。
6.3各救援小組在臨時指揮系統的組織指揮下,按常規運行。
7應急救援系統的運行
7.1事故信息是應急救援系統啟動的絕對指令,接到事故信息后,本系統各責任人員應立即行動,趕赴事故應急點,接受搶險指令。
7.2事故現場及附近人員應自覺組成應急救援系統,參與搶險,系統中職務最高者為系統臨時負責人。
7.3指揮系統運行后,立即指揮各救援隊伍進入應急狀態,根據事故信息及發展趨勢及時發出指令,各救援小組負責人也可由指揮部臨時指派。
7.4事故應急點為廠大門內側,人群疏散點為廠大門外側。
7.5對事故處理有功人員,根據事實,將實施物資、精神獎勵。
8崗位應急人員通則
8.1在崗人員平時應認真操作,熟悉工作環境,掌握毒物屬性及防護常識,以便事故發生時能迅速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中,同時做好自身防護,并立即將事故情況迅速向上級領導匯報。
8.2當班班長和車間值班人員在事故發生時,應立即組織處理事故和人員救護。
8.3事故發生后,機修人員、電工等有義務攜帶工具、防護用品、材料,進入事故點搶修。
8.4車間管理人員、車間主管領導負責指揮事故的,若其不在,其它管理人員有義務負責組織和參加事故搶險和人員救護。
8.5車間其它人員有義務參加事故搶救和人員救護。
8.6未盡職責者,工廠將從嚴處理。
9應急救援預案通則
9.1事故發生后,最早發現者應立即通知附近同事,并立即向當班調度安全部門報警,同時采取一切辦法切斷事故源。
9.2當班調度接到報警后,應迅速通知有關車間,要求查明事故部位和原因,下達按應急救援預案處理的指令,同時發出警報,通知指揮部成員或專業隊伍迅速趕往事故現場,下令疏散周圍人員,同時通知熱電廠、二廠調度。
9.3指揮部成員通知自己所在部門按專業對口迅速向上級主管部門、公司和勞動、環保、衛生、公安等上級領導機關報告事故情況,同時安環部門迅速通知附近居民和企事業單位。
9.4發生事故的部門,應迅速查明發生源點泄漏部位、原因,凡能以切斷電源、事故源等處理措施而消除事故的,則應自救為主,如事故源不能自己控制的應向指揮部報告并提出堵漏或搶修的具體措施以及泄漏量或事故危害程度。
9.5指揮部成員趕到事故現場后,根據事故狀態及危害程度,作出相應的應急決定,并命令各應急救援隊伍立即開展救援,如事故擴大時,應及時請求救援。
9.6廠應急消防隊或消防大隊到達事故現場時,應穿戴好防護器具,首先查明有無中毒人員,以最快速度使中毒者脫離現場,輕者由醫務救療組治療,嚴重者馬上送醫院搶救。
9.7安環部門、生產科、技術科到達事故現場后,會同發生事故部門在查明判斷事故危害程度后,視能否控制作出局部或全部停車的決定,若需要緊急停車的則按緊急停車程序進行。
9.8醫療救護組到達現場后,與各救援專業組配合,立即救護傷員和中毒人員,并采取相應急救措施后送醫院搶救。
9.9治安組到達現場后,擔負治安和交通指揮,組織糾察,設崗劃分禁區,加強警戒,加強巡邏檢查。
9.10安環部門到達現場后,環保人員應迅速查明泄漏和擴散情況以及發展事態,根據風向、風速、水溝分布,判斷擴散方向和速度,匯同質檢人員開展擴散區氣、水采樣快速監測,并及時匯報指揮部,必要時根據擴散區域人員分布情況、動植物特征通知人群撤離或指導采取簡易有效的應急措施。
9.11搶險搶修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搶修指令,迅速進行設備搶修,控制事故以防止事故擴大。
9.12如氯甲烷球罐、合成、精餾發生泄漏、火災,當班調度應第一時間通知熱電廠消防控制室,以使汽動閥迅速開啟,而將消防水第一時間投用,制上事故擴大。
9.13在事故得到控制后,在副總指揮的指揮下,立即成立事故專門處置小組,調查事故原因和落實防范措施及搶修方案,并組織搶修,盡快恢復生產。
10有關附件
10.1工廠危險源分布平面方位圖
10.2工廠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10.3工廠應急救援指揮網絡圖
10.4工廠應急救援聯絡圖
10.5工廠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名單
10.6工廠應急救統籌圖示
10.7工廠危險品安全周知卡
11氯甲烷應急救援預案
11.1適用范圍
11.1.1適用于氯甲烷泄漏以及火災的應急救援
11.2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
11.2.1氯甲烷罐區位于工廠西北角,配有200m3的球罐2只,泵前冷卻器1只,0.48m3卸車罐1只,輸送泵2臺。球罐區域西臨山體,北臨熱電廠煤庫相互距離50m,東靠包裝站相互距離距離30m,南面是倉庫相互距離為25m。合成工段配有2只60m3的立式儲槽,最大儲存量為102m3。
11.2.2氯甲烷屬性
11.2.2.1氯甲烷為無色易液化氣體,具有醚樣的微甜氣味,對人體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嚴重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并能損壞害肝和賢,人吸入18mg/m3以上氯甲烷即產生急性中毒,其癥狀是頭痛、眩暈、惡心、嘔吐、視力模糊、步態蹣跚,精神錯亂等,嚴重中毒時,可出現躁動、抽搐、昏迷等,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11.2.2.2爆炸極限:7%~19%,引燃溫度632℃,遇火花或高熱能引起爆炸,并生成劇毒的光氣,接觸鉛及其合金能生成自燃性的鋁化合物,沸點:-23.7℃,易溶于水、乙醇、氯仿等。
11.2.3滅火方法
11.2.3.1切斷氣源,使用干粉,1211滅火器和噴霧狀水滅火。若不能立即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正在燃燒的氣體,也可開啟系統消防設施來火和隔、絕。
11.3防護
11.3.1應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熱源。應急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化學防毒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
11.3.2工廠醫務人員應立即趕赴現場,并針對毒物屬性,認真迅速做好長期救護工作。
11.3.3如氯甲烷球罐區域泄漏,當班調度應第一時間通知熱電廠循泵崗位,立即開啟汽動閥噴淋。
11.4日常防護
11.4.1生產或檢修過程中,在可能接觸毒物前,應穿戴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包括橡膠手套、防護眼鏡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工作現場嚴禁吸煙。
11.5危險源潛在危險性評估
11.5.1氯甲烷球罐或儲槽與閥門管道等的連接法蘭面墊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1.5.2氯甲烷球罐與儲槽的進出口閥泄漏,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1.5.3由于腐蝕、超溫、超壓等,導致球罐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1.5.4泄漏的物料因靜電、明火等,引起球罐火災。
11.5.5周邊火災,引起二甲基二氯硅烷貯槽火災甚至爆炸。
11.5.6物料灼傷人體皮膚或眼睛。
11.6事故預防措施
11.6.1氯甲烷球罐按《建筑防火設計規范》甲類防火進行設計,與周邊建筑保持一定的安全間距,同時設有防火圍堤和排放溝渠;現場設置一套水噴淋裝置,采用氣動控制或手動控制兩種;現場配備數量比較充足的滅火器;現場另安裝手動報警裝置1套;儲槽北面配備消防水炮及室外消火栓,南面備有滅火器。
11.6.2加強球罐和貯槽的日常檢查,及時發現并消除各類隱患。
11.6.3按相關規程精心操作、認真巡檢,杜絕違章作業及設備超負荷運行現象。
11.6.4加強作業人員的學習培訓,提高操作及安全防護技能水平。
11.6.5強化應急預案演練。
11.6.6做好防靜電、防高溫等相關工作。
11.6.7車間及操作人員均配備防護用具。
11.6.8規范氯甲烷裝卸,加強裝卸過程中的安全監督。
11.7應急處置方案
11.7.1少量泄漏
11.7.1.1在生產過程中有可能因設備的原因或操作原因造成球罐或儲槽少量泄漏,由崗位操作人員巡檢等方式及時發現,采取相應的消漏措施,予以處理。
11.7.2發生大量泄漏或造成重大事故
11.7.2.1操作人員雖能及時發現,但一時難以控制,毒物泄漏后可能危及人身傷亡或傷害,并波及周邊范圍,工廠應立即啟動應急救援系統,并應采取相應救援措施。
11.7.2.2最早發現者應立即向當班班長、調度、安全部門報警,并按下現場手動報警器;當班班長應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應急處理,職務最高者為臨時總指揮,一方面組織人員向上風向進行撤離,一方面組織人員穿戴好防護用品(如工廠防護用品不足時,由調度或安全部門迅速向二廠、熱電廠求援)盡可能切斷泄漏源進行應急處理,等待工廠救援隊伍的到來.
11.7.2.3當班調度接到報警后,應立即向廠部領導匯報,迅速通知有關部門、車間,要求查明泄漏部位和泄漏原因,下達按應急救援預案處置的指令,必要時立即將事故情況通報周邊單位,同時發出警報,啟動工廠應急救援系統,通知指揮部成員和各專業救援隊伍迅速趕往事故現場。
11.7.2.4發生事故的車間,應組織力量迅速查明事故發生源點、泄漏部位和泄漏原因,凡能切斷物料或其他采用其他處理措施可以消除事故的,則以自救為主。如泄漏部位自己不能控制的,應立即向指揮部報告并提出堵漏或搶修的具體措施。
11.7.2.5指揮部應按專業對口迅速向主管上級匯報事故情況。
11.7.2.6指揮部成員到達事故現場后,根據事故狀態及危害程度作出相應的應急決定,并命令各救援專業隊伍立即展開救援。如事故擴大,應請求支援。
11.7.2.7應急小分隊或義務消防隊到達事故現場后,救援人員應立即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和防化服,首先要確認查明現場有無中毒人員,如有以最快速度將中毒者脫離現場,嚴重者立即送醫院搶救。
11.7.2.8生產管理科和技術開發科各專業到達事故現場后,會同發生事故的單位,在查明泄漏部位和范圍后視能否控制,作出局部或全部停車的建議,由指揮部下達,調度車間執行。
11.7.2.9搶修搶險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搶修指令,迅速進行搶修設備,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擴大。
11.7.2.10環境監測組到達現場后,應立即查明泄漏擴散情況,根據風向、風速,判斷擴散的方向和速度,并對泄漏下風向區域進行監測,確定結果、監測情況及時向指揮部匯報,必要時根據指揮部決定通知擴散區域內的群眾撤離或指導采取簡易有效的保護措施。
11.7.2.11治安組到達現場后,擔負現場治安和交通指揮,組織糾察,在事故現場劃分禁區并加強警戒和巡邏檢查。關注事態發展,如泄漏擴散危及周邊,應同環境監測組和其他專業組一道迅速組織有關人員協作周邊單位和住戶安全轉移,或采取臨時的安全措施。
11.7.2.12醫療救護組到達現場后,應立即救護傷員和中毒人員,對中毒人員應根據中毒癥狀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對傷員進行包扎或輸氧急救,重傷員及時送醫院搶救。
11.7.2.13通訊保障組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命令,認真做好各專業隊伍的聯系和搶險過程中的聯系工作以及對外聯絡工作。
11.7.2.14若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后,指揮部應立即成立二個專門工作小組:(1)、在生產副廠長指揮下,組成由安全環保、生產技術、工藝設備、保衛和發生事故參加參加的事故調查小組,調查事故發生的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2)、在生產副廠長和廠長助理的指揮下,組成由設備、機修、電氣修理和發生事故車間,研究制定搶修方案并立即組織搶修,盡早恢復生產。
11.7.3發生火災
11.7.3.1氯甲烷發生火災,如發生在球罐上,操作人員應第一時間通知熱電廠循泵崗位打開氣動閥,啟動噴淋系統。
11.7.3.2發生火災后,當班人員應在第一時間報警、組織力量撲救、組織力量疏散;專業救援組必須以最快速度趕赴現場并立即展開搶救。
11.7.3.3火勢較大,應急分隊應迅速將著火源用水炮進行噴淋冷卻和隔離,保證火勢不向邊上蔓延。
11.7.3.4其他專業組應立即展開救援工作,其方式方法同前泄漏處理方式。
11.8演練
11.8.1職能部門和生產車間應經常組織相關人員學習本預案,達到“人人知預案,個個會處理”的要求。
11.8.2每年至少組織二次預案演練(上下半年各一次),演練內容包括泄漏、火災的發生,應急救援系統的啟動,當班人員第一時間的處理,各專業救援組如何聯系和趕赴現場,現場的搶救和維持,人體受傷救護,對外聯系,事故調查等情況。
11.8.3演練必須要有演練方案,并通過批準。
12二甲基二氯硅烷應急救援計劃
12.1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二甲基二氯硅烷的泄漏、火災等應急情況的處理。
12.2危險源基本情況
12.2.1二甲基二氯硅烷主要儲存于精餾罐區(2只20m3的貯槽),及水裂解罐區(2只80m3的貯槽)。最大儲量為150m3。
12.2.2周邊其他生產設施布置:精餾罐區:東面15米外為廠區主馬路;南面為精餾廠房;西面為一甲產品貯槽;北面為廠內馬路,20米外為水裂解廠房。精餾罐區四周設有圍堰。水裂解罐區
12.2.3屬性
12.2.3.1二甲基二氯硅烷為無色液體,易潮解,遇明火、高熱或與氧化劑接觸,有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受熱或遇水分解反應放熱,并產生有毒的腐蝕性氣體;
12.2.3.1對眼、皮膚和鼻腔粘膜有刺激性,產生急性炎癥,能導致灼傷。
12.2.3.3消防措施:穿戴好防護服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進入現場,首先切斷泄漏源,若不能立即切斷泄漏源,則用大量細干砂覆蓋,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干粉、二氧化碳、干砂,嚴禁用水和泡沫。
12.3防護
12.3.1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向,并立即撤離,嚴格限制出入,應急處理人員必須穿戴防護服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不能直接接觸泄漏物,盡快切斷泄漏源,防止進入下水道及總排水溝。12.3.2小量泄漏:用砂土等不燃物質覆蓋吸附處理;大量泄漏:筑堤挖坑,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再作處理;噴霧狀水冷卻和稀釋其蒸氣,以保護現場處理人員,但不能對泄漏點直接噴水。
12.4日常防護
12.4.1生產或檢修過程中,在可能接觸毒物前,應穿戴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包括橡膠手套、防護眼鏡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工作現場嚴禁吸煙。
12.4.2車間備有過濾式防毒面具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及全密封防護服,備緊急情況時使用。
12.5潛在危險性評估
12.5.1二甲基二氯硅烷貯槽與閥門管道等的連接法蘭面墊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2.5.2二甲基二氯硅烷貯槽底閥、液位計跟部閥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2.5.3由于腐蝕、超溫、超壓等,導致貯槽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2.5.4泄漏的物料因靜電、明火等,引起二甲基二氯硅烷貯槽火災。
12.5.5周邊物體火災,引起二甲基二氯硅烷貯槽火災甚至爆炸。
12.5.6物料灼傷人體皮膚或眼睛。
12.6事故預防措施
12.6.1加強貯槽的日常檢查,定期檢查及檢測,及時發現并消除各類隱患。
12.6.2嚴格按相關規程進行操作、巡檢,杜絕違章作業及設備超負荷運行現象。
12.6.3加強作業人員的學習培訓,提高操作及安全防護技能水平。
12.6.4強化應急預案演練。
12.6.5做好防靜電、防高溫等相關工作。
12.6.6車間及操作人員均配備防護用具。
12.6.7罐區北面花壇配備消防水炮及室外消火栓,南面備有滅火器。
12.7應急處置方案
12.7.1少量泄漏
12.7.1.1在生產過程中有可能因設備的原因或操作原因造成球罐或儲槽少量泄漏,由崗位操作人員巡檢等方式及時發現,采取相應的消漏措施,予以處理。
12.7.1.2立即組織人員消漏,處理人員必須穿戴防護器具。用砂土等不燃物質覆蓋吸附處理;大量泄漏:筑堤挖坑,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再作處理;噴霧狀水冷卻和稀釋其蒸氣,以保護現場處理人員,但不能對泄漏點直接噴水。
12.7.2大量泄漏
12.7.2.1操作人員雖能及時發現,但一時難以控制,毒物泄漏后可能危及人身傷亡或傷害,并波及周邊范圍,工廠應立即啟動應急救援系統,并應采取相應救援措施。
12.7.2.2最早發現者應立即向當班班長、調度、安全部門報警,并按下現場手動報警器;當班班長應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應急處理,職務最高者為臨時總指揮,一方面組織人員向上風向進行撤離,一方面組織人員穿戴好防護用品(如工廠防護用品不足時,由調度或安全部門迅速向二廠、熱電廠求援)盡可能切斷泄漏源進行應急處理,等待工廠救援隊伍的到來.
12.7.2.3當班調度接到報警后,應立即向廠部領導匯報,迅速通知有關部門、車間,要求查明泄漏部位和泄漏原因,下達按應急救援預案處置的指令,必要時立即將事故情況通報周邊單位,同時發出警報,啟動工廠應急救援系統,通知指揮部成員和各專業救援隊伍迅速趕往事故現場。
12.7.2.4發生事故的車間,應組織力量迅速查明事故發生源點、泄漏部位和泄漏原因,凡能切斷物料或其他采用其他處理措施可以消除事故的,則以自救為主。如泄漏部位自己不能控制的,應立即向指揮部報告并提出堵漏或搶修的具體措施。
12.7.2.5指揮部應按專業對口迅速向主管上級匯報事故情況。
12.7.2.6指揮部成員到達事故現場后,根據事故狀態及危害程度作出相應的應急決定,并命令各救援專業隊伍立即展開救援。如事故擴大,應請求支援。
12.7.2.7應急小分隊或義務消防隊到達事故現場后,救援人員應立即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和防化服,首先要確認查明現場有無中毒人員,如有以最快速度將中毒者脫離現場,嚴重者立即送醫院搶救。
12.7.2.8生產管理科和技術開發科各專業到達事故現場后,會同發生事故的單位,在查明泄漏部位和范圍后視能否控制,作出局部或全部停車的建議,由指揮部下達,調度車間執行。
12.7.2.9搶修搶險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搶修指令,迅速進行搶修設備,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擴大。
12.7.2.10環境監測組到達現場后,應立即查明泄漏擴散情況,根據風向、風速,判斷擴散的方向和速度,并對泄漏下風向區域進行監測,確定結果、監測情況及時向指揮部匯報,必要時根據指揮部決定通知擴散區域內的群眾撤離或指導采取簡易有效的保護措施。
12.7.2.11安組到達現場后,擔負現場治安和交通指揮,組織糾察,在事故現場劃分禁區并加強警戒和巡邏檢查。關注事態發展,如泄漏擴散危及周邊,應同環境監測組和其他專業組一道迅速組織有關人員協作周邊單位和住戶安全轉移,或采取臨時的安全措施。
12.7.2.12療救護組到達現場后,應立即救護傷員和中毒人員,對中毒人員應根據中毒癥狀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對傷員進行包扎或輸氧急救,重傷員及時送醫院搶救。
12.7.2.13訊保障組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命令,認真做好各專業隊伍的聯系和搶險過程中的聯系工作以及對外聯絡工作。
12.7.2.14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后,指揮部應立即成立二個專門工作小組:(1)、在生產副廠長指揮下,組成由安全環保、生產技術、工藝設備、保衛和發生事故參加參加的事故調查小組,調查事故發生的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2)、在生產副廠長和廠長助理的指揮下,組成由設備、機修、電氣修理和發生事故車間,研究制定搶修方案并立即組織搶修,盡早恢復生產。
12.7.3發生火災
12.7.3.1應第一時間報警、組織力量撲救、組織力量疏散;專業救援組必須以最快速度趕赴現場并立即展開搶救。
12.7.3.2火勢較大,應急分隊應迅速將著火源用水炮進行噴淋冷卻和隔離,保證火勢不向邊上蔓延。
12.7.3.3迅速將著火點與系統隔離,同時撤出著火點附近的易燃易爆物品。對一時無法撤出的應進行有效冷卻。
12.7.3.4如火災發生在貯槽、管道等帶壓系統,應密切注意系統的壓力,做好降溫工作,防止超壓。
12.7.3.5對火勢嚴重的,應立即啟動工廠應急救援系統。
12.7.3.6其他專業組應立即展開救援工作,其方式方法同前泄漏處理方式。
12.8演練
12.8.1職能部門和生產車間應經常組織相關人員學習本預案,達到“人人知預案,個個會處理”的要求。
12.8.2每年至少組織二次預案演練(上下半年各一次),演練內容包括泄漏、火災的發生,應急救援系統的啟動,當班人員第一時間的處理,各專業救援組如何聯系和趕赴現場,現場的搶救和維持,人體受傷救護,對外聯系,事故調查等情況。
12.8.3演練必須要有演練方案,并通過批準。
13甲基氯硅烷混合體應急預案
13.1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甲基氯硅烷的泄漏、火災等應急情況的處理。
13.2危險源基本情況
13.2.1甲基氯硅烷為無色或微黃色液體,有強烈的氣味,易潮解。對眼睛、皮膚和鼻腔粘膜有刺激性,并能導致灼傷和炎癥。其蒸汽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或與氧化劑接觸,有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甲基氯硅烷遇水或水蒸氣反應放熱,并產生有毒的腐蝕性氣體。
13.2.2分布范圍和儲量
13.2.3甲基氯硅烷主要儲存于合成罐區(4只100m3的貯槽,2只20m3的檢測槽)。最大儲量為400m3。
13.2.4周邊其他生產設施布置
13.2.4.1東面為尾氣處理裝置,30米外為精餾生產裝置;東南面10米外為氯甲烷壓縮機房;南面為合成廠房;西面為2只60m3的氯甲烷貯槽、2只66m3的硅粉貯罐,15米外為成品倉庫;南北面30米外為2只100m3的氯甲烷球罐;北面為廠內馬路,20米外為水裂解罐區。合成罐區四周設有圍堰。
13.2.4.2消防措施:穿戴好防護服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進入現場,首先切斷泄漏源,若不能立即切斷泄漏源,則用大量細干砂覆蓋,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干粉、二氧化碳、干砂,嚴禁用水和泡沫。
13.3個人防護
13.3.1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向,并立即撤離,嚴格限制出入,應急處理人員必須穿戴防護服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不能直接接觸泄漏物,盡快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灑霧狀水稀釋。
13.4日常防護
13.4.1生產或檢修過程中,在可能接觸毒物前,應穿戴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包括橡膠手套、防護眼鏡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工作現場嚴禁吸煙。
13.4.2車間備有過濾式防毒面具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及全密封防護服,備緊急情況時使用。
13.5潛在危險性評估
13.5.1甲基氯硅烷貯槽與閥門管道等的連接法蘭面墊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3.5.2甲基氯硅烷貯槽底閥、液位計跟部閥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3.5.3由于腐蝕、超溫、超壓等,導致貯槽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3.5.4泄漏的物料因靜電、明火等,引起甲基氯硅烷貯槽火災。
13.5.5周邊物體火災,引起甲基氯硅烷貯槽火災甚至爆炸。
13.5.6物料灼傷人體皮膚或眼睛。
13.6事故預防措施
13.6.1加強貯槽的日常檢查,定期檢查及檢測,及時發現并消除各類隱患。
13.6.2嚴格按相關規程進行操作、巡檢,杜絕違章作業及設備超負荷運行現象。
13.6.3加強作業人員的學習培訓,提高操作及安全防護技能水平。
13.6.4強化應急預案演練。
13.6.5做好防靜電、防高溫等相關工作。
13.6.6車間及操作人員均配備防護用具。
13.6.7罐區北面花壇配備消防水炮及室外消火栓,南面備有滅火器。
13.7應急處置方案
13.7.1因甲基氯硅烷混合體物料的特性(包括生產、運輸、儲存等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和二甲基二氯硅烷相似,因此在其事故應急處置方案可以參照前者。
13.8演練
13.8.1和二甲基二氯硅烷演練方案一樣。
14甲基三氯硅烷應急預案
14.1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甲基三氯硅烷的泄漏、火災等應急情況的處理。
14.2危險源基本情況
14.2.1甲基三氯硅烷為無色液體,具有刺鼻惡臭,易潮解。對眼睛、皮膚和鼻腔粘膜有刺激性,并能導致灼傷和炎癥。甲基三氯硅烷遇明火、高熱或與氧化劑接觸,有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甲基三氯硅烷受熱或遇水發生分解放熱反應,并產生有毒的腐蝕性氣體。
14.2.2分布范圍和儲量
14.2.2.1甲基三氯硅烷主要儲存于精餾罐區(1只10m3的貯槽),及水裂解罐區(2只80m3的貯槽)。
最大儲量為100m3。
14.2.2.2周邊其他生產設施布置:精餾罐區:東面二甲產品貯槽,20米外為廠區主馬路;南面為精餾廠房;西面為一甲、脫低塔釜液槽;北面為廠內馬路,20米外為水裂解廠房。精餾罐區四周設有圍堰。水裂解罐區:
14.2.3消防措施:穿戴好防護服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進入現場,首先切斷泄漏源,若不能立即切斷泄漏源,則用大量細干砂覆蓋,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干粉、二氧化碳、干砂,嚴禁用水和泡沫。
14.3個人防護
14.3.1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向,并立即撤離,嚴格限制出入,應急處理人員必須穿戴防護服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不能直接接觸泄漏物,盡快切斷泄漏源,防止進入下水道及總排水溝。14.3.2小量泄漏:用砂土等不燃物質覆蓋吸附處理;大量泄漏:筑堤挖坑,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再作處理;噴霧狀水冷卻和稀釋其蒸氣,以保護現場處理人員,但不能對泄漏點直接噴水。
14.4日常防護
14.4.1生產或檢修過程中,在可能接觸毒物前,應穿戴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包括橡膠手套、防護眼鏡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工作現場嚴禁吸煙。
14.4.2車間備有過濾式防毒面具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及全密封防護服,備緊急情況時使用。
14.5潛在危險性評估
14.5.1甲基三氯硅烷貯槽與閥門管道等的連接法蘭面墊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4.5.2甲基三氯硅烷貯槽底閥、液位計跟部閥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4.5.3由于腐蝕、超溫、超壓等,導致貯槽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4.5.4泄漏的物料因靜電、明火等,引起甲基三氯硅烷貯槽火災。
14.5.5周邊物體火災,引起甲基三氯硅烷貯槽火災甚至爆炸。
14.5.6物料灼傷人體皮膚或眼睛。
14.6事故預防措施
14.6.1加強貯槽的日常檢查,定期檢查及檢測,及時發現并消除各類隱患。
14.6.2嚴格按相關規程進行操作、巡檢,杜絕違章作業及設備超負荷運行現象。
14.6.3加強作業人員的學習培訓,提高操作及安全防護技能水平。
14.6.4強化應急預案演練。
14.6.5做好防靜電、防高溫等相關工作。
14.6.6車間及操作人員均配備防護用具。
14.6.7罐區北面花壇配備消防水炮及室外消火栓,南面備有滅火器。
14.7應急處置方案
14.7.1應急處置方案同前
14.8演練
14.8.1演練方案同前
15三甲基氯硅烷
15.1適用范圍
適用范圍三甲基氯硅烷的泄漏、火災等應急情況的處理。
15.2危險源基本情況
15.2.1三甲基氯硅烷為無色液體和淡黃式透明液體,熔點-40沸點57.6℃。易燃。閃點-28℃。爆炸極限:1.8--6(V%)。
15.2.2易潮解,遇明火、高熱或與氧化劑接觸,有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受熱或遇水分解反應放熱,并產生有毒的腐蝕性氣體;對眼、皮膚和鼻腔粘膜有刺激性,產生急性炎癥,能導致灼傷。
15.2.3滅火方法:干粉、二氧化碳、干石粉滅火,禁止用水及泡沫。
15.2.4消防措施:穿戴好防護服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進入現場,首先切斷泄漏源,若不能立即切斷泄漏源,則用大量細干砂覆蓋,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干粉、二氧化碳、干砂,嚴禁用水和泡沫。
15.3防護
15.3.1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向,并立即撤離,嚴格限制出入,應急處理人員必須穿戴防護服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不能直接接觸泄漏物,盡快切斷泄漏源,防止進入下水道及總排水溝。15.3.2小量泄漏:用砂土等不燃物質覆蓋吸附處理;大量泄漏:筑堤挖坑,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再作處理;噴霧狀水冷卻和稀釋其蒸氣,以保護現場處理人員,但不能對泄漏點直接噴水。
15.4日常防護
15.4.1生產或檢修過程中,在可能接觸毒物前,應穿戴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包括橡膠手套、防護眼鏡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工作現場嚴禁吸煙。
15.4.2車間備有過濾式防毒面具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及全密封防護服,備緊急情況時使用。
15.5潛在危險性評估
15.5.1二甲基二氯硅烷貯槽與閥門管道等的連接法蘭面墊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5.5.2二甲基二氯硅烷貯槽底閥、液位計跟部閥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5.5.3由于腐蝕、超溫、超壓等,導致貯槽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5.5.4泄漏的物料因靜電、明火等,引起二甲基二氯硅烷貯槽火災。
15.5.5周邊物體火災,引起二甲基二氯硅烷貯槽火災甚至爆炸。
15.5.6物料灼傷人體皮膚或眼睛。
15.6事故預防措施
15.6.1加強貯槽的日常檢查,定期檢查及檢測,及時發現并消除各類隱患。
15.6.2嚴格按相關規程進行操作、巡檢,杜絕違章作業及設備超負荷運行現象。
15.6.3加強作業人員的學習培訓,提高操作及安全防護技能水平。
15.6.4強化應急預案演練。
15.6.5做好防靜電、防高溫等相關工作。
15.6.6車間及操作人員均配備防護用具。
15.6.7罐區北面花壇配備消防水炮及室外消火栓,南面備有滅火器。
15.7應急處置方案
15.7.1應急處置方案同前。
15.8演練
15.8.1演練方案同前
16.1鹽酸應急預案
16.1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鹽酸的泄漏、火災等應急情況的處理。
16.2危險源基本情況
16.2.1鹽酸罐區位于水裂解車間生產樓西側,有200m3儲罐2只,300m3儲罐1只,輸送泵4臺。
16.2.3屬性
16.2.3.1無色或微黃色液體,有刺鼻的酸味;能與活潑金屬反應生成氫氣,且氫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氰化物能產生劇毒的氰化氫氣體,與堿性物質發生中和反應,放出大量的熱,有較強的腐蝕性。
16.2.3.2對眼、皮膚和鼻腔粘膜有刺激性,產生急性炎癥,能導致灼傷。
16.2.3.3消防措施:穿戴好全密封防護服和空氣呼吸器進入現場,用堿性物質如碳酸氫鈉、碳酸鈉、消石灰等中和,或用大量水進行撲救。
16.3防護
16.3.1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向,并立即撤離,嚴格限制出入,應急處理人員必須穿戴防護服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不能直接接觸泄漏物,盡快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
16.3.2小量泄漏:用水稀釋處理;大量泄漏:用干砂覆蓋處理或筑堤挖坑,用泵轉移至槽車或收集器內再作處理。
16.4日常防護
16.4.1生產或檢修過程中,在可能接觸毒物前,應穿戴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包括橡膠手套、防護眼鏡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工作現場嚴禁吸煙。
16.4.2車間備有過濾式防毒面具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及全密封防護服,備緊急情況時使用。
16.5潛在危險性評估
16.5.1貯槽與閥門管道等的連接法蘭面墊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6.5.2貯槽底閥、液位計跟部閥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6.5.3由于腐蝕、超溫、超壓等,導致貯槽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16.5.4物料灼傷人體皮膚或眼睛。
16.6事故預防措施
16.6.1加強貯槽的日常檢查,定期檢查及檢測,及時發現并消除各類隱患。
16.6.2嚴格按相關規程進行操作、巡檢,杜絕違章作業及設備超負荷運行現象。
16.6.3加強作業人員的學習培訓,提高操作及安全防護技能水平。
16.6.4強化應急預案演練。
16.6.5車間及操作人員均配備防護用具。
16.7應急處置方案
16.7.1應急處置方案可參照前面.
16.8演練
16.8.1演練方案基本同前面一樣.
17全廠系統停電、停水、停汽(氣)
17.1當發生全廠停電、停水、停汽(氣)時,當班調度應立即命令崗位人員按車間相應的應急處理方案進行緊急處理。
17.2當班班長應立即組織崗位操作人員按要求進行相應的處理。
17.3調度應加強對外界的聯系,及時掌握相關的信息。
17.4在處理過程中,調度、班長及相關人員應對處理過程進行檢查,特別是關鍵的閥門、設備,確保緊急情況下的應急操作正確。
18DCS及自控控制系統應急處理
18.1全廠性系統停電
18.1.1儀表人員應馬上到中控室查看UPS運行情況,了解氮氧站儀表空氣壓力儲罐的壓力情況。
18.1.2應及時向調度了解停電時間的長短,若停電時間在半小時以上或儀表空氣壓力已不夠半小時的用量,立即通知調度,調度通知各車間崗位人員按要求進行相關緊急處理,并在停車完成后由儀表人員逐步將DCS退出,關閉UPS;若停電時間在半小時以內,儀表人員在通知車間后分別把合成、精餾、水裂解的操作站各退出一臺控制電腦,并在控制室觀察運行與操作情況。
18.1.3接到電力恢復通知以后,儀表人員應快速UPS電源,啟動服務器,然后分別啟動各操作站,待儀表空氣壓力恢復正常后通知調度。
18.2UPS故障(DCS突然失電)
18.2.1儀表人員應立即通知調度。由調度通知各車間進行相應的處理。
18.2.2各車間崗位人員應按相關處理程序進行緊急處理。
18.2.3儀表人員應立即通知電工馬上接好單相臨時電源(合成中控室按10KV考慮,水裂解控制室按5KV考慮容量)。
18.2.4儀表人員啟動服務器,當操作站、現場控制站恢復正常后通知調度,在車間開車時,儀表人員必須在控制室內觀察系統運行半小時。
18.3儀表空氣氣源壓力不足
18.3.1儀表人員應立即通知調度。
18.3.2調度立即通知操作人員按車間相關應急處理方案進行緊急處理。
18.3.3儀表人員與相關人員一起到現場查看分析壓力不足的原因和對儀表的影響程度。
18.3.4待儀表空氣壓力恢復正常后,儀表人員應立即通知調度。由調度通知各車間進行相應的處理。
19著火
19.1這里的著火事故指的是本預案中為涉及到的著火.
19.2火源所在的崗位人員應立即正確判斷確定著火源,班長馬上組織人員進行疏散和撲救,同時立即通知調度。
19.2由班長和調度迅速成立臨時搶救小組,撲救人員穿戴好防護用品(如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如果工廠的防護用品不足,由調度或安全部門迅速聯系二廠和熱電廠求援),迅速將著火點與系統隔離,同時撤出著火點附近可移動的易燃易爆物品。
19.3如火災發生在儲槽管道等帶壓系統,應密切注意系統的壓力,在救火的同時做好降溫工作,防止超壓。
19.4如火勢嚴重的,調度應立即向廠部匯報并迅速啟動工廠應急救援系統。
上一篇:燃油泄漏、火災事故應急預案
下一篇:服裝廠火災事故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