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食物中毒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2011-05-11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了有效預防和應對施工現場食物中毒的發生與流行,保障施工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施工進度的順利進行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在突發事故后,能及時、高效、有序地組織開展事故發生后的搶險救災處置工作,迅速處理中毒事故帶來的不良后果,消除不利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及時恢復正常的工作、生產秩序,降低事故損失,編制本預案。

  1.2、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項目部及施工工地食物中毒事故的應急救援。

  1.3編制依據

  1.3.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1.3.2《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1.3.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

  1.3.4《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1.3.5《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1.3.6《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99;

  1.3.7《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1.3.8《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規范》GB/T28001-2001;

  1.3.9《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

  1.3.10國家、行業、地方有關安全生產的法規和強制性條文、標準;

  2 、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危險源辨識應全面考慮三種時態、三種狀態、和六種類型,經過對施工生產全過程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確認可能發生中毒事故的作業活動和作業內容等因素。食品的品質、飲用水的品質;食品放置場所的衛生條件、飲用水存儲設備的衛生條件、食堂內部及周圍的環境狀況;食堂用具的衛生狀況、員工餐具的衛生狀況,烹飪方法等。如果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均有可能導致中毒事故發生。

  一旦發生中毒事故,可能造成人員重傷,甚至發生窒息、死亡事件以及社會影響。

  3、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按照“安全第一,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常備不懈;資源共享,應急迅速”的基本方針,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制,依靠科學,依靠群眾。采取先近后遠、先重后輕、先搶救后治療基本原則。

  4、組織機構及職責

  4.1應急組織體系

  *****廣場項目部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項目經理任組長,項目副經理、項目總工、綜合部經理、安全部經理任副組長,成員由項目綜合部、工程部、物資部、安全部、商務部、財務部、技術部等部門成員組成,擔負相應應急職責。

  (見附錄二:應急組織體系圖)

  4.2指揮機構及職責

  項目部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項目重大風險的監控和應急準備、響應、救援、恢復、演練工作。對現場發生的安全事故實施應急救援。

  4.2.1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

  (一)根據事故發生狀態,具體全面部署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快速有效實施;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迅速開展搶險救災,救治傷員。并對應急行動中發生的不協調采取緊急處理措施。防止事故的擴大和蔓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損失。

  (二) 根據事故災害發展情況,對危及到的周邊單位和人員,及時指揮、組織疏散工作。

  (三) 密切注視安全事故控制情況,組織召開事故現場會議,做好信息處理,同時協調做好穩定社會秩序和傷亡人員的善后及安撫工作。

  (四)根據《預案》實施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應及時對《預案》提出調整、修訂和補充,確保應急救援預案不斷得到規范和完善。

  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項目安全部。

  4.2.2組長的主要職責

  (一)全面負責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工作。根據事故情況,決定應急預案的啟動,組織力量,全面指揮、開展應急救援;

  (二) 負責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時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三)根據事故災害與發展情況,決定停止初始撲救,緊急撤離等措施,依據事態擴展狀況,決定請求外部援助。

  4.2.3副組長的主要職責

  (一)協助組長,具體負責應急響應救援行動。向應急小組組長提出控制事故擴大的應急救援對策和建議;

  (二)協調、組織和獲取應急救援所需的資源,迅速有效的組織現場應急救援行動,努力降低事故損失,減少事故影響;

  (三)負責與項目外部應急人員、部門、組織和機構進行聯絡與溝通,協調救援行動;采取有效措施保證事故影響區域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地保證現場人員、外援人員及相關人員的安全。

  4.2.4各職能部門的主要職責

  安全部:負責事故報告工作;負責向上級匯報和向有關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執行、傳達應急救援命令,組織、實施應急救援行動;參與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物資部:負責組織現場搶險救援,協調社會關系,必要時發出救援請求;負責組織應急物資、器材、設備的調配和項目應急物資、器材、設備的準備。

  技術部:負責組織現場搶險、排險技術方案的擬定,提供技術支持;參與重特大事故技術性調查處理工作。

  商務部:負責二次傷害的防范;負責心理引導及安撫慰問工作,負責善后及恢復工作;參與重特大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財務部:負責組織應急資金的儲備和落實工作。

  工程部:負責組織現場傷員的搶救和醫療救治工作;負責事故現場的安全警戒與治安保衛工作。負責組織現場危險區域人員的疏散與安置和協調現場周圍重要物資的轉移;負責阻止未經批準的現場拍攝、采訪。

  綜合部:負責應急人員培訓的組織、協調工作。負責信息發布及接待工作;負責應急指揮車輛的準備和協調及調度工作。

  5、預防與預警

  5.1危險源監控

  5.1.1安全部負責重大危險源信息的收集、調查、處理、統計、分析、總結和報告,建立生產安全事故監測、預警等資料信息。

  5.1.2 各部門應當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有關規定,做好本部門事故預防工作,防止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對重大危險源進行重點監控,及時分析重點監控信息并跟蹤整改情況,報公司安全保障部備案。

  5.2預警行動

  針對生產施工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和突發緊急事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風險分析和安全評價工作,當發現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時,以隱患整改通知、通報等形式傳遞危險預警信息,并責令責任單位立即進行隱患整改,對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復查,督促消除隱患,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實現事前預防控制、降低損失的目的。

  6、信息報告程序

  6.1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本項目負責人報告;項目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實施現場處置。如發生死亡、重傷或重大經濟損失事故時,應立即向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報告,指揮中心或事故責任單位應于接到事故報告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事故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發生事故的單位名稱及工程詳細名稱;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

  (三)事故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四)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五)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

  (六)需要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七)事故的報告單位、簽發人和時間。


  (見附錄三:事故快報表)

  6.2事故發生后,事故單位必須嚴格保護事故現場。因搶救傷員、防止事故的擴大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必須做出標識、拍照、錄像、詳細記錄和繪制事故現場圖,并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封存內業資料,為事故調查提供原始資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隱瞞、謊報;

  6.3當自有應急無法保證控制事態發展時,應尋求外部支援。

  6.4為保證信息傳遞及時準確,應急小組須保持通訊通暢。保衛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

  7、應急響應

  7.1響應分級

  按安全事故災難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應急響應級別原則上分為Ⅰ、Ⅱ、Ⅲ級。當達到本預案應急分級響應條件時,事故單位應按照應急響應程序,啟動相應響應,開展應急行動,并根據事故等級及時上報。

  7.1.1 Ⅰ級應急響應: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應啟動Ⅰ級應急響應:

  ①造成3人及以上死亡(含失蹤)、遇險事故;

  ②造成10人及以上重傷(含中毒)事故;

  ③特大火災、爆炸事故;

  ④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事故;

  ⑤需要啟動Ⅰ級應急響應的其他傷亡事故。

  7.1.2 Ⅱ級應急響應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應啟動Ⅱ級應急響應:

  ①造成1—2人死亡(含失蹤)、遇險事故;

  ②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重傷(含中毒)事故;

  ③重大火災、爆炸事故;

  ④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事故;

  ⑤發生與安全生產有關的,被舉報或被新聞媒體曝光,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事件;

  ⑥需要啟動Ⅱ級應急響應的其他傷亡事故。

  7.1.3 Ⅲ級應急響應

  發生Ⅱ級應急響應條件以下的安全事故啟動Ⅲ級應急響應。

  7.2響應程序

  7.2.1響應程序

  應急響應程序一般為:接警與通報、指揮與控制、現場救援、擴大應急、應急恢復、應急結束等幾個程序。

  (見附錄四:應急響應流程圖)

  7.2.2應急響應行動

  Ⅰ級響應行動

  ①發生Ⅰ級事故及險情應由事故單位立即上報公司。

  ②公司接到事故報告后,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啟動公司級應急預案,通知指揮中心有關成員,組成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就有關重大應急事項作出決策和部署,并將有關情況向局里匯報。

  ③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趕赴現場參加、指導現場應急救援。

  ④根據事故的類別和特點,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通報、尋求地方主管部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對現場救援提供支持。

  ⑤根據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和局里的建議,確定事故救援方案。

  ⑥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根據確定的應急救援方案指揮應急隊伍實施應急救援。

  ⑦當出現救援人員及現場人員有可能受到傷害的緊急情況時,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宣布應急避險命令;當初始救援困難,事態有進一步擴大、蔓延等緊急情況出現時,應立即決定擴大應急程序,請求外部支援。

  Ⅱ級響應行動

  ①Ⅱ級應急響應由各項目負責啟動,項目接到事故報告后,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啟動公司級應急預案,通知本項目指揮中心有關成員,組成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就有關重大應急事項作出決策和部署,并將有關情況向公司匯報。

  ②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前往事故地點,指揮現場應急救援工作,并根據事故具體情況通報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應急指揮中心指導救援行動。

  ③根據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和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的建議,確定事故救援方案。

  ④依據確定的事故救援方案,組織應急救援隊伍迅速控制事故擴大、蔓延,展開醫療救護、后勤保障、善后處理、信息發布、治安保衛、事故調查等應急救援工作。

  ⑤當出現救援人員及現場人員有可能受到傷害的緊急情況時,宣布應急避險命令;當救援困難,事態有進一步擴大等緊急情況出現時,向公司申請實施Ⅰ級響應行動。

  ⑥隨時向公司報告有關事故進展情況。

  Ⅲ級響應行動

  發生Ⅲ級以下應急響應的安全事故,由事故項目按其制訂的應急預案啟動,采取相應措施,消除社會影響。

  當救援困難,事態有進一步擴大等緊急情況出現時,啟動Ⅱ級響應行動。

  7.3處置措施

  7.3.1預防措施

  1)建立健全各項食品衛生管理規章制度,并認真落實到位。

  2)加強食堂衛生管理。嚴把索證關、驗收關、消毒關。加強索證管理,凡大宗物品,必須索證;加強環節管理,注重提高環節管理質量;加強餐具管理,嚴格清洗消毒程序。

  3)實行銷售食物留樣、登記制度。

  4)食堂工作人員開展經常性的食品衛生教育。重點進行食品衛生法制教育培訓,提高食堂工作人員的衛生意識和法制意識,做到持證上崗。

  5)重視食堂的環境衛生和食堂工作人員的個人衛生,并定期對食堂工作人員進行體檢,發現有不適合從事食品工作的人員,應及時調離崗位。

  6)控制細菌的污染繁殖,按照食品分類低溫保藏的衛生要求貯存食品,防止食品腐爛變質。生熟分開。

  7)在食品供應過程中或員工用餐時發現食品感官性狀可疑或疑似變質時,經確認后立即撤收并處理該批全部食品,立即通知所有員工停止食用。

  8)如進行溝渠、井道等清淤作業或深基坑、井施工時,應嚴防硫化氫中毒。作業前要進行通風、檢測,佩戴專用防護用品,設專人監護。人吸入微量硫化氫氣體(1000mg/m3),即可發生閃電式死亡,預防是關鍵。一旦發生硫化氫中毒,沒有防護措施,切忌盲目施救,嚴防群死群傷。

  7.3.2應急救援措施

  各單位加強施工管理的同時,要加強對食堂衛生工作的管理,避免一切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一旦發生員工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立即采取以下原則措施:

  食物中毒發生后,要及時采取各種方法對病人進行催吐,并迅速將病人和疑似病人送附近醫院,向醫院提供飲食成份,以便盡快應用解毒劑,消除病人體內毒物。在送往醫院途中,對呼吸、心跳停止者必須不間斷地進行人工急救。發生集體中毒事件,應立即采取措施,封閉現場,迅速報告公安機關和防疫部門,做出正確判斷。做好預防,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1)立即停止食堂的生產活動,向局應急指揮中心和政府衛生防疫站報告。

  2)以最快速度將中毒人員送往附近醫院,或由應急負責人撥打急救中心電話“120”請求救助,積極配合協助衛生機構救助病人。

  3)保護好現場,封存一切剩余可疑食物及原料、工具、設備、保護好中毒現場和食品留樣,無關人員不允許到操作間或留樣處。防止人為地破壞現場,等候衛生執法部門處理。

  4)配合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調查,按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如實提供有關材料和樣品。

  5)落實衛生行政部門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態控制在最小范圍。

  6)收集相關病情信息,協助衛生、防疫部門進行事件調查、處理。

  7)事故發生后,要注意維護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各管理人員要做好食物中毒人員的思想工作。穩定員工情緒,要求各類人員不得以個人名義向外界擴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

  8)事件發生后,應立即采取緊急措施,未經允許,一切外來人員禁止進入施工場地。

  9)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后,應對事件的發生尋找原因和分析后果,自覺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行總結與完善、強化管理,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同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做出書面報告。

  10)如有新聞媒體要求采訪,必須經過應急中心同意,未經許可,任何個人不得接受采訪,以避免報道失實。

  8、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根據建筑工程事故類別、特點以及應急救援工作的實際需要,應急救援物資在施工現場配備,并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協調好社會資源,以保證應急狀態時的調用和擴大應急之需。

  8.1常用物資裝備:

  1)搶險工具:鐵鍬、撬棍、錘子、電工工具、氣割工具等。

  2)搶險用具:安全帶、安全繩、梯子、應急燈、對講機等。

  3)消防器具:各類滅火器,消防水源、水管,消防袋等。

  4)醫療器械:消毒用品、解毒劑、急救物品(創口貼、繃帶、無菌敷料)、各種小夾板、擔架、止血帶、氧氣袋、防毒面具等。

  8.2社會應急資源:

  救護車、挖掘機、裝載機、運輸車、汽車起重機、發電機等。

  社會資源單位聯系電話:(項目確認應急資源聯系電話)

  9、應急結束

  當事故已得到控制,不再擴大發展,傷員已得到相應的救護,現場險情已排除,現場經檢測沒有危險,現場救援工作視為結束,此時可以由指揮中心發布指令,解除緊急狀態,并通知相關單位或周邊社區,事故危險已解除。

  事發單位應配合政府有關部門進行現場取證、事故調查和事故原因分析,寫出事故報告,擬定糾正預防措施并組織實施。

  10、應急恢復

  應急結束后,經批準,事故責任單位應組織現場清理,盡快恢復生產,并做好善后處理工作。

  11、檢驗與更新

  應急預案檢驗的目的是檢驗應急預案的適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以及響應過程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檢驗測試的方法有桌面推演,計算機模擬,功能性演練和現場實際演練。演練應做好記錄。應急預案進行測試后,應根據測試結果對應急準備的充分性和應急響應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審,找出應急準備和響應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問題,對于在搶險過程中發現的不當之處采取予以補充、修復,更新,改進應急準備和響應過程,使之完善。

  12、發布與實施

  本《預案》作為《*****廣場綜合應急救援預案》的附件,自公布之日起實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巫溪县| 南漳县| 军事| 保山市| 高台县| 崇礼县| 东台市| 盐边县| 依兰县| 浏阳市| 云安县| 石首市| 白河县| 陇西县| 呼和浩特市| 偃师市| 江川县| 柘城县| 衡东县| 郎溪县| 嘉鱼县| 龙泉市| 奈曼旗| 张家川| 抚远县| 南和县| 临沧市| 鄱阳县| 张家口市| 定州市| 柳江县| 鹤岗市| 雅安市| 义马市| 光泽县| 张家口市| 淳安县| 托克逊县| 南江县|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