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總則
1.1編制目的
預防和減少、控制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及其造成的傷害,保障職工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證企業生產、生活秩序的穩定。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電業安全工作規程》以及《中國化工集團公司重大突發事件(事故)應急管理辦法》等,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并指導淄博大成熱電有限公司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的應對工作。
2 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1 生產性急性中毒的定義
生產性急性中毒是指職工在生產區域內由于設備系統泄漏、防護裝置缺損、個人防護不當或人員違章操作以及缺乏現場安全工作規定的指導等原因,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毒性較大的物質突然接觸到人體體表或進入人體內,導致出現頭痛頭昏、全身無力、惡心、嘔吐、咳嗽、多痰、胸悶、氣促、昏迷甚至死亡的事故。
2.2 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分類
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主要有以下三類:
1) 刺激性氣體中毒。主要有鹽酸、硫酸、氯、氨等,多發生于意外泄漏或噴濺事故,短時間高濃度吸入或接觸引起。
2) 窒息性化合物中毒。主要有一氧化碳、硫化氫等,多發生于違反安全操作規程與個人疏于防護,進入可能產生窒息性氣體作業區域引起。
3) 有機化合物中毒。主要有汽油、甲醇以及其他有機化學溶劑,由于人員違章操作,導致呼吸道和皮膚、粘膜吸收引起。
2.3 中毒因素與物質
根據常見的吸入性、食入性、接觸性中毒原因和類型,以及企業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系統特點等,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主要發生在下列情況下:
1) 在通風條件差、缺氧狀態及密閉容器內呼吸高濃度二氧化碳氣體,引起二氧化碳中毒;
2) 火災現場產生大量一氧化碳,火災區域內人員吸入后,因濃度過大,短時引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3) 循環水管道、污水溝、隧道、垃圾池等,均有各種有機物腐爛分解產生大量的硫化氫,人員進入上述區域吸入后,造成硫化氫中毒;
4) 儲氨及加藥設備泄漏造成氨中毒;
5) 儲氯設備氯氣發生泄漏,造成氯氣中毒;
6) 電氣六氟化硫開關六氟化硫氣體泄漏,造成中毒;
7) 化學藥物運輸、裝卸及化學制水過程中人員皮膚被酸或堿性化學物灼傷;
8) 化驗人員誤用化學藥品,引起中毒;
9) 其他原因造成的生產性急性中毒。
2.4生產性急性中毒的危害程度
Ⅲ級狀態:可能導致人員生產性急性中毒的設備、區域異常或有缺陷與泄漏現象,人員有不良反應;
Ⅱ級狀態:人員小面積灼傷或出現意識輕度障礙,咳嗽、胸悶、明顯頭痛、頭昏等中度中毒表現;
Ⅰ級狀態:人員大面積灼傷或出現昏迷等重度中毒表現以及人員死亡。
3 應急處置的基本原則
3.1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應急處置原則應突出迅速,分秒必爭;沉著鎮靜、果斷勇敢,準確判斷,正確急救。
3.2根據生產性急性中毒的類別、毒性、進入體內的途徑和中毒的反應等情況,應立即切斷中毒的途徑或撤離中毒現場,阻斷與有毒物質的直接聯系,防止中毒進一步加深。
4 組織機構及職責
4.1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應急指揮領導小組
組 長:經理
副組長:副經理
成員:各車間、處室負責人
4.2領導小組職責
1) 負責對職工進行必要的安全生產技能培訓。檢查、督促所屬部門做好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的預防措施,根據生產實際提出修訂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應急救援預案意見。
2) 負責組織全公司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應急救援演練,監督檢查各部門應急演練工作的開展和存在問題整改措施的落實。
3) 對發生事故啟動應急救援預案進行決策,調配各應急救援力量和物資,及時掌握突發事件現場的態勢,全面指揮應急救援工作,必要時向有關部門發出增援請求。
4) 根據《中國化工集團公司重大突發事件(事故)應急管理辦法》、國家電力公司《電力生產事故調查規程(試行)》和國家有關規定做好事故上報與調查處理工作。
5) 危機狀態消除后,宣布應急行動結束。
4.3各部門職責
4.3.1生產技術處職責
1) 參與預案的審核和編制;
2) 負責搶險現場的組織協調工作與應急救援技術方案和搶險物資資金的落實,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3) 對現場進行監測。對搶險提出指導意見,防止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
4) 負責應急救援工作總結。
4.3.2各車間(檢修負責人)職責
1) 負責有毒物質的和相關設備系統的檢查、維護與管理;
2) 督促職工嚴格遵守安全工作規程,正確組織設備檢修工作;
3) 按要求參加應急救援預案的演練與發生中毒事件時的搶險搶修工作。
4.3.3 各車間(運行負責人)職責
1) 負責有毒物質和相關設備系統的檢查,發現異常與缺陷及時聯系相關人員進行處理,并協同做好設備檢修過程中的安全技術措施;
2) 督促職工嚴格遵守運行操作規程,正確組織設備運行操作;
3) 發現異常及中毒事件時,正確、及時指揮調配系統設備的啟停、切換以及隔離;
4) 按要求參加應急救援預案的演練與發生中毒事件時的搶險搶修工作。
4.3.4供銷處職責
1) 根據安規要求,負責購置合格的安全防護器具;
2) 嚴格對有毒物質的運輸、裝卸與存儲進行管理;
3) 提供必需的搶救物資。
4.3.5大成醫院職責
1) 負責應急處置現場傷員的醫療救治;
2) 當本單位救治力量無法滿足急救需要時,應向地方醫療單位申請救援,并根據人員中毒程度,及時將重傷員轉院搶救。
4.3.6辦公室職責
1) 根據應急領導小組組長的授權,負責對外聯絡和信息發布。
2) 負責外來人員的接待。
3) 組織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4) 根據命令,隨時派出足夠車輛參加應急搶險工作。
4.3.7綜合管理處職責
1) 根據現場設置明顯警示標志,負責做好事故地點的人員警戒、疏散工作;
2) 督促進入隔離區內搶險人員配備必要的安全防護用具;
3) 事故現場存在火險或火災時,組織進行防火和滅火;
4) 根據事發現場實際,必要時報請應急領導小組同意,使用高壓水槍對擴散毒氣進行洗消、降毒;
5) 清查事故現場人員,并查明現場有無中毒人員;協助醫療部門和搶險人員用最快速度將傷員從事故現場運送到安全地帶;
6) 必要時,負責與當地消防部門聯系或提出增援請求。
4.3.8安全環保處職責
1) 負責組織應急預案的編寫與適時修訂工作;
2) 參與搶險現場安全隔離措施的審查,督促各級人員、各部門在事故時按預案進行工作并督促相關部門執行到位;
3) 按規定參與或組織事故調查及事故信息報送工作。
5 預防與預警
5.1危險源監控
根據生產工藝流程、設備運轉狀況、檢修項目內容、運行設備操作任務、化學藥物運輸裝卸等情況,通過定期檢查與檢測、計劃檢修、裝設和使用檢測報警設備、執行操作監護、完善安全規章制度等,對化學等專業因缺陷和泄漏導致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的設備系統及2.3條情況進行重點監控。
5.2預防措施
1) 建立健全公司相關規章制度、操作規程以及崗位職責,并經常性的檢查、督促職工遵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 加強職工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和增強職工所需安全生產技能以及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3) 在有可能導致人員中毒的設施、設備或生產區域,設置相應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以提醒、警告作業人員或其它有關人員,使其能時刻清醒認識所處環境的危險性,提高注意力,加強自身安全保護,減少中毒事件的發生。
4) 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要求,加強有毒有害物體的運輸、裝卸、存放和使用管理,并按照其危害特性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
5) 進入高濃度腐蝕劑場所或可能產生窒息性氣體的區域要戴防護面具(或正壓式呼吸器與防毒面具)和穿防護衣。
6) 進入容器內工作應按《電力安全工作規程》要求做好通風等相關措施。
7) 嚴格執行《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加強化學化驗室、物資庫房等場所的管理,化學藥品要有標簽,嚴加保管,防止誤用錯用。
8) 加強設備管理工作,嚴格設備檢查、檢修與維護管理制度的執行,經常性地對裝有腐蝕劑和有毒氣體的設備、容器、管道、閥門、計量器及化驗儀器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和消除設備缺陷。
9) 依靠科學技術,積極推廣先進的檢測、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和設備。
10) 發生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后,事故現場應徹底沖洗,但應采取避免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5.3預警
5.3.1根據危害程度,將生產性急性中毒預警分為Ⅰ、Ⅱ、Ⅲ三個級別,分別代表重大、較大、一般:
1) 一般(Ⅲ級):系統設備出現異常、缺陷而泄漏,人員出現不良反應;
2) 較大(Ⅱ級):中度中毒表現;
3) 重大(Ⅰ級):人員大面積灼傷或出現昏迷等重度中毒表現以及人員死亡。
5.3.2發生生產性急性中毒,運行值班員或事發現場人員應立即報告值長,值長立即通知車間運行、檢修負責人,同時按類別、程序立即匯報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
6 信息報告
信號規定
發生職工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企業報警信號主要采用現場事故音響、對講機和電話報警。
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同時應按照集團公司、中農化總公司及地方主管部門相關規定做好信息上報工作。
7 應急處置
7.1響應分級與響應程序
根據第2.2、5.3條,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對應分為Ⅰ、Ⅱ、Ⅲ三個應急響應等級:
1) Ⅲ級由值長或發生異常事件的部門負責人指揮處置;
2) Ⅱ級由應急領導小組副組長負責指揮,事發部門負責人協助;
3) Ⅰ級由應急領導小組組長負責指揮;
4) 應急指揮領導小組成員部門負責人根據4.3條所列職責分工承擔相應的應急響應處置工作。
7.2處置措施
1) 根據2條所列內容,發生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后,無論任何危險等級,值長或車間檢修負責人、應急救援人員應迅速將污染區域內的所有人員轉移至毒害源上風向的安全區域,以免毒物的進一步侵入;同時正確穿著、佩帶安全防護用具,并做好監護監督工作。在火災或其他可能產生窒息性有毒氣體區域進行救治時,必須佩帶防毒面具或正壓式呼吸器,并給予被救治者相應防護裝備。
2) 立即將患者移離現場,置空氣新鮮處,脫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襪,靜躺保暖,保持呼吸道通暢。
3) 吸入中毒患者,救治條件允許、必要時給予吸氧。
4) 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進行現場心肺復蘇。
5) 當皮膚被酸或堿性化學物灼傷或被易通過皮膚吸收的化學品污染后,應立即脫去污染的衣服(包括貼身內衣)、鞋襪、手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不少于30分鐘為宜);同時要注意清洗污染的毛發。忌用熱水沖洗。
6) 化學物濺入眼中,應即刻用清水沖洗,沖洗時間不少于10-15分鐘。
7) 醫務人員要根據傷情迅速將傷員進行分類,作出相應的標記,以保證醫護人員對危重傷員的救治;同時要加強對一般傷員的觀察,定期給予必要的檢查和處理,以免貽誤救治時機。
8) 發生Ⅱ級及上危險程度和響應等級中毒事件,應及時聯系當地醫療部門派員增援并將病員送至條件較好的醫院進行救治。
9) 若因設備缺陷、泄漏等產生有毒氣體,值長應根據運行方式,合理調度并安排人員對異常設備進行正確隔離,并采取措施保證其他設備安全運行。必要時將泄漏化學藥品轉移到安全的容器內。
10) 廠區內若運輸或裝卸過程中化學藥品泄漏,應立即組織進行接駁裝卸,必要時應報告當地消防部門,請求增援。
11) 化學藥品漏至地面時,應用沙土等筑堤堵截泄漏液體并將其引流到安全地點。當酸、堿溶液排放到地溝內,應立即用堿性溶液或酸性溶液進行中和,防止地下管道腐蝕和造成污染事故。
12) 處理聯胺泄漏時,因其可引起燃燒和爆炸,要注重防火工作。若發生火警,立即啟動企業相關火災應急預案。
13) 若化學藥品泄漏或生產區域有毒氣體達到一定濃度,應及時采用高壓水槍對現場進行洗消、降毒。必要時報告當地政府主管部門,以便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7.3若生產性急性中毒后果達重特大事故等級,應迅速匯報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啟動相應預案。
8 后期處置
8.1根據事故現場局面,控制次生、衍生危險,消除所有隱患,環境指標符合標準后,經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批準應急處置結束,命令由Ⅰ、Ⅱ、Ⅲ級應急響應負責人發布。
8.2在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根據人員中毒程度,各職能部門按職責分工,做好各項救治善后工作;涉及到設備因素,各級應急響應負責人在組織分析的基礎上,立即進入恢復啟動或設備修復程序,同時根據設備損害的情況,組織做好設備的檢修采購工作。
8.3領導小組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對應急處置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中暴露出來的不足,組織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
8.4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事故調查規程(試行)》有關規定,完成生產性急性中毒事件(發生原因、處理經過、設備損壞、經濟損失、整改內容等情況)調查報告的編寫和上報工作。
9 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9.1各車間每季度對應急物資與裝備定期進行檢查與維護,保證其完好;安環、醫療等部門人員應協同檢修、運行等使用管理部門做好人員培訓工作,保證應急裝備的正確使用。
9.2耐腐蝕防護服(工作服、手套、防護鏡和膠靴)及個人勞動防護用品按公司職工勞動保護用品配備標準購置、發放。
9.3化學值班室分別配備2套防化服和防毒面具;2只應急照明燈。根據皮膚與眼睛灼傷的醫治要求,配備一只醫藥箱并備有應急救治必要的藥品。
9.4主控制室分別配備2套正壓式呼吸器、防化服和防毒面具;3只應急照明燈。配備一只醫藥箱并備有應急救治必要的藥品。
9.5燃料值班室配備2套防毒面具;3只應急照明燈。
9.6鍋爐、汽機檢修班分別配備1套正壓式呼吸器、2套防毒面具;2只應急照明燈。
9.7化學酸堿罐應配備2臺臨時備用泵、50米聯絡用軟管、200公斤生石灰、1套噴淋設備(水源充足)以及系統檢修所需要的備品備件和工器具。
10 培訓與演練
10.1將應急預案培訓納入企業年度培訓計劃,按照"統一計劃、適時安排、分類實施、分級負責、突出重點、適應需求"原則,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形式,組織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
10.2根據企業生產實際,制訂企業預案演練計劃,結合各生產車間反事故演習和技術練兵,舉行不同類型的中毒事故應急演練,以檢驗、完善和強化應急準備和應急響應能力。
11 附則
11.1 本預案檢查評估由企業應急指揮領導小組組織進行,應急管理工作實行以責論處的原則,并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集團公司和和企業相關獎懲規定進行考核獎罰。
11.2本預案由企業安環人員負責組織生產人員制訂并適時修改、更新;修訂最長時間不大于3年。
11.3本預案文字解釋與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工作由安全環保處負責。
11.4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上一篇:生產調度通信中斷應急預案
下一篇:供配電突發性事故處置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