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施工環境污染事故災害應急預案

2014-06-27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1 環境污染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施工過程中,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有生產廢水、生活污水、揚塵、噪聲、棄渣及危險化學品。對施工區域或周邊產生的主要環境影響有:

  1)水體污染

  在施工過程中,特別在大壩澆筑、帷幕灌漿、砂石清理等環節,都會產生大量廢水泥沙漿,這些水泥沙漿含有較大的懸浮物和部分的外加劑,一旦這些廢水流入河中,將給水質帶來極大的沖擊,水泥沙漿沉入河底后,防礙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少氧氣的滲入,對河底微生物和細菌帶來滅頂之災  ,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

  施工過程中,有大量的設備,這些設備在使用和維修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大量含油廢水,這一部分含油廢水如果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將對河流水質產生質的影響,并且要影響到下游的地區,造成不必要的環境糾紛。而且在施工工地,一般都有很多的貯油設施,如油罐,對這部分設置要嚴加控制,防止意外事故發生而造成大量成品油泄漏,給水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水利水電施工中的另一個影響水環境的因素就是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由于施工比較集中、人員較多,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這部分污染物是不可避免的。

  2)阻塞河道

  工程施工會產生大量棄土石渣,一般都是按照建設方的要求定點堆放。水電工程施工受場地限制,棄渣多數堆放在河岸。受河流、雨水沖刷,棄渣堆放及防護措施不合理,可能導致大量渣土進入河流,抬高河床,阻塞河道,影響航運安全。

  施工中常遇到邊坡處理,尤其水電工程施工,經常要對壩肩或進水口邊坡進行開挖。施工過程中由于巖土類型、地質構造、開挖方式、降雨及邊坡截排水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滑坡,造成水土流失,并導致河道阻塞。

  3)氨泄漏

  混凝土制冷系統通常采用液氨作為制冷劑,液氨一旦泄漏,將產生中毒、燃燒、爆炸等事故,給周圍的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

  2應急處置的基本原則

  公司在建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及響應程序時,本著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分級響應的原則。加強對環境事故危險源的監測、監控并實施監督管理。建立環境事故風險防范體系,盡可能避免或減少突發環境污染事故。

  3組織機構及職責

  3.1應急組織體系

  參見《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總體應急預案》

  3.2指揮機構及職責

  參見《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總體應急預案》

  4預防與預警

  4.1污染源監控

  1)工程開工前,要編制詳細的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保護措施計劃,根據具體的施工計劃制定出與工程同步的防止施工環境污染的措施,認真作好施工區和生活營地的環境保護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區附近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2)做好施工區及生活區的環境監測和保護工作,定期對本單位的環境參數進行監測,積極配合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施工區和生活營地進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項環境監督監測。

  4.2預警行動

  1)預警分級

  按照突發事故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預警進行分級,實施黃橙紅三級預警。

  一般、較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啟動Ⅲ級黃色預警;

  重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啟動Ⅱ級橙色預警;

  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啟動Ⅰ級紅色預警。

  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

  2)預警發布程序

  (1)發布Ⅳ-Ⅲ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經項目部安全部審查、安全總監簽批后,由項目部發布,并報公司安監部備案。

  (2)發布Ⅱ-Ⅰ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后,項目部安全部及時向項目經理報告,同時報告公司安全部。

  3)進入預警狀態后,應當采取的措施:

  (1)收集到的有關信息證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按照相關應急預案執行。

  (2)發布預警公告。

  (3)轉移、撤離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并進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環境應急救援隊伍進入應急狀態,環境監測部門立即開展應急監測,隨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

  (5)針對突發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6)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確保應急保障工作。對各單位在生產過程中產生、貯存、運輸、銷毀廢棄化學品、放射源等事故源進行調查,掌握本企業潛在事故源環境優先污染物的產生、種類及分布情況。針對污染物的特點提出相應的應急措施。

  5信息報告程序

  1)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報告時限和程序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責任部門和責任人以及負有監管責任的部門發現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后,應立即在1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一級相關專業主管部門報告,并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上報。

  2)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報告方式與內容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初報從發現事件后立即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事件處理完畢后立即上報。

  初報可用電話直接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環境事故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人員受害情況、事件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

  續報可通過網絡或書面報告,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數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

  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處理結果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

  3)向外求援方式

  在內部救援能力不足時,主要向鄰近請求協調其他單位救援。必要時,向社會救援組織發出應急救援信息,如120(醫療救護)、119(消防)、110(公安)、122(交通)等。

  6應急處置

  6.1響應分級

  1)環境事件分級

  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進行分級:

  (1)滿足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大突法性環境污染事件

  a、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0萬員以上的;

  b、有人員中毒死亡的;

  c、事件危害可引起大面積污染,跨區域污染,并有迅速擴大或發展趨勢的。

  (2)滿足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

  a、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3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

  b、有人員出現明顯中毒癥狀的;

  c、事件危害影響到周圍地區,經自救或一般救援不能迅速予以控制,并有進一步擴大或發展趨勢的。

  (3)滿足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

  a、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

  b、有人員出現中毒癥狀的;

  c、事件危害在一定范圍內,經自救或一般救援能予以控制,并無進一步擴大或發展趨勢的。

  (4)一般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

  由于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千元以上,1萬元(不含萬元)以下的。

  2)響應分級

  (1)Ⅰ級應急響應

  發生Ⅰ級、Ⅱ級環境污染事故時,由公司重特大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統一指揮,現場應急處置領導小組配合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2)Ⅱ級應急響應

  發生Ⅲ級環境污染事故時,由公司較大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統一指揮,協調處理。

  (3)Ⅲ級應急響應

  發生Ⅳ級環境污染事故時,發生單位(部門)啟動本單位(部門)現場應急處置方案處置。

  6.2響應程序

  1)Ⅰ級響應程序

  當環境污染事故達到Ⅰ級應急響應標準時,公司重特大事故應急領導小組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同時按照如下內容響應:

  a、環境污染事故單位立即上報公司,公司接到報告后,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啟動應急預案,就有關應急事項做出決策和部署。

  b、公司重特大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趕赴現場參加、指導現場應急救援。

  c、按照應急報告程序及時向當地政府、四川省環保局、股份公司等上級單位報告環境污染事故情況,并及時續報環境污染事故發展態勢。

  2)Ⅱ級應急響應

  當達到Ⅱ級應急響應標準時,按照如下程序進行響應:

  a、現場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及各救援小組成員到位,先期開展現場應急救援。

  b、公司較大事故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到位,及時掌握事態發展和現場救援情況,并向現場應急指揮部下達關于應急救援的指導性意見。

  c、應急指揮中心按照程序向公司報告環境污染事故救援進展情況,并及時續報事態發展和現場救援情況。

  3)Ⅲ級應急響應

  當環境污染事故達到Ⅲ級應急響應標準時,發生單位(部門)應急指揮機構立即啟動現場應急處置方案,組織實施應急救援,并按照如下程序進行響應:

  a、立即向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單位應急指揮機構報告,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單位的應急指揮機構接到報告后,該機構成員必須立即到位。

  b、由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單位的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組織研究制定決策救援方案,統一指揮和調配本單位(部門)一切有效資源進行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理;必要時請援政府支持保障部門采取應急行動,防止環境污染事故的進一步擴大。

  c、應急辦公室進入預備狀態,做好如下應急準備:應急辦公室立即向現場應急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報告環境污染事故情況,現場應急領導小組主要成員到位,并按照應急指令下達程序下達關于環境污染應急的指導意見;應急辦公室及時掌握事態發展和現場救援情況,并及時向應急領導小組匯報。

  6.3處置措施

  1)先期處置

  (1)對是否轉移人員和應采取的措施做出決策。

  (2)及時劃分環境污染事故危險區,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

  (3)加強監測,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導致的二次人員傷亡。

  2)應急處置

  (1)根據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情況通知有關部門及其應急機構、救援隊伍和事故所在地應急救援機構。

  (2)對污染源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時與專家組聯系,對事故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和建議。在應急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下,按照各自的預案和處置規程,互相協同,密切配合,共同實施環境應急和緊急處置行動。

  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各單位建立應急物資儲備為主,社會救援物資為輔的應急救援物資供應保障體系,完善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的內部聯動機制,做到資源共享,動態管理。在應急狀態下,服從公司應急指揮辦公室的統一指揮、調配。管理責任人經常進行檢查,保證設備、設施完好有效,數量合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氏县| 依兰县| 汾阳市| 漳平市| 麦盖提县| 松潘县| 达州市| 台东市| 新昌县| 武陟县| 沧源| 阿拉善右旗| 梁山县| 武宣县| 江达县| 平安县| 疏勒县| 永昌县| 阿瓦提县| 子洲县| 合作市| 高陵县| 彝良县| 正安县| 崇左市| 商河县| 和龙市| 武陟县| 怀仁县| 屏东市| 青川县| 福州市| 武川县| 盐源县| 城步| 那坡县| 浦城县| 仲巴县| 永福县| 海安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