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火力發電廠金屬專業名詞術語(2)DL/T882—2004

2007-02-27   DL/T882—2004   |   收藏   發表評論 0

  5.2.25

  高合金鋼high-alloysteel

  合金元素總含量為超過10%的合金鋼。

  5.2.26

  合金結構鋼structuralalloysteel

  用作機械零件和各種工程構件并含有一種或數種一定量合金元素的鋼。可分為普通合金結構鋼和特殊用途合金結構鋼。普通合金結構鋼包括低合金高強度鋼、低溫用鋼、超高強度鋼、滲碳鋼、調質鋼和非調質鋼。特殊用途合金結構鋼包括彈簧鋼、滾珠軸承鋼、易切削鋼和冷沖壓鋼等。

  5.2.27

  合金工具鋼alloytoolsteel

  在碳素工具鋼中加入硅、錳、鎳、鉻、鎢、鉬、釩等合金元素的鋼。與碳素工具鋼相比,由于加入合金元素,鋼的淬透性和抗回火性得到改善。

  5.2.28

  低合金高強度鋼highstrengthlowalloysteel

  在低碳鋼中利用添加少量合金化元素使鋼在軋制狀態或正火狀態的屈服強度超過275MPa的一類合金鋼。

  5.2.29

  耐熱鋼heatresistantsteel

  在高溫下既有足夠的強度,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腐蝕性,又有長期組織穩定性的鋼的總稱。主要是一些加入了鉻、硅、鋁、鉬、釩、鎢、鈮、鈦、硼及稀土等合金元素的合金鋼。

  5.2.30

  珠光體耐熱鋼pearliticheat-resistantsteel

  正火后的組織為鐵素體加珠光體(包括部分貝氏體組織)的耐熱鋼,也稱珠光體熱強鋼。鋼中合

  金元素總含量在5%以下,如15CrMo、12CrlMoV、12Cr2Mo等。

  5.2.31

  奧氏體耐熱鋼austeniticheat-resistantsteel

  利用彌散分布的、高溫時不易聚集長大的碳化物或金屬間化合物使鋼強化,常溫下其顯微組織為奧氏體組織或只含少量鐵素體的奧氏體一鐵素體復相組織的耐熱鋼。其合金元素總含量一般在50%以下,主要為鉻、鎳和在鉻、鎳基礎上加入鎢、鋁、鈮、鈦等強化元素的鋼,另外還有鉻錳氮、鉻鎳錳及鐵鋁錳系奧氏體耐熱鋼等。

  5.2.32

  馬氏體耐熱鋼martensiticheatresistantsteel

  正火后得到馬氏體或馬氏體加貝氏體(包括少量鐵素體)組織的耐熱鋼。它是以含鉻12%~13%

  和加有強化元素鎢、鋁、釩等,以及含鉻9%和加入鉬、鈮、鋁、氮等鋼為主。

  5.2.33

  鐵素體耐熱鋼ferriticheat-resistantsteel

  在常溫下呈鐵素體組織且在高溫下不發生奧氏體轉變的耐熱鋼。這類鋼常含有較多的鐵素體形成元素,如鉻、硅、鋁等。含鉻量一般在13%~27%之間。

[NextPage]

 

  5.2.34

  不銹鋼stainlesssteel

  具有抵抗大氣、酸、堿、鹽等腐蝕作用的合金鋼的總稱。

  5.2.35

  鐵素體不銹鋼ferriticstainlesssteel

  鉻含量一般在12%~30%,金屬組織為鐵素體相(體心立方晶格)的鐵基合金。這類鋼一般不含

  鎳或含很少量的鎳。

  5.2.36

  奧氏體不銹鋼austenlticstainlesssteel

  在常溫下具有奧氏體相(面心立方晶格)組織的不銹鋼。根據所含合金元素可分為鉻-鎳系奧氏體不銹鋼,鉻-鎳-錳系奧氏體不銹鋼和鐵-錳-鋁系奧氏體不銹鋼等。

  5.2.37

  馬氏體不銹鋼martensiticstainlesssteel

  鉻含量不低于12%(一般在12%~18%之間)并具有馬氏體相組織的高鉻鋼。

  5.2.38

  耐酸鋼acidresistantsteel

  在各種侵蝕性較強的酸性介質中耐腐蝕的鋼。通常把不銹鋼和耐酸鋼統稱為不銹耐酸鋼,有時簡稱為不銹鋼。

  5.2.39

  抗氧化鋼oxidation-resistantsteel;scale-resistantsteel

  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時具有高溫抗氧化能力的一類合金鋼,也叫耐熱不起皮鋼和高溫不起皮鋼一

  般包括鐵素體類和奧氏體類兩類。

  5.2.40

  耐磨鋼abrasion-resistantsteel;wear-resistantsteel

  在各種受力狀態下和不同環境下,具有高度耐磨損的鋼種。如高錳鋼、軸承鋼、低合金高強度鋼等。

  5.2.41

  低溫鋼cryogenicsteel

  在-1O℃以下的低溫能保證缺口韌性的鋼。

  5.2.42

  耐熱合金heat-resistantalloy

  使用溫度在600℃以上,具有良好熱穩定性和熱強性的合金。

  5.2.43

  耐蝕合金corrosionresistantalloy

  在各類腐蝕或腐蝕與力學因素并存的環境中表現出較好抵抗能力的合金。

  5.3金屬加工

  5.3.1

  鑄造casting;foundry

  將熔融金屬澆注、壓射或吸入鑄型型腔,凝固后獲得一定形狀和性能鑄件的成形工藝。

  5.3.2

  熱壓力加工hot-pressedwork

  金屬在再結晶溫度以上進行的壓力加工。例如:熱軋、熱鍛等。

  5.3.3

  冷壓力加工cold-pressedwork

  金屬在再結晶溫度以下進行的壓力加工。例如:冷軋、冷拔等。

  5.3.4

  軋制rolling

  金屬材料通過具有旋轉軋輥的軋機進行塑性加工的過程。按軋制時金屬是否立即產生軟化(回復和再結晶)可分為熱軋和冷軋。

  5.3.5

  熱軋hotrolling

  在材料回復和再結晶溫度以上進行的軋制過程。

  5.3.6

  冷扎coldrolling

  材料不經加熱直接在室溫下進行的軋制過程。冷扎時金屬材料有加工硬化產生。

  5.3.7

  拉拔drawing

  將金屬坯料從小于坯料斷面的模縫中拉出,使其斷面減少而長度增加的加工方法。拉拔多在冷態下進行,亦稱冷拉。

  5.3.8

  擠壓extrusion

  將金屬放在密閉的擠壓筒內,使之從規定的模孔中擠出,以便獲得不同形狀和尺寸成品的加工方法。通常分熱擠壓和冷擠壓兩種。

  5.3.9

  鍛造forging

  對金屬毛坯施加壓力或沖擊力,使其產生塑性變形,制成所需幾何形狀、尺寸和組織性能的鍛件的一種加工方法。

  6金屬物理性能

  6.1彈性性能

  6.1.1

  密度density

  物體單位體積的質量。符號為P,單位為kg/m3。

  6.1.2

  彈性模量elasticmodulus

  材料在彈性變形范圍內,正應力與相應的正應變之比值稱為彈性模量,表征材料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是材料常數。主要取決于材料的成分及晶體結構。符號為E,單位為Pa。

  6.1.3

  切變模量shearmodulus

  材料在彈性變形范圍內,切應力與相應的切應變之比值稱為切變模量,表征材料抵抗切應變的能力。有時也稱為剪切模量或剛性模量。符號為G,單位為Pa。

  6.1.4

  泊松比Poisson'sratio

  材料在均勻分布的軸向應力作用下,在彈性變形的比例極限范圍內,橫向應變與縱向應變之比值的絕對值稱為泊松比,又稱橫向變形系數,是材料常數。符號為μ。

  6.2熱學性能

  6.2.1

  熔點meltpoint

  物質的晶態與液態平衡共存的溫度稱為熔點,又稱熔融溫度。符號為tR,單位為℃。

  6.2.2

  比熱容specificheat

  單位質量的物體每升高1℃所吸收的熱量,或每降低1℃所放出的熱量稱為該物質的比熱容。符號為c,單位為J/(kg•K)。

  6.2.3

  熱導率thermalconductivity

  當溫度梯度為1℃時單位時間內通過垂直于熱傳導方向的單位面積的熱量稱為該材料的熱導率,是表征金屬材料熱傳導速度的物理量。符號為λ,單位為W/(m•K)。

  6.2.4

  熱擴散率thermaldiffusioncoefficient

  反映溫度不均勻的物體中溫度均勻化速度的物理量。表征不穩定導熱過程的速度變動特性。它正比于熱導率。符號為α,單位為m2/s。

  6.2.5

  線膨脹系數coefficentoflinearexpansion

  金屬溫度每升高1℃時所增加的長度與原來長度的比值,稱為線膨脹系數。它是衡量材料熱膨脹性大小的性能指標。符號為α1。,單位為K-1。

  6.3電學性能

  6.3.1

  電阻率resistivity

  長度為1m、截面積1m2的導體所具有的電阻值為電阻率,是表示材料通過電流時阻力大小的指標,是反映介質材料絕緣性能的參數。符號為P,單位為Ω•m。

  6.3.2

  電導率electricconductivity

  導體維持單位電位梯度(即電位差)時,流過單位面積的電流稱為電導率,它是反映導體中電場

  和電流密度關系的物理量,是衡量導體導電性能的指標,與電阻率互為倒數。符號為γ,單位為S/m。

  6.4磁學性能

  6.4.1

  鐵損totallossintheiron

  單位重量的鐵磁材料在動態磁化條件下,由于磁滯和渦流效應而消耗的能量稱為鐵損,它包括磁滯損耗、渦流損耗和剩余損耗。符號為P,單位為W/kg。

  6.4.2

  磁導率magneticpermitivity

  磁感應強度與磁場強度的比值稱為磁導率。是衡量磁性材料磁化難易程度的性能指標。符號為μ,單位為H/m。

  6.4.3

  磁感應強度magneticinductionstrength

  磁場中某一點的磁場強度,等于放在那一點與磁場方向垂直的通電導線所受的磁場作用力與導線中的電流強度和導線長度乘積的比值,它是衡量磁性材料磁性強弱的重要指標。磁感應強度亦稱為磁通量密度,符號為B,單位為T。

  6.4.4

  矯頑力coerciveforce

  磁性材料經過一次磁化并去處除磁場強度后,磁感應強度并不消失,仍保留一定的剩余磁感應強度,即剩磁。為消除磁感應強度而施加的反向磁場強度的絕對值即為鐵磁體的矯頑磁力或簡稱為矯頑力。是衡量磁性材料退磁和保磁能力的性能指標。符號為Hc,單位為A/m。

  7金屬力學性能

  7.1應力與應變

  7.1.1

  應力stress

  物體受外力作用后所導致物體內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稱為內力,單位面積上的內力稱為內應力。

  7.1.2

  標稱應力nominalstress

  不考慮幾何不連續性(如孔、溝、圓角等)所產生的影響而按簡單理論計算的凈截面上一點的應力。

  7.1.3

  正應力normalstress

  垂直于力作用平面的應力分量,有拉應力和壓應力兩種,規定拉應力為正、壓應力為負。

  7.1.4

  拉應力tensilestress

  力的方向背離力作用平面的正應力,稱為拉應力。

  7.1.5

  壓應力compressivestress

  力的方向指向力作用平面的正應力,稱為壓應力。

  7.1.6

  切應力shearstress

  剪切于力作用平面內的應力分量,稱為切應力。

  7.1.7

  扭應力torsionalstress

  由扭轉作用而引起的橫截面內的切應力,稱為扭應力。

  7.1.8

  應變strain

  由外力所引起的物體原始尺寸或形狀的相對變化,通常以百分數表示。

  7.2常規力學性能

  7.2.1

  強度strength

  金屬抵抗永久變形和斷裂能力的總稱。常用的強度指標有屈服強度Re和抗拉強度Rm等。

  7.2.2

  彈性elasticity

  物體在外力作用下改變其形狀和尺寸,當外力卸除后物體又回復到原始形狀和尺寸,這種特性稱為彈性。

  7.2.3

  彈性極限elasticitylimit

  拉伸試樣保持彈性變形的最大應力為彈性極限。

  7.2.4

  抗拉強度(Rm)tensilestrength

  試樣拉斷前承受的最大標稱拉應力。對于塑性材料,它表征材料最大均勻塑性變形的抗力;對于沒有(或很小)均勻塑性變形的脆性材料,它反映了材料的斷裂抗力。符號為Rm,單位為MPa。

  7.2.5

  規定總延伸強度(Rt)proofstrengthoftotalextension

  試樣標距部分的總伸長(彈性伸長加塑性伸長)達到規定的原始標距百分比時的應力。表示此應

  力的符號應附以角注說明所規定的百分比。例如:Rt0.5表示規定總伸長率達0.5%時的應力。

  7.2.6

  規定殘余延伸強度(Rr)permanentsetstrength

  試樣卸除拉伸力后,其標距部分的殘余伸長達到規定原始標距百分比時的應力。表示此應力的符號應附以角注說明所規定的百分比。例如:Rr0.2表示規定殘余伸長率為0.2%時的應力。

  7.2.7

  規定非比例延伸強度(Rp)proofstrengthofnon-proportionalelongation

  試樣標距部分的非比例伸長達到規定原始標距百分比時的應力。表示此應力的符號應附以角注說明所規定的百分比。例如:Rp0.1表示規定非比例伸長率為0.01%時的應力。

  7.2.8

  屈服點yieldpoint

  有明顯屈服現象的材料試樣在拉伸試驗過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繼續伸長(變形)時的

  應力。

  7.2.9

  上屈服強度(ReH)upperyieldstrength

  試樣發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應力。

  7.2.10

  下屈服強度(ReL)loweryieldstrength

  當不計初始瞬時效應時屈服階段中的最小應力。

  7.2.11

  屈強比yieldratio

  材料的屈服強度與抗拉強度之比。

  7.2.12

  塑性plasticity

  斷裂前材料發生不可逆永久變形的能力,常用的塑性判據是伸長率和斷面收縮率。

  7.2.13

  超塑性superplasticity

  一些金屬在特定組織狀態下(主要是超細晶粒),特定溫度范圍內和一定變形速度下表現出極高

  的塑性,其伸長率可達百分之幾百甚至百分之幾千,這種現象稱為超塑性。

  7.2.14

  伸長率percentageelongation

  試樣在試驗中標距的伸長與原始標距的百分比。

  7.2.15

  斷后伸長率(A)percentageelongationafterfracture

  試樣拉斷后,標距的殘余伸長與原始標距的百分比。

  7.2.16

  斷面收縮率(Z)percentagereductionofarea

  試樣拉斷后,縮頸處橫截面的最大縮減量與原始橫截面積的百分比。

  7.2.17

  塑性應變比plasticstrainratio

  金屬薄板試樣軸向拉伸到產生均勻塑性變形時,試樣標距內寬度方向的真實應變與厚度方向的真實應變之比。

  7.2.18

  應變硬化指數strainhardeningexponents

  經驗的真實應力與真實應變關系σ=kεn中的指數n。用假定對數真實應力和對數真實應變之間成線性關系的斜率來評定。表征材料在塑性變形過程中形變強化能力的一種量度。

  7.2.19

  真實應力StruthstressS

  真實應力為工程應力σ和工程應變ε的函數,S=σ(1+ε)。

  7.2.20

  真實應變еtruthstrainе

  真實應變為工程應變ε的函數,е=1n(1+g)。

  7.2.21

  抗壓強度compressivestrength

  試樣壓至破壞前承受的最大標稱壓應力。只有材料發生破裂情況才能測出抗壓強度。

  7.2.22

  抗扭強度torsionalstrength

  試樣在扭斷前承受的最大扭矩,按彈性扭轉公式計算的試樣表面最大切應力。

  7.2.23

  抗剪強度shearstrength

  試樣剪切斷裂前所承受的最大切應力。符號為τ,單位為MPa。

  單剪試驗時,抗剪強度按下式計算:

  雙剪試驗時,抗剪強度按下式計算:

  式中:

  τb——抗剪強度,N/mm2;

  Fb——斷裂前的最大試驗力,N;

  So——試樣原始橫截面積,mm2。

  7.2.24

  抗彎強度bendingstrength

  試樣在彎曲斷裂前所承受的最大正應力。

  7.2.25

  冷彎性coldbendproperty

  金屬材料在室溫下能承受彎曲變形而不破壞的能力。出現裂紋前能承受的彎曲程度越大,則材料的冷彎性越好。彎曲程度一般用彎曲角度和彎芯直徑對材料厚度的比值來表示。

  7.2.26

  反復彎曲性reversebendproperty

  金屬板、帶、線(絲)材或金屬覆蓋層承受反復彎曲而不產生裂縫的能力。

  7.2.27

  沖壓性impactforgingproperty

  金屬經沖壓變形而不產生裂紋等缺陷的能力。

  7.3硬度

  7.3.1

  硬度hardness

  材料抵抗局部變形,特別是塑性變形、壓痕或劃痕的抗力,是衡量金屬軟硬的判據。

  7.3.2

  壓痕硬度indentationhardness

  在規定的靜態試驗力下將壓頭壓入材料表面,用壓痕深度或壓痕表面積評定的硬度。

  7.3.3

  布氏硬度值Brinellhardnessnumber

  用球面壓痕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平均壓力表示的硬度值,符號為HB。用鋼球(或硬質合金球)試

  驗時的布氏硬度值,可表示為HBS(HBW)。布氏硬度值按下式計算:

  式中:

  F——試驗力,N;

  D——球體直徑,mm;

  d——壓痕平均直徑,mm。

  7.3.4

  殘余壓痕深度增量permanentincreaseofdepthofindentation

  洛氏硬度試驗中,在卸除主試驗力并保持初始試驗力的條件下測量的深度方向塑性變形量,用e表示。

  對于洛氏硬度試驗,e的單位為0.002mm。

  對于表面洛氏硬度試驗,e的單位為0.001mm。

  7.3.5

  洛氏硬度值Rockwellhardnessnumber

  用洛氏硬度相應標尺刻度滿量程值與殘余壓痕深度增量之差計算的硬度值。

  對于用金剛石圓錐壓頭進行的試驗,洛氏硬度值為100-e;

  對于用鋼球壓頭進行的試驗,洛氏硬度值為130-e。

  7.3.6

  洛氏硬度標尺Rckwellhardnessscale

  由不同類型壓頭、試驗力及硬度公式組合所表征的洛氏硬度。例如:

  A標尺洛氏硬度(HRA),是用圓錐角為1200的金剛石壓頭,在初始試驗力為98.07N、總試驗力

  為588.4N條件下試驗,用100-e計算出的洛氏硬度。

  B標尺洛氏硬度(HRB),是用直徑為1.588mm的鋼球,在初始試驗力為98.07N、總試驗力為980.7N

  條件下試驗,用130-e計算出的洛氏硬度。

  C標尺洛氏硬度(HRC),是用圓錐角為1200的金剛石壓頭,在初始試驗力為98.07N、總試驗力

  為1471.0N條件下試驗,用100-e計算出的洛氏硬度。

  7.3.7

  表面洛氏硬度值Rockwellsuperficialhardnessnumber

  用表面洛氏硬度相應標尺刻度滿量程值與殘余壓痕深度增量之差計算的硬度值,即100-e。

  7.3.8

  維氏硬度值Vickershardnessnumber

  用正四棱錐形壓痕單位表面積上所承受的平均壓力表示的硬度值。維氏硬度值按下式計算:

  (4)

  式中:

  F——試驗力,N;

  d——壓痕兩對角線長度算術平均值,mm。

  7.3.9

  努氏硬度值Knoophardnessnumber

  用菱形壓痕投影單位面積承受的平均壓力表示的硬度值。其計算公式為:

  (5)

  式中:

  F——試驗力,N;

  d——壓痕長對角線長,mm。

  7.3.10

  肖氏硬度值Shorehardnessnumber

  用沖頭彈起的高度和規定高度的比值與肖氏硬度系數的乘積表示的硬度值。其計算公式為:

  (6)

  式中:

  K——肖式硬度系數;

  h——沖頭彈起的高度,mm;

  h0——規定高度,mm。

  7.3.11

  里氏硬度值Leebhardnessnumber

  用規定質量的沖擊體在彈力作用下以一定速度沖擊試樣表面,用沖頭在距試樣表面1mm處的回彈速度與沖擊速度的比值計算硬度值。計算公式如下:

  (7)

  式中:

  HL——里氏硬度;

  vR——沖擊體回彈速度;

  vA——沖擊體沖擊速度。

  7.4韌性

  7.4.1

  韌性toughness

  金屬在斷裂前吸收變形能量的能力,稱為韌性。金屬的韌性通常隨加載速度提高、溫度降低、應力集中程度加劇而減小。

  7.4.2

  沖擊吸收功impactabsorbingenergy

  規定形狀和尺寸的金屬試樣在沖擊試驗力一次作用下折斷時所吸收的功,符號為AK,單位為J。

  7.4.3

  沖擊韌度impacttoughness

  沖擊試樣缺口底部單位橫截面積上的沖擊吸收功,符號為αK,單位為J/cm2。

  7.4.4

  應變時效沖擊吸收功strainagingimpactabsorbingenergy

  經規定應變和人工時效后試樣的沖擊吸收功,符號為AKS,單位為J。

  7.4.5

  應變時效沖擊韌度strainagingimpacttoughness

  試樣缺口底部單位橫截面積上的應變時效沖擊吸收功,符號為αKS,單位為J/cm2。

  7.4.6

  應變時效敏性系數strainagingsensitivityfactor

  未經受應變時效與經受應變時效試樣的沖擊吸收功平均值之差,除以未經受應變時效試樣的沖擊吸收功平均值所得的值,用百分數表示。

  7.4.7

  韌脆轉變溫度tonghness-brittlenesstransitiontemperature

  在一系列不同溫度的沖擊試驗中,沖擊吸收功急劇變化或斷口斷裂形貌急劇轉變的溫度區域。

  7.4.8

  無塑性轉變溫度NDTnil-ductivitytransitiontemperatureNDT

  按標準落錘試驗方法試驗時,試樣發生斷裂的最高溫度。

  7.4.9

  斷裂形貌轉變溫度FATTfractureapperancetransitiontemperatureFATT

  在一系列不同溫度下,用夏比“V”形缺口試樣進行沖擊試驗,根據斷口的脆性面積(結晶狀面積)與斷口總面積的比值確定材料的韌脆轉變溫度。常用50%的面積比表示材料的韌脆轉變溫度,即FATT50。也有的用20%的面積比表示材料的韌脆轉變溫度,即FATT20。

  7.5蠕變、持久與應力松弛性能

  7.5.1

  蠕變creep

  在規定溫度和恒應力作用下,材料塑性變形隨時間而增加的現象。廣義的蠕變按溫度可分為三種:在0~0.15Tm(Tm為金屬材料的熔點)之間發生的蠕變稱為對數蠕變;在0.15Tm~1.0Tm之間發生的蠕變稱為回復蠕變(高溫蠕變);在0.85Tm~1.0Tm之間發生的蠕變稱為擴散蠕變。

  7.5.2

  蠕變激活能creepactivationenergy

  控制穩態蠕變速率的熱激活能。在不同溫度下,有不同的熱激活機制控制著蠕變速率。

  7.5.3

  蠕變速率creeprate

  拉伸蠕變試驗中試樣單位時間的變形,即給定時間內蠕變曲線的斜率,或稱蠕變速度。

  7.5.4

  蠕變曲線creepcurve

  以蠕變變形量作為時間函數所繪制的曲線。

  7.5.5

  蠕變第一階段thefirststageofcreep

  蠕變速率隨時間逐漸降低的期間。

  7.5.6

  蠕變第二階段thesecondstageofcreep

  蠕變速率恒定的期間,亦稱為恒速蠕變階段或稱為穩態蠕變階段。

  7.5.7

  蠕變第三階段thethirdstageofcreep

  蠕變速率隨時間逐漸增加的期間。

  7.5.8

  蠕變極限creeplimit

  在規定溫度下使試樣在規定時間內產生的蠕變總伸長率或穩態蠕變速率不超過規定值的最大應

  力,它表征金屬材料抵抗蠕變變形的能力。符號為上標T表示試驗溫度(℃),下標V表示規定的蠕變速度。單位為MPa。例如:=4.9MPa,表示在蠕變試驗第二階段,溫度為600℃,蠕變速度為1×10-5%/h時的蠕變極限為4.9MPa。

  7.5.9

  持久強度極限stressrupturelimit

  試樣在規定的溫度下達到規定的試驗時間而不致斷裂的最大應力,表征金屬材料抗高溫蠕變斷裂的能力。符號為,上標T表示試驗溫度(℃),下標t表示持續時間。單位為MPa。例如:=8.8MPa,表示580℃時,10萬h的持久強度極限為8.8MPa。

  7.5.10

  持久塑性stressruptureplasticity

  材料在一定溫度及恒定試驗力作用下的塑性變形。用蠕變斷裂后試樣的延伸率和斷面收縮率表示。

  7.5.11

  持久斷后伸長率percentageelongationofstress-rupture

  持久試樣斷裂后,在室溫下標距的伸長與原始標距的百分比。

  7.5.12

  持久斷面收縮率percentagereductionofareaofstress-rupture

  持久試樣斷裂后,在室溫下橫截面積最大縮減量與原始橫截面積的百分比。

  7.5.13

  持久缺口敏感系數stressrupturenotchsensitivityfactor

  在缺口試樣與光滑試樣斷裂時間相同的條件下,試驗應力的比值。

  在缺口試樣與光滑試樣試驗應力相同的條件下,持久斷裂時間的比值。

  7.5.14

  應力松弛stressrelaxation

  在規定溫度及初始變形或位移恒定的條件下,材料中的應力隨時間而減小的現象。

  7.5.15

  初始應力initialstress

  應力松弛試驗開始時施加全部試驗力瞬間試樣上的應力。

  7.5.16

  剩余應力remainingstress

  應力松弛試驗中任一時間試樣上所保持的應力。

  7.5.17

  松弛應力relaxedstress

  應力松弛試驗中任一時間試樣上所減少的應力,即初始應力與剩余應力之差。

  7.5.18

  應力松弛曲線stressrelaxationcurve

  用剩余應力作為時間的函數所繪制的曲線。

  7.5.19

  應力松弛速度stressrelaxationrate

  單位時間的應力下降值。即給定瞬間的應力松弛曲線的斜率。

  7.5.20

  應力松弛第一階段thefirststageofstressrelaxation

  應力松弛速度隨時間逐漸減少的期間。

  7.5.21

  應力松弛第二階段thesecondstageofstressrelaxation

  應力松弛速度保持恒定的期間。

  7.6疲勞性能

  7.6.1

  疲勞fatigue

  材料在循環應力和應變作用下,在一處或幾處產生局部永久性累積損傷,經一定循環次數后產生裂紋或突然完全斷裂的現象。

  7.6.2

  高周疲勞high-cyclefatigue

  材料在低于其屈服強度的循環應力作用下,經105以上循環次數而產生的疲勞,其循環頻率通常高于20Hz。

  7.6.3

  低周疲勞low-cyclefatigue

  金屬材料在超過其屈服強度的循環應力或超過其屈服應變作用下,經102~105次循環而產生的疲勞。也稱塑性疲勞或應變疲勞,其循環頻率通常低于10Hz。

  7.6.4

  熱疲勞thermalfatigue

  由于溫度的循環變化而產生的循環熱應力所導致的疲勞。

  7.6.5

  高溫疲勞high-tempraturefatigue

  狹義的高溫疲勞是指金屬材料在再結晶溫度以上發生的疲勞;廣義的高溫疲勞是指金屬材料在高于室溫的溫度下發生的疲勞。

  7.6.6

  機械疲勞mechanicalfatigue

  在室溫和沒有腐蝕介質情況下發生的疲勞。

  7.6.7

  熱機械疲勞thermalmechanicalfatigue

  溫度循環與應變循環疊加的疲勞。

  7.6.8

  沖擊疲勞impactfatigue

  材料在重復沖擊載荷作用下,產生局部累積損傷所導致的疲勞。

  7.6.9

  接觸疲勞contactfatigue

  材料在循環接觸應力作用下,產生局部永久性累積損傷,經一定循環次數后,接觸表面發生麻點,淺層或深層剝落的損傷過程。

  7.6.10

  腐蝕疲勞corrosionfatigue

  腐蝕環境和循環應力(應變)的復合作用所導致的疲勞。

  7.6.11

  疲勞壽命fatiguelife

  在規定的循環應力或應變作用下,材料失效時所經受的循環次數。符號為N。

  7.6.12

  中值疲勞壽命medianfatiguelife

  將在同一試驗條件下所試一組試樣的疲勞壽命觀測值,按大小順序排列時,處于正中間的一個數值。即具有50%存活率的疲勞壽命。當試樣為偶數時,為處于正中的兩個數的平均值。

  7.6.13

  P%存活率的疲勞壽命fatiguelifeforP%survival

  給定載荷下母體的P%達到或超過的疲勞壽命的估計值。中值疲勞壽命的觀測值為估計50%存活率的疲勞壽命。P%存活率的疲勞壽命可以從個體疲勞壽命估計。P可以是95、90等。

  7.6.14

  N次循環的疲勞強度fatiguestrengthatNcycles

  從S-N曲線上所確定的恰好在N次循環時失效的估計應力值。此值的使用條件必須與用來確定它的S-N曲線的測定條件相同。此值一般是指在平均應力為零的條件下,給定一組試樣的50%能經受N次應力循環時的最大應力,或應力幅,亦即所謂的N次循環的中值疲勞強度。

  7.6.15

  N次循環的中值疲勞強度medianfatiguestrengthatNcycles

  母體的50%能經受N次循環的應力水平的估計值。由于試驗不能直接求得N次循環的疲勞強度頻率分布,故中值疲勞強度乃由疲勞壽命分布特點導出。

  7.6.16

  N次循環的P%存活率的疲勞強度fatiguestrengthforP%survivalatNcyclea

  母體的P%經受N次循環而不失效的應力水平的估計值。P可以是95、90等。

  7.6.17

  疲勞極限fatiguelimit

  指定循環基數下的中值疲勞強度。循環基數一般取107或更高一些。

  7.6.18

  P%存活率的疲勞極限fatiguelimitforP%survival

  指定循環基數下,具有P%存活率的疲勞強度。

  7.6.19

  理論應力集中系數theoreticalstressconcentrationfactor

  按彈性理論計算所得缺口或其他的應力集中部位的最大應力與相應的標稱應力的比值。符號為Kt。

  7.6.20

  疲勞缺口系數fatiguenotchfactor

  在相同條件和在N次循環的相同存活率下,無應力集中試樣的疲勞強度與有應力集中試樣的疲勞強度之比。符號為Kf。規定該系數時,應注明試樣的幾何形狀、應力幅、平均應力和疲勞壽命值。

  7.6.21

  疲勞缺口敏感度fatiguenotchsencitivity

  疲勞缺口系數Kf與理論應力集中系數Kt一致程度的一種度量。以(Kf-1)/(Kt-1)來表示。

  

  7.6.22

  S-N曲線S-Ncurve

  應力與疲勞循環周次的關系曲線,表示規定平均應力、應力比和規定存活率下的S-N關系曲線。N通常采用對數標尺,而S則采用線性標尺或對數標尺。

  7.6.23

  50%存活率的S-N曲線S-Ncurvefor50%survival

  在各應力水平下擬合中值疲勞壽命的曲線。它是所加應力與50%的母體能夠尚存的破壞循環數之間關系的一種估計量。

  7.6.24

  P%存活率的S-N曲線S-NcurveforP%survival

  在各應力水平下擬合P%存活率疲勞壽命的曲線。它是所加應力與P%母體能夠尚存的破壞循環數之間關系的一種估計量。P可以是95、90等。

  7.6.25

  P-S-N曲線P-S-Ncurve

  以應力為縱坐標,以存活率P的疲勞壽命為橫坐標所繪出的曲線,即存活率-應力-疲勞壽命關系曲線。作圖時,疲勞壽命采用對數標尺,或者應力與疲勞壽命均采用對數標尺。

  7.6.26

  等壽命疲勞圖constantlifefatiguediagram

  通常用直角坐標表示的一族曲線,其每條曲線分別對應一疲勞壽命。等壽命圖表達給定疲勞壽命下的應力幅與平均應力,或最大應力與最小應力之間的關系。

  7.6.27

  循環硬化與軟化cyclichardeningandcyclicsoftelling

  在控制應變循環下,應力峰值隨循環數的增加而上升,或在控制應力循環下,應變幅度隨循環數的增加而減少的現象稱為循環硬化;反之則稱為循環軟化。

  7.6.28

  應力強度因子范圍ΔKTherangeofstressindensityfactor

  最大與最小應力強度因子值之差,即ΔK=Kmax-Kmin。

  7.6.29

  疲勞裂紋擴展速率dα/dNfatiguecrackgrowthratesdα/dN

  載荷循環一次的疲勞裂紋擴展量,是裂紋尖端應力強度因子范圍ΔK的函數。

  7.6.30

  疲勞裂紋擴展門檻值ΔKthfatiguecrackgrowththresholdΔKth

  在疲勞試驗中,疲勞裂紋擴展速率接近于零或裂紋停止擴展時所對應的裂紋尖端應力強度因子范圍,即當ΔK降至ΔKth時疲勞裂紋停止擴展。工程中定義疲勞裂紋擴展速率等于10-7mm/周所對應的應力強度因子范圍值為ΔKth。

  7.7斷裂韌度

  7.7.1

  斷裂力學fracturemechanics

  利用宏觀力學原理,定量研究含裂紋部件裂紋開始擴展的條件和擴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以材料內部不可避免存在原始裂紋為前提,根據線彈性理論和彈塑性理論,分析裂紋體受載后裂紋尖端的應力場和應變場,提出描述裂紋尖端附近應力場的力學參量和裂紋失穩擴展的力學判據,確定材料性質、裂紋尺寸和試件幾何形狀、工作應力之間的定量關系,從而建立新的斷裂判據,為合理選材、建立無損探傷驗收標準以及進行強度設計提供理論依據。斷裂力學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建立在線彈性力學基礎上的線彈性斷裂力學;其二是建立在彈性力學基礎上的彈塑性斷裂力學。

  7.7.2

  線彈性斷裂力學linearelasticfracturemechanics

  用固體線彈性理論分析固體中已存在裂紋附近的應力場,基本原則是從分析線彈性均勻和各向同性連續體中個別裂紋(假定構件只含有一個裂紋且其頂端只有一個塑性區)行為出發,得到的是各向同性的二維彈性理論的結果,因其對裂紋頂端進行的力學分析符合線性條件,故稱線彈性斷裂力學。

  7.7.3

  應力強度因子stressintensityfactor

  均勻線彈性體中特定型式的理想裂紋尖端應力場的量值。根據受力情況可分為Ⅰ型(張開型)、

  Ⅱ型(剪切型)和Ⅲ型(撕裂型)應力強度因子三種。分別用符號KⅠ、KⅡ和KⅢ表示,單位為MPa。

  7.7.4

  斷裂韌度fracturetoughness

  含裂紋構件抵抗裂紋失穩擴展(從而導致構件斷裂)的能力,是量度裂紋擴展阻力的通用術語。

  7.7.5

  平面應變斷裂韌度plane-strainfracturetoughness

  滿足平面應變條件的裂紋試樣在Ⅰ型加載條件下,裂紋尖端的應力強度因子KⅠ達到臨界值KⅠc時,裂紋發生失穩擴展,KⅠc叫材料的平面應變斷裂韌度。單位為MPa。

  7.7.6

  裂紋尖端張開位移(CTOD)cracktipopeningdisplacement

  彈塑性體受Ⅰ型(張開型)加載時,原始裂紋尖端由于彈性和塑性變形而引起的裂紋張開位移。

  符號為δ單位為mm。

  7.7.7

  CTOD值δRCTODvalue

  相應于某一裂紋擴展量的CTOD值。

  7.7.8

  δR曲線δRcurve

  δR與裂紋擴展量Δα的最佳回歸曲線。

  7.7.9

  特征CTOD值characteristicvalueofTCOD

  啟裂、失穩或最大載荷的CTOD值。表征材料抵抗裂紋的啟裂或擴展的能力。

  7.7.10

  表觀啟裂CTOD值apparentcrackinitiationCTOD

  δR曲線上Δα=O.05mm所對應的CTOD值。

  7.7.11

  條件啟裂CTOD值conditionalcrackinitiationCTOD

  δR曲線上△α=0.2mm所對應的CTOD值。

  7.7.12

  脆性啟裂CTOD值brittlecrackinitiationCTOD

  穩定裂紋擴展量Δα<0.2mm脆性失穩斷裂點或突進點所對應的CTOD值。

  7.7.13

  脆性失穩CTOD值brittleinstabflityCTOD

  穩定裂紋擴展量Δα>0.2mm脆性失穩斷裂點或突進點所對應的CTOD值。

  7.7.14

  最大載荷CTOD值CTODatmaximumload

  最大載荷點或最大載荷平臺開始點所對應的CTOD值。

  7.7.15

  裂紋擴展力crack-extensionforce

  彈性體中理想裂紋擴展每單位面積的彈性能。

  7.7.16

  J積分J-integral

  圍繞裂紋前緣從裂紋的一側表面至另一側表面的線積分或面積分的數學表達式,用來表征裂紋前緣周圍地區的局部應力-應變場。符號為J,單位為kJ/m2。

  7.7.17

  JR曲線JRcurve

  J積分與裂紋擴展量Δα的關系曲線,簡稱JR曲線。

  7.7.18

  表觀啟裂韌度apparentcrackinitiationtoughness

  JR阻力曲線與鈍化線的交點相應的J值。

  7.7.19

  延性斷裂韌度ductilefracturetoughness

  按GB2038標準方法測定的JⅠC值定義為延性斷裂韌度。它與裂紋開始擴展時的J值接近,是裂紋起始穩定擴展時J的工程估計量。符號為JⅠC,單位為kJ/m2。

  7.8金屬磨損

  7.8.1

  磨損wear

  物體表面相接觸并作相對運動時,材料自該表面逐漸損失以致表面損傷的現象。

  7.8.2

  體積磨損wearofvolume

  磨損試驗后試樣失去的體積。

  7.8.3

  質量磨損wearofweight

  磨損試驗后試樣失去的質量。

  7.8.4

  耐磨性wearing-resistanceproperty

  用體積磨損或質量磨損表征的材料抵抗磨損的性能指標。

  7.8.5

  磨料磨損abrasivewear

  由于硬質顆粒或硬質突出物沿固體表面強制相對運動所引起的磨損。

  7.8.6

  粘著磨損adhesivewear

  由于在相接觸的固體表面之間局部粘著而造成的磨損。

  7.8.7

  災變磨損catastrophicwear

  由于磨損而迅速造成表面損傷以致大大縮短材料使用壽命的磨損。

  7.8.8

  腐蝕磨損corrosivewear

  在化學或電化學反應明顯的介質中產生的磨損。

  7.8.9

  氧化磨損oxidewear

  材料表面因受空氣或潤滑劑中氧的作用形成氧化膜,然后氧化膜又不斷地被磨去而使材料損耗的現象,屬腐蝕磨損的一種。

  7.8.10

  腐蝕機械磨損corrosion-mechanicalwear

  以化學或電化學反應與滑動、滾動或重復沖擊的機械聯合作用而產生的材料損失。如空氣預熱器管組的磨損。

  7.8.11

  微動磨損fretting

  兩表面間由于振幅很小的相對振動所產生的磨損。一般發生在緊密配合的軸頸,汽輪機和壓汽機葉片配合處,受振動影響的螺栓等連接件的接合面等部位。

  7.8.12

  疲勞磨損fatiguewear

  由于循環交變應力引起疲勞而使材料表面脫落造成的磨損。主要產生在滾動接觸的機械零件如滾動軸承等的表面。

  7.8.13

  接觸疲勞磨損contactfatiguewear

  材料的微觀體積受循環接觸應力作用,產生重復變形,導致裂紋和分離出微片或顆粒的磨損。如軸承軸瓦、主油泵以及汽輪機葉片根部等的磨損。

  8焊接與噴涂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阳县| 安仁县| 和政县| 长阳| 赫章县| 寿光市| 瑞昌市| 岚皋县| 土默特右旗| 闽清县| 巨野县| 什邡市| 芒康县| 麻栗坡县| 镇宁| 临洮县| 耿马| 清苑县| 库伦旗| 四川省| 巫山县| 醴陵市| 双牌县| 定陶县| 海伦市| 准格尔旗| 冀州市| 林西县| 葵青区| 岐山县| 凯里市| 鹰潭市| 库尔勒市| 江华| 武功县| 微山县| 北川| 敦煌市| 仙桃市| 柘城县|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