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潮災害
2006-11-22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風暴潮指由強烈大氣擾動,如熱帶氣旋(臺風、颶風)、溫帶氣旋等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高現象。沿海驗潮站或河口水位站所記錄的海面升降,通常為天文潮、風暴潮、(地震)海嘯及其他長波振動引起海面變化的綜合特征。一般驗潮裝置已經濾掉了數秒級的短周期海浪引起的海面波動。如果風暴潮恰好與天文高潮相疊(尤其是與天文大潮期間的高潮相疊),加之風暴潮往往夾狂風惡浪而至,溯江河洪水而上,則常常使其影響所及的濱海區域潮水暴漲,甚者海潮沖毀海堤海塘、吞噬碼頭、工廠、城鎮和村莊。大潮災,如8923和9216號臺風風暴潮。1992年8月28日至9月1日,受第16號強熱帶風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響,我國東部沿海發生了1949年以來影響范圍最廣、損失非常嚴重的一次風暴潮災害。潮災先后波及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天津、河北和遼寧等省、市。風暴潮、巨浪、大風、大雨的綜合影響,使南自福建東山島,北到遼寧省沿海的近萬公里的海岸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襲擊。受災人口達2000多萬,死亡193人,毀壞海堤1170公里,受災農田193.3萬公頃,成災33.3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0多億元。
當然,如果風暴潮位非常高,雖然未遇天文大潮或高潮,也會造成嚴重潮災。8007號臺風風暴潮就屬于這種情況。當時正逢天文潮平潮,由于出現了5.94米的特高風暴潮位,仍造成了嚴重風暴潮災害。依國內外風暴潮專家的意見,一般把風暴潮災害劃分為四個等級,即特大潮災、嚴重潮災、較大潮災和輕度潮災。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