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預案
2006-11-23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防災預案是災害管理學重要分支,同時也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之一。應急防災、抗災、救災行動計劃又叫預案管理,它是政府、有關部門、專業救災抗災隊伍,在重大災害發生時所采取的按照事先已安排諸多比選方案實施的技術措施、管理辦法及行動計劃。一般講,防災預案從災害風險出發,預測本區域內災情,尤其是最大事故的危險性;事先提出對應于不同災情危險度應設置的防災機構、防災隊伍及救助資金;災情監測與快速評估方法及其在緊急狀況下城市生命線系統的統籌分工等。
以備受全球關注的城市減災的防災預案研究為例:城市減災應急預案即城市突發事件如自然巨災、重特大事故、環境公害或人為破壞的應急管理、指揮、救援計劃。一般現行城市規劃及城市總體規劃中無此內容,現有的僅僅是某些環節的城市生命系統的救援如供電、供水、煤氣的應急方案等,由于它們不帶有區域性及未進行最大危險性分析,所以尚不完整也不適合綜合減災的需求。若從抗震減災問題出發,應急預案制定要適合如下原則:(1)保證供應的原則。保障人民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和工業生產用水是最基本的抗震減災原則。保證供應的原則,首先要保證有足夠的水量,其次是保證水壓滿足震時搶險救災的需要。(2)應急搶修的原則。城市供水系統工程,是從水源到凈水廠,通過供水管網送水到用戶,是一個連續性很強的生產運行過程。一個環節被震損,就會造成終止供水,而且從水源到管網,越在供水系統上一道生產運行出現震損,影響供水面越大。(3)保證水質的原則。震災中,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惡劣,會誘發傳染疾病,應嚴防各種疾病以飲用水為介質進行傳播,因此城市供水部門在抗震減災中要保證水質和飲用水衛生。(4)平時與震時相結合的原則。破壞性地震在何時何地發生,震級多大,在當前科學技術水平條件下很難預報得準確,因此在制定防震減災預案時,就要與平時生產運營系統有機的結合起來。甚至可以是平時生產運營(指揮、生產、調度、搶修)系統,在震時再充實強化就是應急預案的生產運營(指揮、生產、調度、搶救)系統,這是既經濟又能做到的常備不懈的好辦法。(5)指揮靈敏有效的原則。建立靈敏有效的防震減災系統,首要的是要有一個權威性的組織領導指揮機構,并配備一個高效的信息傳遞通訊系統,保證政令暢通。
城市減災應急預案的構成包括:(1)建立完善的組織領導指揮系統。如:建立的抗震減災組織領導指揮系統,要充分考慮與平時組織領導體制相一致性,與平時生產運營調度指令系統相一致,與平時信息通訊系統相一致。抗震減災領導指揮系統的各崗位應建立明確的崗位責任制。(2)建立強有力的應急工程搶修保證體系。要從城市供水范圍,系統工程各個部位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工程搶修隊伍。(3)建立協調作戰保證體系。在完成城市供水管網漏水搶修時,做到及時搶修恢復供水,必須得到社會有關部門緊密配合,協同作戰才能順利完成。因此城市供水部門(企業)要有專職部門和專職人員協調市政交通、道路、排水、環保、園林等部門,求得他們的支持和幫助。而上述各部門也應設專職部門和專職人員配合城市供水工程搶險,共同完成保證供水任務。(4)災時生產運營保證體系。災時生產運營保證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要強化自身安全生產,防止任何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是強化安全保衛工作,防止社會環境影響城市供水部門正常生產運營。(5)后勤保證體系。在抗震減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會比日常組織生產和工程搶修更多。因此要建立與抗震減災相適應的后勤保證體系。技術保證,如及時提供技術資料,制定搶險搶修方案,現場處理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物資設備保證,如及時供應原材料、施工機具、設備、非電動力裝配等;生活保證,如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飲食及勞動保護用品的供應,為戰斗在一線的人員解決家屬后顧之優等。(6)抗震減災整備體系。震后重建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一支抗震減災整備隊伍,在震時即投人工作,如記錄各方面震損情況,數據統計處理,拍攝錄制工程搶修及保證供應的情況的資料照片等。
國內外成功的減災實踐證明,與防災預案學重要的相關學科有:災害預測學、應急學、災害管理學、防災工程學、災害心理學、災害經濟學等。同樣,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減災預案研究并不復雜,問題在于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應急行動中心,它作為處理災情的“神經中樞”,其主要職能是:(1)通訊;(2)預警;(3)災情的評估和監視;(4)提供用以顯示災情、可利用的人力物力、正在開展的工作及需要開展工作等方面情況的“信息圖”;(5)應急行動中心可根據不同災種而變化;(6)物品供應如監視緊急物品的需求、緊急物品分發的重點安排等。防災預案學一般強調在最危險性狀態下的事故狀態分析,因此其預案研究才是更為有效的,完全優化的,過分強調經濟第一的減災原則是不可取的。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