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排氡的通風方式、通風系統、總風壓通風及局部通風等特殊要求。
降低并排出氡及其子體的基本方法是加強通風。建立合理的通風系統,選擇正確的通風方式,供給足夠的有效風量,是防止礦工放射病,防止粉塵和放射性氣溶膠的危害,稀釋井下有毒有害氣體,改善鈾礦及含鈾金屬礦的井下勞動條件,保證安全生產的主要措施。
鈾礦通風要遵循下述五項原則:
1.鈾礦必須設置強力的通風機設備,禁止采用自然通風。
由于放射性礦石多賦存于不規則的窄礦脈中,致使探礦和采掘巷道漫長曲折、分支眾多,造成風流線路長,通風阻力大的現實客觀情況;另外,有氡從巖礦壁大量涌出,自然通風既不能克服較大的井巷阻力,又不能保證供給足以將氡及其子體降到最大容許水平。在一年的不同季節里,自然風壓變化無常,風向不穩,往往夏季通風更加惡化,從而使氡的濃度顯著增加。
美國對猶他州的9個鈾礦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夏季氡的濃度比冬季高出1倍,即使在冬季,僅靠自然通風,井下氡的濃度遠遠超過最大容許濃度。
所以,放射性礦山必須采用機械通風。
2.通風機必須連續運轉,不能中途停風。
從礦體中涌出的氡、釷射氣具有連續衰變而形成多子體的特性,如果在工作班結束后停止風機運轉,則氡及其子體的濃度,將因不斷在礦內空氣中積累而顯著增加。
前蘇聯和美國都進行過停風試驗。前蘇聯在鈾礦中的測定表明:停風3h,井下氡在空氣中的放射強度將增加30倍。美國的一次鈾礦實測表明,井下停風10min,氡子體的濃度增加5倍;停風1h,可增加10倍以上。
所以,放射性礦山的通風機必須24h連續運轉,風機及電動機必須有冗余備用量。如果由于某種原因,井下工作地點風量不足,工作班開始以前,應調度風流,加強通風,直到將氡及其子體降到最大容許濃度以下,才允許工人進到采掘工作面進行作業。
3.建立合理的通風系統。
當礦體埋藏深度較大且較為集中時,用1至2臺主要通風機能夠進行全礦井通風時,則可采用全礦統一的中央式通風或對角式通風。當礦床地質條件復雜或礦體淺部開采、平硐開采、有許多中段與地表貫通,或風路過長且需風量又大以及多中段同時作業等情況下,應采取分區通風。分區通風可以按礦脈各自建立通風區,也可以按中段、采區、不同地質帶的礦塊劃分幾個獨立通風區。
我國金屬礦山,為避免多中段串聯通風,創造了多種形式的通風網路,可供鈾礦設計通風系統和改善通風狀況時參考。
較為典型的有棋盤式通風網、上下行間隔式通風網、平行雙巷通風網等。
近年為分區通風的實施,我國風機專家和采礦專家與廠家協作研制出多種大風量、低風壓的節能風機,為改善礦井通風系統做出了貢獻。
4.鈾礦通風應優先采用壓入式通風。
通風方式是指主要通風機與通風井筒的關系。當主風機的進風口與井筒相連,將污風從井下抽出,此種方式稱為吸出式。吸出式通風,井下各點的風壓低于大氣壓力,又稱負壓通風。當主要通風機的出風口與井筒相連,則新鮮風流從地面壓入,此種方式稱為壓入式。壓入式通風,井下各點的風壓高于大氣壓力,又稱正壓,或超壓。
由于壓入式通風,井下空氣為正壓,能抑制氡的析出。所以,放射性礦山一般應采用壓入式通風。云錫老廠礦的實際測量表明,抽出式通風各測點氡濃度比壓入式通風高39倍。
壓入式通風時,裝有通風機的井口必須嚴密封閉,防止風流短路和大量漏風。
5.加強獨頭巷道掘進時的局部通風。
對鈾礦而言,局部通風和全礦通風一樣,也是壓入式,有利于降低巷道內氡的濃度。
國內外放射性礦山實踐證明,壓入式風筒的末端,距掘進工作面越近,氡及其子體的濃度越低。
美國科羅拉多鈾礦實測表明,將風筒口距獨頭工作面的距離從12m降到6m,氡的濃度減小到原來的1/8;氡子體的濃度減小到1/3.5。
加拿大鈾礦對壓人式風筒口距獨頭掘進工作面的距離規定為5m;美國規定不大于9m。我國規定6~10m。
必須保證有足以使氡及其子體降到安全濃度的局部通風量。國內外都規定,這一風量不能小于100~200m3/min。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