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鍋爐受熱面上結有水垢或有沉積水渣時,在水垢或水渣下形成的腐蝕稱為垢下腐蝕。垢下腐蝕可能是堿性腐蝕,也可能是酸性腐蝕。主要取決于鍋水中所含的物質以及鍋水的pH值。
堿腐蝕是指鍋爐受熱面表面有沉積物時,由于沉積物的傳熱性能比受熱面金屬差的多,沉積物下面的金屬壁溫升高,沉積物與金屬之間的鍋水濃縮,且不易與沉積物之外的鍋水均勻混合。當鍋水中含有游離的氫氧化鈉(NaOH),且鍋水的pH值大于13時,金屬壁的氧化保護膜被NaOH溶解,電化學腐蝕加劇,這就是堿腐蝕。堿腐蝕的腐蝕物是白色的碳酸鈉,它是氫氧化鈉與空氣中二氧化碳接觸后的生成物。
酸腐蝕是指鍋水中含有氯化鎂(MgCl2)和氯化鈣(CaCl2)時,在沉積物下的氯化鎂、氯化鈣與鍋水發生反應形成氫氧化鎂和氫氧化鈣以及鹽酸(HCl),使pH值下降,對鋼材形成酸腐蝕。如果金屬表面有堅硬、致密的水垢存在,氫不能擴散到汽水混合物中,則滲入鋼材與碳鋼中的碳化鐵(滲碳體)發生反應,結果造成鋼材脫碳,同時使金相組織發生變化,會形成微小晶間裂紋。
為了防止產生垢下腐蝕,一是要避免金屬表面形成沉積物;二是要避免產生鐵的腐蝕物,要進行水質處理和合理排污,新鍋爐投入運行前,要清理內部并進行化學煮爐。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