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體系

2008-03-27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1、概述

  預防為主是安全生產的原則,然而無論預防工作如何周密,事故和災難總是難以根本避免的。為了避免或減少事故和災害的失,應付緊急情況,就應居安思危,常備不懈才能在事故和災害發生的緊急關頭反應迅速、措施正確。要從容地應付緊急情況,需要周密的應急計劃、嚴密的應急組織、精干的應急隊伍、靈敏的報警系統和完備的應急救援設施。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有3方面的含義

  1)事故預防:通過危險辨識、事故后果分析,采用技術和管理手段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且使可能發生的事故控制在局部,防止事故蔓延。

  2)應急處理:萬一發生事故(或故障)有應急處理程序和方法,能快速反應處理故障或將事故消除在萌芽狀態。

  3)搶險救援:采用預定現場搶險和搶救的方式,控制或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

  2、重大事故需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工業生產裝置的規模越來越大,一旦發生事故,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特別是石化工業在開采和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及強腐蝕性原料。在開采、生產、儲存、運輸過程中發生的爆炸、火災、中毒、放射等事故也越來越多,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損失。

  據美國芝加哥安全咨詢公司統計,1957~1986年發生的100例損失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重大爆炸火災事故中,煉油廠占42例。國內1950~1979年統計的186起爆炸事故中,與油氣泄漏有關的事故有48起。過去幾十年全世界發生的重大事故中,由于化學物質引起的爆炸事故占50%之多。

  1.2制訂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目的和原則

  1)制訂預案的目的

  雖然人們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危險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生產單位對危險場所和部位也加強了管理和檢查,生產經營單位生產過程中的風險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由于操作、物料、設施、環境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的客觀存在,或由于人們對生產過程中的危險認識的局限性,事故發生的概率有時還比較高,重大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也還存在。

  為了在重大事故發生后能及時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的蔓延,有效地組織搶險和救助,施工單位應對已初步認定的危險場所和部位進行重大事故危險源的評估。對所有被認定的重大危險場所,應事先進行重大事故后果定量預測,估計在重大事故發生后的狀態、人員傷亡情況及設備破壞和損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災、有毒有害物質擴散對單位及周邊地區可能造成危害程度的預測。

  依據預測,提前制訂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組織、培訓搶險隊伍和配備救助器材,以便在重大事故發生后,能及時按照預定方案進行救援,在短時間內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制訂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目的有2個:

  (1)采取預防措施使事故控制在局部,消除蔓延條件,防止突發性重大或連鎖事故發生。

  (2)能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和處理事故,盡力減輕事故對人和財產的影響。

  2)制訂預案的原則:

  生產安全至是“人一機一環境”系統相互協調,保持最佳“秩序”的狀態。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由事故的預防和事故發生后損失的控制兩個方面構成。

  ①從事故預防的角度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從事故預防的角度看,事故預防應由技術對策和管理對策共同構成:

  (1)技術上采取措施,使“機一環境”系統具有保障安全狀態的能力。

  (2)通過管理協調“人自身”及“人一機”系統的關系,以實現整個系統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單位職工對生產安全所持的態度、人的能力和人的技術水平是決定能否實現事故預防的關鍵因素,提高人的素質可以提高事故預防和控制的可靠性。采取措施,萬一發生事故,也只能在局部,不會蔓延。

  “提高系統安全保障能力”和“將事故控制在局部”是事故預防的兩個關鍵點。

  ②從事故發生后損失控制角度制定應急預案

  從事故發生后損失控制的角度看,事先對可能發生事故后的狀態和后果進行預測并制訂救援措施,一旦發生異常情況:

  (1)能根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及時進行救援處理。

  (2)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突發性重大事故發生。

  (3)減輕事故所造成的損失。

  (4)同時又能及時地恢復生產。

  ③應急救援預案采用的方式:

  單位自救和社會自救相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不能停留在紙上,要經常演練,才能在事故發生時做出快速反應,投入救援。“及時進行救援處理”和“減輕事故所造成的損失’’是事故損失控制的兩個關鍵點。

  綜上所述,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以防為主,防救結合”。

  3)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構成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是在認識危險,了解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通過對事故后果的預測和估計,針對事故所制定的預防和應急處理對策。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由外部預案和內部預案構成,相互獨立又協調一致。對同一種事故后果預計,政府部門根據當地安全狀況制定外部預案,生產單位負責制定內部預案。

  4)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寫要求和編寫提綱

  編寫要求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基本要求,包括:事故預防措施的落實、應急處理程序和方法的規定、搶險救援技術保障等。編寫或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時,應具體描述意外事故和緊急情況發生時所采取的措施,其基本要求是:

  (1)具體描述可能的意外事故和緊急情況及其后果。

  (2)確定應急期間負責人及所有人員在應急期間的職責。

  (3)確定應急期間起特殊作用人員(例如:消防員、急救人員、毒物泄漏處置人員)的職責、權限和義務。

  (4)規定疏散程序。

  (5)明確危險場所、物料的識別和位置及其處置的應急措施。

  (6)建立與外部應急機構的聯系(消防部門、醫院等)。

  (7)定期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公安部門、保險機構及相鄰企業及住戶的交流。

  (8)做好重要記錄和設備等保護(如裝置布置圖、危險物質數據、聯絡電話號碼等)。

  對事故的處理和救援,國家鼓勵“重大事故處理專家系統”的開發。“重大事故處理專家系統”是利用計算機系統對已確定的重大危險源的原始數據和事先預測事故發生后可實施的救助方案進行編制儲存,在事故發生后及時輸入現場數據,經過計算機的邏輯計算和推理,模擬專家思維而作出可行的應急救援措施,優化出所需最佳方案,提供給事故救援指揮者進行事故緊急救援的決策選擇。

  1.3.編寫提綱

  (1)單位的基本情況。

  (2)危險目標的數量及分布圖。

  (3)指揮機構的設置和職責。

  (4)裝備及通訊網絡和聯絡方式。

  (5)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的任務和訓練。

  (6)預防事故的措施。

  (7)事故的處置。

  (8)工程搶險搶修。

  (9)現場醫療救護。

  (10)緊急安全疏散。

  (11)社會支援等。

  1.4.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內容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由外部預案和內部預案兩部分構成。

  1)外部預案

  外部預案,由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政府對所轄區域內危險特點和危險性高的企業、公共場所、要害設施都有應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外部預案與內部預案相互補充,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內部應急救援能力不足更需要外部應急救助。

  外部預案內容包括:

  (1)組織系統。指揮機構、應急協調人(姓名、電話)、應急控制中心、報警系統、應救援程序等。

  (2)應急通訊。通訊中心、求救信號、電話或呼叫通訊網、求救組織系統等。

  (3)專業救援設施。救火車、救護車、提升設備、推土機等。

  (4)專業和志愿救援組織。專業救援組織為消防隊、志愿救援組織為義務消防員或相關經培訓人員。

  (5)救援中心。提供事故救援、危險物質信息庫、事故技術咨詢等。

  (6)氣象與地理信息。收集事故當日的氣候條件、天氣預報、水汶和地理資料等。

  (7)預案評審。收集同類事故、救援訓練和演習、檢查和評價預案落實狀況、檢查本地區外部預案與內部預案的接口、調整外部預案等。

  內部預案由相關單位制定,內部預案包含總體預案和各危險單元預案。

  內部預案的內容包括:組織落實、制定責任制、確定危險目標、警報及信號系統、預防事故的措施、緊急狀態下搶險救援的實施辦法、救援器材設備貯備、人員疏散等。

  具體內容:

  1.單位的基本情況

  (1)單位的地理位置及周邊影響。

  ①單位的占地面積、周邊縱向、橫向距離;

  ②距生產經營單位圍墻外500m、1000m范圍內的居民(包括工礦企事業單位及人數);

  ③氣象狀況;

  ④地震活動。

  (2)單位的規模與現狀

  ①單位主要裝置的生產能力;

  ②危險品的品名及正常儲量;

  ③單位內職工三班的人數分布。

  (3)單位的道路及運輸。

  2.危險源的數量及分布圖

  (1)危險源的確定。根據危險物質的品種、數量、危險特性及可能引起事故的后果,確定應急救援的危險源,可按危險陡的大小依次排為1號危險源、2號危險源、3號危險源等。

  (2)畫出分布圖并標出數量。

  (3)潛在危險性的評估。對每個已確定的危險源要做出潛在危險性的評估,即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危害及影響范圍。預測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途徑,如井噴、井涌、機械傷害、重物打擊、高處墜落、觸電傷害、腐蝕傷害、火災爆炸、中毒危害、粉塵危害、噪聲危害、振動危害、放射性危害等。

  3.指揮機構的設置和職責

  (1)指揮機構。單位成立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由隊長、有關副隊長及生產、安全、設備、保衛、衛生、環保等部門領導組成,下設應急救援辦公室,日常工作由安全部門兼管。發生重大事故時,指揮領導小組立即到位,隊長任總指揮,有關副隊長任副總指揮,負責本單位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和指揮,指揮部可設在生產調度室。在編制“預案”時應明確,若隊長和副隊長不在本單位時,由安全部門或其他部門負責人為臨時總指揮,全權負責應急救援工作。

  (2)指揮機構職責。

  指揮領導小組:負責單位“預案”的制定、修訂;組建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組織實施和演練;檢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

  指揮部:發生重大事故時,由指揮部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命令、信號;組織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向上級匯報和向友鄰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一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

  (3)指揮人員分工。

  ①總指揮:組織指揮本單位的應急救援;

  ②副總指揮:協助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

  ③指揮部成員:在統一指揮下進行工作;

  ④安全負責人:協助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置工作;

  ⑤保衛負責人:負責滅火、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⑥生產負責人(或調度長):負責事故處置時生產系統、開停車調度工作;事故現場通訊聯絡和對外聯系;

  ⑦設備(機動)負責人:協助總指揮負責工程搶險搶修工作的現場指揮;

  ⑧衛生負責人:負責現場醫療救護指揮及中毒、受傷人員分類搶救和護送轉院工作;

  ⑨總務負責人:負責搶救受傷、中毒人員的生活必需品供應;

  ⑩供銷負責人:負責搶險救援物資的供應和運輸工作;

  ⑩環保負責人:負責事故現場及有害物質擴散區域內的無害化處理及監測工作,必要時代表總指揮部對外發布有關信息。若無相應的負責人時,其分工內容由職責相近的人員承擔,且在預案中予以明確。

  (4)處理緊急事故的組織結構

  4.裝備及通訊網絡和聯絡方式

  為保證應急救援工作及時有效,事先必須配備裝備器材,并對信號做出規定。必須針對危險源并根據需要,將搶險搶修、個體防護、醫療救援、通訊聯絡等裝備器材配備齊全。平時要專人維護、保管、檢驗,確保器材始終處于完好狀態,保證能有效使用。

  信號規定:對各種通訊工具/警報及事故信號,平時必須做出明確規定,報警方法、聯絡號碼和信號使用規定要置于明顯位置,使每一位值班人員熟練掌握。

  5.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的任務和訓練

  (1)救援隊伍。生產經營單位根據實際需要,應建立各種不脫產的專業救援隊伍,包括:搶險搶修隊、醫療救護隊、義務消防隊、通訊保障隊、治安隊等,救援隊伍是應急救援的骨干力量,擔負單位各類重大事故的處置任務。單位的職工醫院應承擔中毒傷員的現場和院內搶救治療任務。

  (2)訓練和演習。加強對各救援隊伍的培訓。指揮領導小組要從實際出發,針對危險源可能發生的事故,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模擬演習,把指揮機構和各救援隊伍訓練成一支思想好、技術精、作風硬的指揮班子和搶救隊伍。一旦發生事故,指揮機構能正確指揮,各救援隊伍能根據各自任務及時有效地排除險情、控制并消滅事故、搶救傷員,做好應急救援工作。

  6.預防事故的措施

  對已確定的危險源,根據其可能導致事故的途徑,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避免事故發生。各種預防措施必須建立責任制,落實到部門(單位)和個人。針對發生大量有毒有害物料泄漏、著火等情況,還應制定降低危害程度的措施。

  7.事故的處置

  制定重大事故的應急處置方案和救援程序。

  (1)處置方案。根據危險源模擬事故狀態,制定出各種事故狀態下的應急處置方案,如井噴、井涌、大量毒氣泄漏、多人中毒、火災、爆炸、停水、停電等,包括通訊聯絡、搶險搶救、醫療救護、傷員轉送、人員疏散、生產系統指揮、上報聯系、求援行動方案等。

  (2)處理程序。指揮部應制定事故處理程序圖,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時,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應做什么,第三步再做什么,都有明確規定。做到臨危不亂,正確指揮。

  重大事故發生時,各有關部門應立即處于緊急狀態,在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根據對危險源潛在危險的評估,按處置方案有條不紊地處理和控制事故,既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要麻痹大意,盡量把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8.工程搶險搶修

  有效的工程搶險搶修是控制事故、消滅事故的關鍵。搶險人員應根據事先擬定的方案在做好個體防護的基礎上,以最快的速度及時堵漏排險、消滅事故。

  目前,國內有些外資企業在安全管理上狠抓“事故預防”和“疏散撤離”。發生事故立即“報警”,但一般不主張“搶險”,因為公司財產已作保險,事故損失可由保險公司負責。

  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時,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當立即組織搶救,并不得在事故調查處理期間擅離職守。”因此,事故發生后,生產經營單位應立即組織搶險救災,防止事故擴大。

  9.現場醫療救護

  及時有效的現場醫療救護是減少傷亡的重要一環。

  (1)施工隊應建立搶救小組,每個職工都應學會心肺復蘇術。一旦發生事故出現傷員,首先要做好自救互救。

  (2)對發生中毒的病人,應在注射特效解毒劑或進行必要的醫學處理后才能根據中毒和受傷程度轉送各類醫院。

  (3)在醫院和單位衛生所搶救室應有搶救程序圖,每一位醫務人員都應熟練掌握每一步搶救措施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發生重大事故,可能對本單位內、外人群安全構成威脅時,必須在指揮部統一指揮下,緊急疏散與事故應急救援無關的人員。井架上應設立“風向標”。疏散的方向、距離和集中地點,必須根據不同事故,做出具體規定。總的原則是疏散安全點處于當時的上風向。

  對可能威脅到單位外居民(包括相鄰單位人員)安全時,指揮部應立即和當地有關部門聯系,引導居民迅速撤離到安全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生產、經營場所和員工宿舍應當設有符合緊急疏散要求、標志明顯、保持暢通的出口。禁止封閉、堵塞生產、營場所或者員工宿舍的出口。”

  11.社會支援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七十二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支持、配合事故搶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條件。”

  單位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本單位搶險搶救力量不足或有可能危及社會安全時,指揮部必須立即向上級和相鄰單位通報,必要時請求社會力量援助。社會救援隊伍進入本單位時,指揮部應責成專人聯絡,引導并告之安全注意事項。

  1.5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檢查

  對于“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檢查”一般可以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檢查預案程序,第二層次是檢查預案內容,第三層次是檢查預案配套的制度和方法。

  1檢查預案程序

  1)危險源確定程序

  (1)找出可能引發事故的材料、物品、系統、施工過程、設施或能量(電、磁、射線等)。

  (2)對危險辨識找出的因素進行分析:

  ①分析可能發生事故的后果(人的傷害、物的損失、環境的破壞);

  ②分析可能引發事故的原因。

  (3)將危險分出層次,找出最危險的關鍵單元(少數)。

  (4)確定是否屬于“重大危險源”。

  (5)對屬于“重大危險源”以及危險度高的單元,進行“事故嚴重度評價”。

  (6)確定危險源(按危險性的大小依次排為1號危險源、2號危險源、3號危險源等)。

  2)事故預防程序

  遵循事故預防PDCA循環的基本過程,即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置(Action)。

  (1)通過安全檢查掌握“危險源”的現狀。

  (2)分析產生危險原因。

  (3)擬訂控制危險的對策。

  (4)對策的實施。

  (5)實施效果的確認。

  (6)保持效果并將其標準化,防止反復。

  (7)持續改進,提高安全水平。

  3)應急救援程序

  要求根據危險源模擬事故狀態,制定出每種事故狀態下的應急救援方案,不能遺漏。

  當發生事故時,每個職工都應知道各種緊急狀態下,每一步“做什么”和”怎么做”。這就需要通過演習來打通救援程序。

  大型企業的“應急救援程序”應該將“單元應急救援程序”匯編在內,不能出現盲點。

  (1)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啟動程序。

  (2)指揮部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命令和信號的程序及通訊網絡。

  (3)搶險救災程序(救援行動方案)。

  (4)工程搶險搶修程序。

  (5)現場醫療救護及傷員轉送程序。

  (6)人員緊急疏散程序。

  (7)事故處理程序圖。

  (8)事故上報程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稻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中江县| 上犹县| 静宁县| 定襄县| 河池市| 徐闻县| 谢通门县| 明水县| 梁河县| 玉田县| 柳州市| 孙吴县| 舞钢市| 五华县| 合川市| 东辽县| 瓮安县| 神池县| 元江| 齐齐哈尔市| 洛隆县| 姜堰市| 兴业县| 巴林右旗| 凤台县| 伊春市| 巴彦淖尔市| 镇坪县| 砚山县| 巫山县| 奎屯市| 乡城县| 乌海市| 洛川县| 饶平县| 东阳市| 西乌| 威远县|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