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文化的一種心理體驗狀態,也是文化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一種外在形態。文化自信彰顯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深信不疑和高度認可,是對自身文化創造力及文化發展前景始終堅信并執著追求所呈現的文化樣態。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新起點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以文化自覺為基本前提,以文化反思為關鍵環節,以文化創新為實踐路徑,以文化自強為終極目標。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堅定文化自信須以文化自覺為基本前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它們相承相續、互為補充、不可分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是我國文化自信最鮮亮的底色;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了當前我國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文化自信的時代內涵和最活躍的動力。堅定文化自覺,就要使人們形成對三種文化的深刻認知與認同,既要對其歷史淵源和價值內涵進行準確把握,又要將這些寶貴文化資源中所蘊含的價值準則和道德觀念內化為自身的理想信念,外化為道德實踐。與此同時,高度的文化自覺還體現在對“兩個結合”的深刻把握上,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只有堅持“兩個結合”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才能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煥發勃勃生機。
文化反思是以辯證批判的態度和理性自覺的精神對自身歷史文化的自覺追問和對外來文化的審慎借鑒,文化反思是文化自信的關鍵環節。只有建立在扎實的理性反思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價值前景的文化自信。面對傳統文化,其中具有實踐意義的精華部分是可以跨越時代繼承發展的,但對于消極內容和保守因素,必須堅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堅持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通過批判、改造與革新的方式煥活中華文化內在魅力和時代價值,使之與當今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發展要求保持一致。面對外來文化,應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依據,在客觀理性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中借鑒吸收有利于我國社會發展的有益經驗。
文化創新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根本力量,文化創新是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在歷史長河中積淀形成的中華文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通過吸收外來文化得以豐富發展,通過文化交流互鑒得以創新發展,其內涵總量會隨著世界的變化和時代的發展得以擴充,始終葆有文化感召力和文明影響力。堅持文化創新,就要堅持“守正之道”,要守好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要守牢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要守住意識形態工作主戰場,以鞏固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穩定文化發展生態。堅持文化創新,就要探索“創新之路”,堅持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海納百川、兼容并包,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發揮革命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增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造性。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相適應、同當代社會相協調、同世界文明相融通,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自強是文化自信中最為核心最為深沉的構成要素,在文化精神上自強,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是文化自信的終極目標。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文化自信,明確提出了實現文化自強的宏偉愿景。從黨的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強國建設”,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再到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中國共產黨勾勒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愈發清晰明朗,要求愈加具體全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和民族不斷凝練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自身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推動實現中華文化繁榮昌盛。同時,推進文化自強還要依賴于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文化自強是中華民族血脈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在中華民族謀求復興的奮斗歷程中展現出獨特的、堅韌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心態。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主體,既是文化的繼承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和發展者,對既有文化資源的繼承與發展,對新的文化形態的塑造與創新,都要仰賴人民群眾的力量。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和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砥礪奮進。(張春龍 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