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之后,家鄉蒙城縣城的大街小巷便四處飄散著胡麻油濃郁的香味,大大小小的月餅加工作坊,一夜之間不約而同全部開工。這種景象就是皖北莊子家鄉中秋時節的象征。
走在街上,滿街飄香的烤月餅味兒再次點燃了腦海深處的記憶。記得小時候,月餅不是想吃就能吃到,一塊月餅常是一家人分著吃。中秋夜拜月結束,剩下的幾塊月餅鎖在一個木頭匣子里,然后告訴我們:“誰聽話就給誰吃一塊。”不過這月餅多是被我吃了,我是家里的長輩又聽話,寵愛我自然多些。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子里的人家大多擺脫了缺吃少穿的日子。日子好了,老百姓便思謀著把過去因貧窮而丟掉的傳統習俗撿回來。開始依照節令和風俗,點燈盞、攤折餅、捏面人、打月餅。
打月餅是八月十五這天村子里最隆重的事。家家戶戶都是全家老小快樂地忙活。大人們早早把白面混上胡麻油和糖水和起來,用濕布蓋上餳著,用來做月餅的外皮。我們小孩用搟面杖用力搟炒熟的花生仁、芝麻,有條件的人家從城里副食門市買回點青紅絲、玫瑰醬。待這些準備好后,將燙熟的白面餅揉碎,然后將紅糖、白糖、花生仁、芝麻、青紅絲、玫瑰醬等混合胡麻油拌和在一起用來做月餅餡。脫月餅的木制模子,早托村中的木匠雕刻好了。月餅模大多刻著一朵牡丹花,周邊是花好月圓或富貴吉祥的字樣。烤月餅的爐鏊蓋上早已燃起炭火,大人們將包好餡的月餅坯團得圓溜溜的放入模具里,用手按平,然后反過來在案板上輕輕敲擊,一個俏生生的月餅便成了。將月餅坯依次放入盤里,用刷子蘸油糖水把月餅挨個刷一遍,再用錐子在月餅上扎兩個小孔,以免月餅在烤制時開裂。我們小孩接著把月餅坯端到院子里,整齊擺放在爐鏊上。用木桿把燃著炭火的鐵蓋兒蓋在爐鏊上,鏊子底下也用秸稈燒一把小火,雙面加溫烤出來的月餅外焦里酥、好看又好吃。
一會兒工夫,月餅的香氣便從爐鏊和鐵蓋的邊緣冒出來。焦香甜蜜的味道飄浮在村莊上空,引得村里的小孩子聞香尋到烤月餅的人家,圍成一圈,眼巴巴地看著爐鏊和烤月餅的大人。等到看管爐鏊的喊一聲“出爐了”,用木桿小心翼翼地把爐蓋上的炭火移開,一鏊烤得油亮焦黃的月餅便活潑潑地展現在眼前。拿著鏟子將冒著熱氣的月餅一個個鏟到笸籮里,稍微涼一會兒,便分給眼跟前的孩子們。我們這兒有個習俗,村子里不管誰家烤月餅,第一爐月餅都會分給來看熱鬧的孩子。如果那天村子里做月餅的人家多,村里的孩子們挨家挨戶吃一圈,個個撐得肚子溜圓。待到晚上拜月時,供桌旁便看不到孩子們的身影了,這一天之中村子里不同口味的月餅早吃膩了。
現在走在街上,聞到月餅的香味似乎再也勾不起肚里的饞蟲了。吃慣了漢堡蛋糕的孩子對月餅興趣不大。城里大街小巷忙乎著打月餅的,大都是村子里的人,但也并不把月餅當成一種稀罕的吃食來對待。只是,過罷中秋馬上就要收秋,為了搶時間,下地勞動的人一般不回家吃午飯,而美味又耐饑的月餅正好派上了用場。
又是一年中秋至,如今的月餅早已不是什么稀罕東西,而成為不同地域的文化傳承。我是一個從鄉下走出來的人,依然眷戀著月餅帶給我的特殊情感。每年中秋節,我還是會買來家鄉作坊里制作的精美月餅,饋贈給遠方的親人,讓他們品嘗來自家鄉的味道,從記憶中舀起滿滿的鄉愁。(王帥)
上一篇:2025廣州國際應急安全博覽會
下一篇:月餅五仁香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