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 記者今天(5月8日)從四川省衛生廳獲悉:時值初夏,野生蕈生長旺季,為預防毒蕈中毒的發生,群眾最好不要采食和購買野生蕈。
在我國目前已鑒定的野生蕈類中,有毒類約80多種,其中含劇毒能對人致死的有10多種,蕈類品種繁多,形態特征復雜,以致毒蕈與可食用蕈不易區別,常因誤食而中毒。
近年來,我國毒蕈引起的中毒事故明顯上升,2003年毒蕈引起的中毒已升至中毒致死原因第二位。2003年我省毒蕈引起的中毒也為中毒致死原因第二位,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的6~10月份,其中6月份發生的中毒最多。
蕈類通常稱蘑菇,屬于真菌植物。中毒后臨床表現有四種類型:
(一)胃腸型:劇烈惡心、嘔吐、陣發性腹痛,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體溫不高,經適當處理可迅速恢復,很少死亡;
(二)神經精神型:輕度的胃腸反應,明顯的副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流涎、流淚、大量出汗、瞳孔縮小、脈緩等,主要為精神神經癥狀,如精神興奮或抑制、精神錯亂,部分患者尚有迫害妄想,類似精神分裂癥,死亡率低;
。ㄈ┤苎停合瘸霈F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后出現溶血性黃疸、肝脾腫大,少數病人出現血紅蛋白尿,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可很快控制病情,死亡率不高;
(四)肝腎損害型:惡心、嘔吐、臍周圍腹痛、水樣便腹瀉和肝、腎、腦、心等內臟損害的癥狀,有的有精神癥狀等,此型中毒最嚴重,死亡率高,一旦發生中毒,應及時搶救。
省衛生廳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加強預防毒蕈中毒知識的宣傳,加強轄區內蘑菇經營單位的監督檢查,各級醫療機構要做好毒蕈中毒的應急救治準備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最大程度地降低毒蕈中毒造成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