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那一天,陳女士走出5號線的地鐵車門,看了一眼時間:8點26分。她象往常一樣,走上樓,跨上通往1號線的水平電動扶梯。
電動扶梯上站滿了上班的人,連步行道也擠得水泄不通,“少說也有三四百人”,人們后來回憶說。突然,電梯南端傳出了一陣異響,乘客開始騷動。
手指輕傷的陳女士接受采訪時褲腿上還留著踩踏者的鞋印。據她回憶,當時她踏上電梯,上行到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地方,突然前方有人大喊:“出事了,快往回跑!”只見前面陷入恐慌的人們好像集體被人施了魔法一樣,被動地相互推搡踩踏著向后跑,而后面的人流則在繼續向前。她轉眼就被擠倒,壓在其他乘客身上。
老太太韓秀亭倒地后,被壓在最下面,1000度的眼鏡擠得不知所蹤,還被繼續運行的傳送帶剮傷了額頭。“這次肯定要被踩死了”,瞬間她感到了絕望。這時,扶梯外面的乘客伸手將倒下的人一一拽起,韓老太太倒在內側,扶梯外夠不著,是最后一個被拉起來的。
張先生倚仗著自己個頭較高,和許多男青年一樣躍過扶手跳了出來。回頭一看,電梯中部倒下的乘客已經疊了三層,一些好心人正從外側拉出被困者。此時,該電梯仍在繼續運行。而站在1號線站內和電梯北端的地鐵工作人員還是一臉茫然,不知為何乘客們會紛紛跑出通道。
事發后,地鐵站立刻啟動應急預案,迅速疏導乘客,并將傷者先安置到辦公室,地鐵運營未受影響。隨后,多輛120急救車趕到現場,將11名受傷乘客送到附近醫院,其他輕微碰傷的乘客則自行離開。地鐵工作人員臨時封閉故障電梯的入口,倡導乘客步行換乘。
稍后到達的搶修人員將電梯出口處的地下動力裝置打開,一名搶修人員進入地下進行檢修,多名民警則對現場進行勘察。經過3個多小時的搶修后,當天中午,發生故障的電梯已重新投入使用。但之后不久,直到記者發稿日,東單地鐵站內電梯全部停止運行。
地鐵公司的領導到醫院看望了傷者,并答應賠償每人1500元,另加4天誤工費,對衣物損壞按價賠償,對于其他傷情較嚴重的乘客賠償另行展開。
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高級工程師高蹤陽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水平自動電梯發生故障的主要原因是超載,而發出異響后乘客跨越扶梯、相互推擠等混亂情形更加劇了這種情況,進而轉變為嚴重超載,引發了騷亂中的踩踏事件。
作為城市中越來越重要的交通工具,地鐵給太多的人帶來了方便,可地鐵的安全是每一位乘客最關心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本刊記者特別采訪了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副所長鐘茂華博士。
5號線技術沒問題 缺陷在管理
1863年,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建成,發達國家的城市居民開始過上了無障礙的通行生活。一百多年后,1969年,中國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條地鐵。落后的不單單是時間,還有隨之累積的技術和經驗。雖說二十多年來中國地鐵的建設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可由于城鎮居民人口多,密集程度高,地鐵運營還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有點難以想象,”鐘博士告訴我們:“5號線現在高峰時刻的運力大概達到設計時最大容量的2倍,已經超負荷百分之百。”
地鐵運行的快慢,觀察重點在于運行間距。目前,世界上運行間距最短的是2到3分鐘,運行間距3分鐘的5號線已經算得上是世界前列。作為乘客,大家都希望地鐵可以再快一點,再多拉一些人,于是有人想到了通過加長列車長度的方式來實現愿望。鐘博士笑著表示,列車的長度是根據站臺長度決定的,長短都是通過前期周密的設計的,地鐵運行同樣希望能夠滿足老百姓的期望,可是現行的地鐵已經超負荷運行,要從技術上再做改進不太可能,所以要緩解地鐵的運輸壓力,實現安全運營,關鍵在管理。
淡紫色貫穿的5號線,給人的感覺是親切的,年輕的工作人員來回穿行,大家感受到這條線路的年輕與活力。可惜,事物總是有著相對的兩面。正是因為年輕,使得這些工作人員缺乏經驗、沒有能力來處理遭遇的突發事件,工作人員如果不能很好地“穩住”乘客,就可能引發更大的事故。
鐘博士認為地鐵車站內的引導標識、標牌有待統一化、明顯化。相信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剛坐地鐵到某個地方的時候,由于每個出口給出的信息都不夠具體和詳細,不知道哪個出口更方便,鐘博士說,其實我國在這一點上已經做得很好了,站口多是為了方便乘客的同時對乘客進行分流,可是如果標識不夠清晰,就會造成乘客的停滯而產生擁堵,只有標識再多一些、地圖之類的指導信息再全面一些、更新得快一些,才可以更大程度地加快部分乘客出站的速度。
說到管理,很少會有人說到對乘客的管理。鐘博士舉了個例子:很多人看見車來了,都會往電梯上沖,東京也是這樣,可是實際上電梯滿員的時候,大家就應該等下一班,因為有很多設備的感應系統是非常好的,你一抬腳它可能就不動了;再比如說乘客要靠右側站立,留出左側做急行通道,可以讓大家出行的速度更快,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就需要有人提醒。是的,包括我們坐地鐵時常常看見吃東西、亂扔垃圾等等行為,這些行為的轉變,不是單單幾個工作人員提醒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社會很多方面來協同操作。
地鐵安全運營 需要科技做保障
現在很多國家都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地鐵的安全建設、運營,這對地鐵建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國也在積極的探索中。可僅靠幾頁法規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鐘博士坦然的說:“科技才是安全的前提和保障。”
一條地鐵的修建,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哪怕就是一個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鐘博士舉了一個例子:修建地鐵與否,在之前要做詳細的客流預測,人流量多的地方大多都是經濟發達、比較繁華的地段,可是這些地段的地質條件有很大的差異,要通過切實具體的考察才可以做出修建方案,比如說西單、王府井的地下結構和西安的鐘鼓樓大街就肯定不一樣。包括接下來的科研、初步設計、施工、運營等各個階段都需要找專家來做研究、試驗,一步一步都做好才能保證安全運營。
很多乘客在地鐵遇到問題之后,就覺得是地鐵運營不善。鐘博士對此有不同意見:“很多運營階段出現的問題,不一定都是運營階段本身的問題,甚至有可能就是前期建設的時候遺留下來的問題”。在國外修一條地鐵需要10年的建設時間,在國內,三、四年就修好了,這又是鐘博士另外有不同意見的地方——縮短了建設時間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按照正常的建設進度,修建成功后單單調試,就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但很多城市的地鐵裝置到位后一個月就開始運行,故障率就非常高。國內某城市的地鐵,運營的間隔時間是三分鐘、三分半鐘,但它到今天都沒有調試成功,可是它依然在運營,已經好多年了。對于大家非常關注的5號線,鐘博士笑著說:“5好線的行車間隔就是原本設定的3到4分鐘,都是調試好了的,大家可以放心乘坐。”
科技是安全的保障,在這里,鐘博士特別強調:我們需要自主創新來找出路。眾所周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在修地鐵或者打算修地鐵,可真正了解地鐵修建設的人知道,我們的地鐵有很多關鍵設備都是進口的,也就是部分核心技術還掌握在外國人手里,這些瓶頸一旦出了故障,維護起來就會成本變大、難度增高,有些為了防止故障導致斷停的現象,就不得不準備好幾套設備,從而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鐘博士又舉例說:某城市地鐵的計算機軟件癱瘓了,大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來一查,就是外國人計算機軟件設計本身就有問題。難道就沒有一條真正我們自己的地鐵?鐘博士說:“中國真正的自主造出來的就是2號線,所以大家不要進到2號線覺得它很吵,那里面有著值得我們驕傲的成績。”
不光要在技術手段上創新,地鐵的設計上也需要創新。英國500多公里,高峰客流量達到400萬人次,而北京100公里,高峰客流量就有350萬人次,如何能夠讓大家更快更安全地享受到地鐵的服務?鐘博士介紹了倫敦地鐵站的情況,7條線轉乘站總體設計為兩層,乘客換車只需要站在原地等待,不需要走換乘通道,看見自己的那趟車來了就上去,不是的話就等一下,好像鐵路轉車一樣,單線上它還是3分鐘一趟,在站臺上就可以實現1分鐘一趟。但這樣對信號系統、控制系統等等技術要求非常高,這就又回到了自主研發的話題上,相信有一天,我們能夠真正擁有優質的國產地鐵,一向有志氣的中國人都會相信有這么一天。
奧運期間 耐心加平常心
2008年,對北京地鐵來說,還有一場名叫奧運的硬仗要打。如果沒有控制好,管理好,高峰時刻發生踩踏事件會給社會造成很大危害。
鐘博士也提出了自己的兩條建議:北京地鐵可以借鑒倫敦地鐵在高峰時期的經驗,人為干預,當車廂滿員的時候,在某些大站,關一段時間,只下不上,然后再開一段時間,這樣可以有效防止踩踏事件的發生,有一點要注意:要做好對乘客的解釋工作,以免造成乘客的不滿。
還有一種方法,在我們的乘客或者地鐵內硬件設施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不一定都要裝水平的電動扶梯,換成步行通道的話可能就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因為這個時候增加了設備,反而是不安全的,設備總是會出現故障的,而且配備整套設備費用也很高。復興門、建國門客流量也很大,步行換乘就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東直門、西直門是路上換乘,到了開闊的地面上,一般也不會出現踩踏事件。
奧運期間的地鐵運行,安全更加重要,因為安全事關奧運的成敗和首都的形象。就目前的技術來看,地鐵最大的運營量就是1小時3萬人,現在已經飽和,可奧運會的時候的客流量肯定比現在還要大。目前,政府各個部門和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已經在做很充分的準備,包括對奧運之線、地鐵10號線、機場快速軌道交通的調試,都是希望能夠做到最安全最可靠。
對廣大喜歡看比賽的市民朋友而言,鳥巢是今年一定要去的地方。其實人口的分流在鳥巢那一站就有很好的體現,一般情況地鐵站都是直接修在場所下,但是鳥巢的地鐵站就修在有一段距離的地方,閉幕式結束之后,大家會用步行的方式走一段,沿途的公交車站也可以幫助分流。說到這里,鐘博士也笑著提醒大家:人多加上天氣熱,很容易引起煩躁,只要大家用一顆平常心,多加一點耐心,乘坐公交或者直接走路回家,都可以大大降低地鐵擁堵情況的發生,人人都貢獻一份力,我們就能更好地實現安全奧運。
上一篇:“膠濟鐵路事故”與“海恩法則”
下一篇:一起丙烯罐車泄漏事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