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人聽聞——生命毀于一夜間
死亡之夜
1984年12月3日凌晨,坐落在印度中部博帕爾市北郊的一家農藥廠,突然傳出尖利刺耳的汽笛聲,緊接著一聲巨響,一股巨大的氣柱沖向天空,形成一個蘑菇狀氣團,并很快擴散。這不是一般的爆炸,而是農藥廠嚴重泄毒。
博帕爾農藥廠是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于1969年在印度博帕爾市建立的,用于生產西維因、滴滅威等農藥。制造這些農藥的原料是一種叫做異氰酸甲酯的劇毒氣體。這種氣體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就會使人感覺眼睛疼痛;若濃度稍大,就會使人窒息。在博帕爾農藥廠,這種令人毛骨驚然的劇毒化合物被冷卻成液態后,貯存在一個地下不銹鋼儲藏罐里,達45噸之多。
12月2日晚,該廠工人發現異氰酸甲酯的儲槽壓力上升,午夜零時56分,液態異氰酸甲酯以氣態從出現漏縫的安全閥中溢出,迅速向四周擴散。毒氣的泄漏猶如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雖然農藥廠在毒氣泄漏后幾分鐘就關閉了設備,但已有30噸毒氣化作濃重的煙霧以5千米/小時的速度四處彌漫,很快就籠罩了25平方英里的地區,數百人在睡夢中被悄然奪走了生命。火車站附近有不少乞丐怕冷擁擠在一起,毒氣彌漫到那里,幾分鐘之內,便有10多人喪生,200多人出現嚴重中毒癥狀。毒氣穿過廟宇、商店、街道和湖泊,飄過25平方英里的市區。那天晚上沒有風,空中彌漫著大霧,使得毒氣以較大的濃度繼續緩緩擴散,傳播著死亡。
過了短短的幾個夜晚,2500人喪失了生命,還有3000人瀕臨死亡的邊緣,12.5萬人不同程度地遭到毒害,約有10萬人終身致殘。
恐怖之城
發生事故的第二天早晨,博帕爾市好像遭到了子彈襲擊一樣。盡管一座座房屋完好無損,但到處是人和牲口的尸體,好端端的城市忽然間變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人們發現,市內的一條街道上,至少有200人死亡,半數以上是兒童,其中身體瘦小、發育不良的,成了最易受毒氣殘害的受難者。很多死者是在當局下令砸開居民的屋門后才發現。毒氣侵入時人們正在酣睡,他們在夢中離開了人世。有些人,發覺有古怪的氣體侵入,便把門窗關得緊緊的,以為這樣可以抵御那種讓人難受的氣體,結果住房卻成了毒氣室,數以百計的人就這樣離開人世。
腐爛的尸體氣味懸浮在空中,與火葬場上飄來的煙霧混在一起,氣味難以忍受。
掘墓人挖著長長的墓坑;裁縫們在縫制尸衣;醫護人員在盡力防止瘟疫發生。
整個城市都為那些毒氣受害者悲慟。受害者大多生活貧困,缺少文化。他們一直弄不清在自己低矮的泥屋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不少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毒氣。災難降臨以前,他們只聽說那是一家生產藥品的工廠,根本想象不出藥品與毒氣之間有什么聯系。
與死神搏斗
哈米迪醫院是博帕爾市最大的醫院。毒氣泄漏事故剛發生幾小時,數以百計的中毒者就在醫院里排起了長隊。同時,大大小小的汽車還不斷往這里開來,拉著多是兒童和老人。醫院里的350名醫生和1000名護士早就全部動員起來,還是照顧不了一批批涌來的患者。最后只好把500名醫學院學生編排進醫療隊伍。醫院的750張病床全住上了中毒的病人。醫院周圍的空地上到處都是病人,他們的呻吟聲、咳嗽聲和悲泣聲響成了一片。
博帕爾的大學醫院也進行緊張地搶救。事故剛剛發生,就有1至7歲的7個兒童被送進急診室。在病床上,孩子們都很煩躁,不住地咳嗽、嘔吐,張大嘴巴,大聲喘氣。父母和親屬盯著醫生給孩子們治療,醫生輕聲地對他們說:“孩子們活下來的希望只有一半。”大學醫院里450名醫生,在12月3日和4日兩天中,就搶救了幾千人的生命。市里共有5家醫院,各醫院都擁擠不堪。醫生們相信,這次事故的幸存者都會染上肺氣腫、哮喘和支氣管炎。一些專家指出,毒氣對肝、腎的損害可能更為嚴重。哈米迪醫院的一位醫生說:“毒氣作用于中樞神經,這會給不少病人造成終生遲鈍。”事故發生的第二天,已發生好幾起孕婦肚子疼痛的病例,經醫生檢查,胎兒已死在腹中。
一時為害的毒氣消散了,燒化受難者的最后一堆火也熄滅了。另一個儲氣罐里的劇毒氣體也已經采取措施加以中和,成為無毒的氣體。外逃的博帕爾居民陸續回家,但博帕爾災難留下的傷口在人們心中無法抹平。
凄風苦雨——創傷誰來平
慘案20周年祭
20年過去了,隨著夜幕逐漸降臨,博帕爾市在2004年12月2日的守夜紀念活動拉開了帷幕。在公園內,約300名罹難者家屬圍在熊熊燃燒的火堆旁,靜靜緬懷逝去的親人。
人們在發生事故的農藥廠廠址附近舉行了一場持續2個小時的燭光緬懷儀式。環境保護主義者以在廢棄工廠的圍墻上作畫的方式,紀念這一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工業污染事故。骷髏圖像是讓民眾與廠區保持距離,一幅畫顯示一群母親用掃帚柄擊打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前負責人安德森的肖像,另一幅畫描繪的是父親抱著孩子跑向醫院。
2日和3日,當地受害者已經自發舉行了多次火炬游行等抗議活動,要求政府為死難者家屬提供終身保障,嚴懲瀆職的前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總裁安德森,并把12月3日定為公共節假日,以紀念這一慘案。
博帕爾市在2日上午還舉辦一系列研討會,與會者要求收購聯合碳化物公司的美國道化學公司,支付泄漏事件受害者的醫療費用,并研究如何清除有毒遺留物質。3日上午,包括首席部長在內的地方政府代表將赴化學泄漏事件紀念碑,向事件死難者致哀。
記者在工廠遺址看到,到處是枯草荊棘,廠房靜靜地立在那里,金屬反應塔早已是銹跡斑斑。然而,在這片荒野下面,仍然有大量廢料遺棄在那里,向周圍的地下滲透著毒液。周圍10個村莊的2萬居民已經不能飲用地下水,僅靠政府用灌裝車或高架水槽供應飲水。
創傷至今難平
泄漏事故中當場致死的人數并不龐大,可余孽卻令人震驚。據印度政府統計,1.5萬余人因為后遺癥在事后死去,而受害者的維權者說,真正死亡人數比這一數字高出幾倍。
目前仍有數萬人在化學泄漏導致的病痛折磨中茍延殘喘。幸免于難者幾乎都有呼吸問題,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12萬到15萬人患上了肺結核和癌癥等慢性病,更多人親眼看著心愛的人在災難中痛苦死去而出現心理方面問題。同時,博帕爾大量居民仍依靠受污染的地下水生存。
而已廢棄的農藥廠仍然是危害環境的“毒瘤”。環保主義者說,工廠內仍遺留有高達8000噸的有毒物質,綠色和平組織依據事故發生前工廠儲存原料的相關資料判斷,有毒物質數量接近2.5萬噸。
步履維艱——漫漫賠償路
雙重標準,艱難訴訟
事后,美國《紐約時報》披露說,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設在印度的工廠與設在美國本土西弗吉尼亞的工廠在環境安全維護措施方面,采取了“雙重標準”:博帕爾農藥廠只有一般的安全裝置;而設在美國本土的工廠除此之外還裝有電腦報警系統。
此外,該公司在印度這家工廠的廠址選在人口稠密地區,而美國的廠址卻遠離人口聚集區。一位第三世界國家的環境保護官員說:“跨國公司往往把更富危險性的工廠開辦在發展中國家,以逃避其在國內必須遵守的嚴厲限制。”災難發生后,當時的印度總理拉·甘地代表印度政府要求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賠償損失。美國梅爾文·貝利律師事務所和另外兩家律師事務所共同代表印度受害人提起訴訟,要求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賠償150億美元,指控這家跨國公司在設計與經營方面失誤,因而造成這起毒氣外泄、導致大批人員死亡的工業事故。
然而,訴訟的過程卻極其艱難。聯合碳化物公司在1985年3月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竟將事故責任推卸到印度工人身上。報告稱,這次毒氣泄漏起因是有240加侖的水被注入氣罐中,因而引起化學反應。所以進行錯誤操作的工人才應該對事故負責,而公司本身只愿意提供2.3億美元的賠償,并且要在20年內分期付清。美國公司的無理要求遭到印度方面的斷然拒絕。
經過長達5年的訴訟,印度最高法院在1989年2月做出最終裁決,要求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為其在印度博帕爾市的子公司一次性賠償4.7億美元的損失。
千多條人命最終換來的只是4.7億美元的賠償,而且除9名低層管理人員外,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博帕爾工廠的高層管理人員無一坐牢。
責任人逍遙法外
1984年12月6日,毒氣泄漏事故發生后第三天,安德森曾率領由6名專家組成的一個調查小組抵達博帕爾進行全面調查。在印度期間,安德森曾被印度當局逮捕,但隨后又被保釋。回到美國后,安德森在聯合碳化物公司總裁位置上又呆了兩年時間,直到1986年退休。安德森至今仍在其鄉村別墅中過著逍遙自在的舒服日子。
印度警方雖曾向國際刑警組織發出了對安德森的國際通緝令,但從來沒有認真要求美國司法當局幫助搜捕安德森,并將他引渡到印度受審。而且,有分析人士還指出,新德里顯然不希望印美關系因博帕爾毒氣案繼續緊張下去,所以在起訴安德森的問題上一直遲疑不決。博帕爾毒氣受害婦女組織成員阿卜杜勒·賈巴爾說:“印度政府不希望搞僵與美國的關系,所以軟化了對安德森起訴案的立場。”
1991年,博帕爾毒氣泄漏案受害者再次向印度法庭提出起訴,要求將這起駭人聽聞的工業事故的主要責任人送進大牢,其中包括聯合碳化物公司前總裁安德森。在審理過程中,印度檢察機關以“應受處罰的謀殺罪”起訴安德森,這一罪名如果成立,最高可處以20年徒刑。
2001年2月,道化學公司兼并了聯合碳化物公司,對聯合碳化物公司的起訴又不可避免地要牽涉到新東家道化學公司,情況變得更加復雜。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檢察機關又向法院提出減輕對安德森起訴的罪名,將原先的“應受處罰的謀殺罪”降為“疏忽傷人罪”,而后者只需要被判處兩年以下的徒刑。
印度檢察機關立場的軟化,引起印度民眾尤其是受害者極大的憤怒。經過3個多月的辯論和調查,印度大法官拉梅什瓦爾·科塔正式拒絕減輕罪名的請求,決定仍然以“應受處罰的謀殺罪”起訴安德森,并要求印度司法機構盡快啟動引渡安德森的程序。
科塔在判決中說:“我們沒有理由減輕對沃倫·安德森的起訴,他是個在案潛逃的人,受到國際刑警的通緝,而且從來沒有在任何法庭上出現。”科塔宣布判決后,一位名叫拉什達的受害者顯得十分激動。他說:“我們贏得了這一回合的戰役,我們將繼續奮戰,直到把安德森送上法庭,使他受到應有的懲罰。使博帕爾事故的悲劇不能再次重演。”
漫漫引渡路
隨著科塔的一聲判決,博帕爾毒氣泄漏案再次勾起印度人痛苦的回憶。印度總統卡拉姆近日專程前往當地醫院,看望那些因為中毒后遺癥至今仍住院接受治療的患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官員在接受美聯社記者采訪時稱,印度當局正在加緊搜集有關證據,確保對安德森的引渡請求得到美國當局的支持和批準。但是這名印度官員并沒有具體說明,印度政府將在何時對安德森提出引渡請求。
多年來,美國司法部門一直聲稱不知道安德森的下落,所以無法幫助印度進行進一步追查和司法訴訟。但是,“綠色和平”組織和英國《鏡報》經過幾天的追蹤調查,在紐約附近的布里奇漢普頓安德森的度假別墅中找到了他。
據美聯社報道,“綠色和平”成員甚至見到了安德森本人,并質問他對當年博帕爾慘案應負的責任,安德森本人當時“一言不發”。“綠色和平”成員凱西·哈勒爾說:“如果一群記者和‘綠色和平’成員在幾天時間里就可以找到印度頭號通緝犯的下落,那么美國當局這些年來尋找安德森的認真程度可想而知。”“美國對于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金融丑聞反應非常迅速,但是對于尋找安德森這樣一個對印度上萬人死亡負有責任的人卻不愿付出任何努力。”哈勒爾激動地對記者說。
“綠色和平”同時呼吁印度在獲悉安德森住址后盡快啟動引渡程序,同時要求美國政府予以配合,而不要設置人為的障礙。
“綠色和平”在印度的負責人加內什說:“現在已經知道了安德森的住址,印度應該立刻采取行動,將他正式拘捕并引渡到印度接受司法審判。此外,‘綠色和平’組織還要求美國尊重印度的請求和兩國簽署的引渡條約。”印度司法界人士指出,印度和美國在1999年簽署的引渡條約為印度的引渡請求清除了法律障礙。但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美國司法部門對安德森進行相關判決前提出審判要求,否則,美國可以以在本土審判安德森為由拒絕引渡。
在博帕爾事故的司法救濟一波三折,陷入僵局長達20年之際。出于對事故受害者的同情和對聯碳、道化學公司不履行自己職責的憤慨,一些國際組織、知名人士和博帕爾受害者組織正在形成一個為受害者討回公道的“還博帕爾以公道”的國際運動,聲援博帕爾災難的受害者。
痛定思痛——預防化學事故:博帕爾災難的教訓
值印度博帕爾災難20周年紀念日之際,拉馬吉尼執行管理委員會的同行們,向在1984年博帕爾毒氣泄漏中遇難者表示了同情和哀悼。許多的社團組織及其成員,通過不斷的工作試圖去減輕這次災難帶來的嚴重后果。同時,我們也應該從博帕爾事故中汲取教訓。
博帕爾災難是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化學事故,但決不是惟一的,其他類似的事故也發生過,如1976年意大利塞韋索發生的二惡英泄漏事故;2001年法國圖盧茲市發生的硝酸銨爆炸事故;2003年中國重慶市發生的硫化氫氣體井噴事故等。這些事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國和國際上相關的科學、技術、政府經營管理水平及政策法規水平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這促使國際勞工組織制定了預防重大化學事故公約(NO.174),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球化的預防重大工業事故的工作系統。
在過去的20年中,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危險化學品的生產、運輸、使用和排放單位都在急劇的增加,在已知的1100萬種化學品中,有10萬種上了工業生產線,并且每年有1000種新的化學品投入市場。在2500種批量生產的化學品中,有近85%的年生產量超過1000噸,而這些化學品對人體和環境究竟會產生什么樣的危害,卻很少有人問津。
隨著全球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在一些新發展起來的工業化國家,經常會發生化學品的失控性反應、爆炸、火災、泄漏和噴出事故。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國家的還是私有的用于監督、控制、規劃危險化學品的基礎設施,是明顯不夠的。一旦發生事故,難免就會有人員的傷亡、緊急疏散、環境污染,也帶來了影響兒童以及成年人身體健康的諸多后遺癥。在早些時候,并不重視從重大事故中汲取教訓,所以,相似的事故陸續發生。這主要是因為對化學品缺乏有效的監督,一旦發生事故,又缺少獨立、有效的調查方案,直接導致事故發生趨勢、發生類型以及產生的原因,要么不明確,要么得到的不恰當。阻礙發展和部署適當的預防方案的原因有:缺乏經濟上的鼓勵措施,國家和個人的法規觀念淡泊,政府開展有效行動的資源不夠充足。
2004年10月28-29日,在意大利加比鎮舉行的國際會議上,拉馬吉尼執行管理委員會對這些問題都進行了總結,醫生、工程師以及公共健康人士分別代表學校、國家政府機關、工業部、無政府組織、歐洲環境保護委員會、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參加了這次討論。根據大會的審議,該委員會提倡:
——在博帕爾地區
l 對該地區受害者提供長期的更加先進的醫療護理;
l 對遺留下來的尚未解決的事故原因、后果及補救措施,提出公正的解決方案;
l 對1984年災難造成的危害以及彌補措施,開展科學的評估研究。
——在全球各個地區(政府、化工企業主、工人、科學工作者、醫學專業人士)
l 充分提高國家和個人的政策法規觀念,協調審核與實施的一致性,充分合理分配資源,防止發生意外的化學品泄漏和由此帶來的危害;
l 開展對有毒物品的檢測工作,檢測商業化學品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的長期影響,從而系統的匯集有毒物體產生影響的資料。檢測的地區也要包括那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及半成品加工地區;
l 開展國家和國際的事故監督工作,增加對事故起因和后果的獨立、綜合調查的力度;
l 對化學品的生產、使用、配送、處理、處置單位,要重點開展預防工作,防止由于管理疏忽和其它原因引發的災害事故,降低危害程度;
l 在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加強管理工作;
l 提高從事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配送、處理、處置單位工作人員及社區居民對行業的了解,讓他們參與討論本崗位存在的風險和危害,更好地開展預防工作,提高他們在事故中的反應及搶救意識;
l 為了減少對職工及社區居民的傷害風險,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配送、處理、處置單位,在選址時必須保證遠離居民區及公共活動區域,保證遠離化學品危險源;
l 建立對危險化學品緊急事故的預防、準備、反應能力,保證危險化學品的生產、使用、配送、處理、處置過程的安全性;
l 對健康護理人員進行教育培訓,保證職工健康和環境安全,并將毒理學加入到醫學教育中,加強基礎和后續教育。
國際勞工組織采取的行動
1984年12月3日這一天,全球從事職業安全衛生工作以及化工行業工作的人們,被印度發生的博帕爾事故震驚了。
博帕爾事故發生后的20年來,國際勞工組織在化工安全領域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1993年制定了《預防重大工業事故公約》(第174號)和《預防重大工業事故建議書》(第181號);1991年制定了《重大工業事故預防實用規程》以及《重大危害控制手冊》;1990年制定了《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公約》(第170號)以及《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建議書》,該建議書主要為各國建立化工安全體系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兩年前,國際勞工組織又開展了“化學品分級和加貼標簽全球統一制度”的協調工作。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國際勞工組織針對預防重大事故制定和發布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ILO-OSH2001),導則為國際勞工組織成員國建立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框架,為企業建立和保持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提供了指導性的意見和具體的標準。在印度博帕爾災難20周年紀念日之際,國際勞工組織要求各國政府組織、雇主組織和工人組織加強化工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工作,并全面實施國際勞工組織制定的有關化工安全的標準,以預防重大工業事故發生。現將國際勞工組織制定的有關化工安全的標準、手冊以及信息等提供如下:
上一篇:租賃質量無人買單,安全何來保證?
下一篇:準確定性方能安全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