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鐵工作業
鐵工范圍廣泛,主要包含了鐵窗、鐵棟、沖床、車床、模具、鋁門窗、五金零件、鉆孔等等相關行業。
二、鐵工的危害包含熱環境作業危害、職業性手臂震動及噪音。
1.熱環境
近年來由于產業的轉型,大多數的產業均朝向技術密集性發展,但不論產業型態如何轉變,熱作業環境依然與產業型態密不可分,因此熱作業所產生的危害已逐漸受到政府、雇主與勞工的重視。
一般來說人類體溫并非恒常不變,常會受到空氣溫度、運動的情況及身穿衣物的多寡而影響。
人體之正常體溫約為攝氏37度,但其正常之變動范圍可達0.5℃至1℃左右。
當體熱無法藉由正常的管道適時排至體外時,便會造成體熱蓄積于體內的現象。
此時若不利用其它的方式排除體熱,或減少熱蓄積,則易引起”熱疾病”。
常見的熱疾病包括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及熱暈厥等,其中尤以熱中暑最危險,若不緊急作適當的處理會有死亡之虞。
除此之外,熱疾病亦可能造成意外事故發生率之增加,由此可見熱危害的嚴重性。
熱環境中,影響人體熱蓄積的主要因子包括空氣溫度、濕度、空氣流動速度及輻射熱等四項。
雖然前述四項因子在不同組合情形下,對人體熱蓄積之影響程度有明顯之不同,但在尋求環境控制時仍應以此四項因素為考慮重點。
空氣溫度之影響 主要來自作業環境四周之鍋爐、熔煉爐或生產制程等放熱效應所造成空氣溫度升高,當它超過皮膚溫度(35℃)時,則會直接影響人體皮膚散熱,造成人體不舒適之感覺。
空氣濕度之影響 所謂空氣濕度為空氣中水蒸氣含量,一般稱為絕對濕度,由于空氣溫度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水蒸氣的含量,因此在考慮濕度對人體熱蓄積之影響時,需同時考慮空氣溫度之高低。
例如:熱作業環境空氣中的絕對濕度高于人體皮膚表面濕度時,則人體熱量不易藉由汗水之蒸發而排至體外;反之空氣中的絕對濕度很低,則人體汗水會不斷的蒸發,而造成內水分及電解質的流失,若無法適時補充,則會造成熱疾病的發生。
空氣流動速度的影響 空氣的流動速度即為風速,一般以每秒公尺數(m/s)為單位,風速的強弱亦會影響人體熱蓄積的程度。
在熱作業環境中,當環境溫度低于皮膚溫時,較大的風速會幫助人體體熱的排除;但相反的,當環境溫度高于皮膚溫時,則會造成熱傳導或對流進入人體。
通常在舒適的室內環境中,環境風速需小于0.5(m/s),而一般工廠中,其風速亦不可超過1.5(m/s)。
輻射熱之影響 輻射熱的呈現一般是以紅外線的形式發散出來,因此當我們在接受輻射熱的能量時(如太陽光照射),會明顯感受到熱。
由于輻射熱的傳遞不需任何介質,因此傳遞的速度很快,往往在不知覺中已形成熱危害。
另外,直接看爐火對人體的視網膜易造成傷害,故在融熔、熔煉或鍛造等熱環境工作者必須加以注意。
2.職業性手臂震動
據研究估計,我國有10-30 % 的勞工使用振動手工具,其所引起的職業危害輕為手指或其它身體部位骨骼肌肉的麻痛癥狀,重則導致白指癥、腕道癥候群等疾病。
勞工用手緊握動力手工具從事工作時,手工具的振動能量,藉由固體介質從振動源傳遞至操作者的手及手臂,這種長期職業性的振動暴露,容易造成勞工手部末梢神經與末梢血管的傷害,一旦病變顯現,將無法由藥物治療而復原。
長期操作振動手工具的職業傷害程度決定于機具振動暴露劑量、振動傳遞方向、氣候狀況、操作者的工作方法及技術、影響末梢循環之媒介物等,條件不同會有顯著的差異。
振動手工具造成最明顯的職業性傷害包含下列的障礙:
末梢循環機能障礙:手部皮膚溫下降、經冷刺激后的皮膚溫不易恢復,引致手指血管痙攣、手指指尖或全部手指發白(稱為白指癥)。
中樞及末梢神經機能障礙:中樞神經機能異常而有失眠、易怒或不安;末梢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末梢感覺神經機能障礙,引致手指麻木或刺痛,嚴重時導致手指協調及靈巧度喪失、笨拙而無法從事復雜的工作。
肌肉骨骼障礙:長期使用重量大且高振動量的手工具如鏈鋸、砸道機等,亦可能引起手臂骨骼及關節韌帶的病變,導致手的握力、捏力、及輕敲能力逐漸降低。
勞工長期暴露于振動手工具時,為何會罹患振動癥候群?
除個人體質差異外,可以從手工具構造、操作技術、工作環境與暴露累積劑量等四方面探討如下:
1.手工具構造上必須有高振動量:操作振動工具的勞工必須以手握持機具把手來控制開關及方向,因此在作業過程中,勞工的手臂與聽覺系統便直接暴露于高振動與高噪音的環境。
新的手工具運轉時,把手傳遞的振動量較低,對勞工振動傷害的機率便降低,但是使用一段時期后,若未適當的保養維修,該機具的振動與噪音將逐漸提高。
2.握持手工具的姿勢錯誤:振動手工具的操作姿勢的正確與否,與勞工傷害程度有絕對的影響,從職業性振動暴露勞工的自覺癥狀調查結果顯示,主要的抱怨癥狀有腰酸、肩膀酸痛、手腕酸、胃痛、耳鳴及重聽等。
除耳鳴及重聽屬于聽覺傷害外,其它癥狀均由于操作姿勢不合乎人體工學的要求。
尤其操作重量較重的手工具如手持式砸道機、鏈鋸、混凝土破碎機、重型研磨機等,常因手臂負荷過大,而將該等機具直接靠在腹部或大腿上,長期下來該勞工的胃腸系統及生殖系統也會受到傷害。
3.手部暴露于低溫高濕環境,加快白指病惡化速率:溫度的高低是手部的感覺與循環機能障礙的因素之一,從過去文獻得知濕冷氣候下暴露于振動作業較容易罹患振動癥候群,如北歐國家、北美地區或日本北海地道區便常有『白指病』的案例,臺灣地屬亞熱帶地區,氣候偏高,一般工廠內作業的空氣溫度常在20~33℃間,勞工雖長期暴露于振動不易嚴重惡化,但高山林場的鏈鋸工人、隧道內鑿巖工作的道工或礦工、冷凍工廠的切割工等均處于濕冷的工作環境,則較容易罹患振動癥候群且惡化速率也快。
4.長期累積振動暴露劑量過高:前面所述各項條件對勞工罹患振動癥候群僅是客觀因素而已,真正引起振動癥候群的主觀條件是長期累積振動暴露劑量過高,國際標準組織(ISO 5349)曾提出不同機率曲線來評估暴露于手臂振動的白指病罹患機率。
暴露時間愈久,則罹患振動癥候群的機率愈高。
3.噪音
近年來因勞工安全衛生意識日益提高,致使勞工暴露于噪音作業環境導致之聽力損失;深受政府、業界與勞工的重視。
噪音分為以下種類
變動性噪音:可說是最常見的一種噪音形式,不論是工廠、交通、人聲,或是卡拉OK舞廳所引起的噪音均包含其中。 變動性噪音:可說是最常見的一種噪音形式,不論是工廠、交通、人聲,或是卡拉OK舞廳所引起的噪音均包含其中。
沖擊性噪音:若有一聲音從發出到最大振幅的時間不大于35毫秒,此聲音稱為沖擊性噪音,如營建工地的打樁聲。
連續性噪音:如果兩次噪音的沖擊間隔小于0.5秒時,即為連續性噪音,如工廠的機器運轉聲或是吸塵器所發出的聲響。
當我們處在高噪音環境下一段時間后,就有可能使我們聽覺器官內的毛細胞受傷,而出現了暫時性的聽力受損,若能夠及時中止暴露在噪音之下,那么聽力就可以恢復過來;如果是長時間的暴露,不但毛細胞無法復原,反而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失,因為聽力損失的特色之一即是”不可逆”的過程,一旦發生聽力受損目前還沒有辦法治療,只有避免繼續惡化下去,而無法恢復原來的健康。
噪音不但會影響聽力,還可能會影響血壓,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消化性潰瘍,還會造成頭痛、頭暈、疲勞、肌肉緊張、瞳孔放大、脈搏加快、情緒困擾、失眠、減低工作效率、導致工作意外增加、妨礙記憶…等等,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心臟竇性節律不整等疾病。
四、危害的預防
如何預防手臂震動癥候群
改良震動手工具之構造并加強維修保養。
正確使用震動手工具。
調整震動暴露時間。
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具。
高震動暴露勞工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如何預防高溫作業所帶來的危害
事前規劃工作內并選擇正確的工具進入熱環境,減少熱暴露時間有效率的完成工作。
接受適當的熱環境工作及認知潛在問題的教育訓練。
事前接受急救訓練以確保能認知并處理熱疾病。
以輪班工作或輪替工作方式降低工作量并做適當休息。
利用動力工具以減少工作負荷量
穿著可有效排汗散熱的衣物且不會沾黏住皮膚產生不適感。
必要時穿著防護衣。
定期補充充足的水分及電解質。
如何預防噪音危害
以工程改善、維修機械等方法來降低噪音或隔絕噪音。
減少暴露在噪音作業下的時間。
正確確實配戴防音防護具(如耳塞、耳罩)。
上一篇:采購勞保用品要遵循相關規定
下一篇:xx公司職業病防治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