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發生的原因十分復雜,其中人的因素又占重要地位,因此,職業安全教育的任務,就是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以便把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或把事故的嚴重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發生事故的三種主要原因
1.不安全的條件
1)使用有缺陷、無防護裝置的設備;
2)不符合安全條件的環境;
3)設備缺乏檢查、維護和保養。
2.不安全的行為
操作人員違反安全生產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分類,不安全行為有:
1)沒有監督人員在場時,不履行確保安全的操作與接受警告;
2)用不安全的速度操作機器和進行作業;
3)使用喪失安全機能的裝置;
4)使用不安全的器具代替安全器具,或用不安全的方法使用器具;
5)采用不安全的裝載、配置、混合和連接方法;
6)在不安全的位置進行作業及持不重視安全的態度。
3.不安全的管理
1)管理不嚴,制度流于形式;
2)安全制度不完全,安全規程不具體;
3)安全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
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具體要求和防護措施,這將在以后各章中分別討論。這里只提出安全生產的基本要求,即共性的問題。有些是為了預防事故,有些則是在發生事故后采取的應急措施。
1)企業必須按照國家的法令和規定進行建設,并取得主管部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
2)在資金許可的前提下,盡量采用先進的技術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對危險崗位實現無人操作或遠距離控制。
3)選用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的設備。
4)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5)有嚴密的管理制度和切實可行的崗位責任制、安全操作規程。
6)工人上崗位前經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
7)在發生意外事故時有報警設備、消防設備以及充分的防護搶救設備。遠離城市的企業應有獨立的水源。
8)有良好的通訊聯絡及交通工具,以便一旦發生事故,及時聯系搶救。
9)有從上到下對安全工作重視的良好風氣和責任感。
三、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我國對安全生產的指導方針是:"生產必須安全,安全促進生產";"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這些方針正確地反映了生產和安全之間的關系。2002年6月,我國在原有一系列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系基礎上,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進一步明確規定在生產過程中,必須盡一切可能為勞動者創造安全、衛生的工作條件,采用先進技術以及各種技術措施,積極克服生產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和不衛生因素,預防傷亡事故和職業性中毒事故的發生,使勞動者能在安全、衛生的條件下,順利地進行生產。
另一方面,安全工作不僅要保障職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且要能促進生產的發展。安全工作做好了,勞動者就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生產,就能為發展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預防,從內容上講有三大對策:首先是工程技術對策。即通過增加安全投入來實現本質安全;其次是教育對策,對特殊崗位的員工要進行安全教育,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安全職責,規范自己的行為;最后是管理對策,一方面政府要進行強制監管,另一方面企業自身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制度。從過程上講,也有三大對策,分別是事先預防、事中應急和事后懲戒:事先預防最重要;而災難一旦發生,就要有應急措施;最后是事后懲戒,懲戒也是為了預防。
此外還有應急預防、應急預案,對于應急預防不可掉以輕心。首先要有應急計劃;其次要明確應急組織系統的建設,事先要有周密的組織,包括現場如何處理、人員如何疏散等;三是要有資源與技術保障,如消防用具、逃生的防毒面具等;四是要有良好的與外界通訊的渠道,以保證發生事故時能及時與外界溝通,組織救援。
四、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關系
在人們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后,人們也更加關心他們所用產品的安全性。美國國會在1972年通過了消費品安全法并建立了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我國1990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明確了產品質量與安全生產的責任關系。
正確規定產品的安全設計、安全結構和產品的可靠性,越來越具有重要的意義,安全可靠的產品提高了產品的信譽和競爭能力,也提高了產品的經濟效益。許多產品經過使用檢驗,如不安全可靠,購買者可以提出賠償損失的要求,這對促進改進產品設計和產品構造,起著重要的作用。單純的經濟罰款不能促進生產的發展。
在國外由于產品設計不合理、不安全而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時,消費者在法律上有權獲得經濟賠償。我國已經實行了產品合格證制度,并規定了產品實行三包等制度。家用電器還成立了檢測中心,只有通過檢驗證明產品安全時,才頒發生產許可證。各個企業都設有檢驗部門,規定了只有檢驗合格的產品才能出廠等保障消費者安全等具體措施。國家成立的消費者協會也為維護消費者利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目前我國的法制工作還不健全,對由于設計和制造中的缺陷而造成的不安全產品所產生的后果(人員傷亡或財物損失),尚無明確的處理辦法。隨著我國法制工作的逐步完善,以及人們對產品安全性能的要求日益重視,企業對產品的安全使用所承擔的責任將逐步明確。在保證產品質量中,安全性能是至關重要的。
上一篇:職業安全事故的原因
下一篇:個人防護用品的影響因素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