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994年12月,第49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大第二委員會(經濟和財政委員會)的建議,決定從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對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
荒漠化是指氣候異常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于人類過度耕種放牧和濫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從而加劇了荒漠化對人類的威脅。
荒漠化早已引起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早在1975年,聯大就通過決議,呼吁全世界與荒漠化作斗爭。1977年,聯合國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世界荒漠化問題會議,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行動綱領。1994年11月14日,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在巴黎簽署了《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
為推動整個國際社會重視荒漠化問題,并促使與荒漠化相關的問題盡快得到解決,聯合國大會還將2006年定為“防治荒漠化國際年”。
近年來,許多國家已經逐漸意識到土地荒漠化所帶來的問題。在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有關機構幫助下,不少國家將防治土地荒漠化、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并根據國情制定并實施了防治荒漠化的具體計劃,在防治荒漠化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全球荒漠化現象依然很嚴重。據聯合國公布的數字,不當的人類活動以及氣候變化導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區土地不斷退化,全球荒漠面積逐漸擴大。目前,全球有110多個國家、共10億多人正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威脅,其中1.35億人面臨流離失所的危險。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420億美元。荒漠化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還需國際社會堅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