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余姚泗門鎮一家紡織廠產生粉塵影響周圍居民,余姚環保局第四環保所接到投訴后,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內責令企業完成了污染防治工作。筆者日前從市環保局獲悉,我市通過加強基層環保隊伍建設,環保工作“觸角”不斷向農村延伸,基本實現了農村環境保護的“全覆蓋”。
為使得環境保護工作的重心不斷下移,我市各縣(市)區紛紛采取切實有效的手段,加強了基層環保隊伍建設。目前,我市基層環保隊伍建設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兩種形式:“余姚模式”和“慈溪做法”。
基層環保隊伍建設“余姚模式”,是目前公認的基層環保隊伍建設較好的一種模式。筆者日前在余姚市采訪發現,該市在市區周邊設立了4個基層環保所。余姚市環保局對4個環保所實行垂直管理,每個環保所配備5個環保工作人員。4個環保所除不具備法人主體的資格外,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執法、服務等其他職能均可承擔。據了解,象山縣、寧海縣在探索實踐中與余姚市的做法不謀而合,采用了類似的模式加強了基層隊伍建設。象山縣先后成立了石浦環保所和西周環保所,寧海縣也設立了長街、西店兩個環保所。
基層環保隊伍的“慈溪做法”,在慈溪市得到了普遍推廣。同時,鎮海、鄞州、北侖等地采取了類似慈溪的做法。慈溪市在全市20個鄉鎮(街道)設立了環境監察中隊,共有57人從事專職環保工作,由所在地鄉鎮(街道)提供辦公場所、落實相應編制和經費。其主要工作職責是參與污染糾紛的調解、建設項目監管、排污申報登記、環境宣傳、生態市建設、清潔生產等。據介紹,這一做法的最大特點是,一個街道可以集中專職環保人員開展環保工作。
基層環保隊伍的建設使得環境保護工作效率倍增,并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有效解決在萌芽狀態。筆者在余姚市環保局第四環保所采訪時了解到,自今年5月份正式運行以來,該所對企業的監管力度得到了加強,接到投訴后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及時查處了22起環境違法行為,信訪處理率達到了100%,群眾對環保工作的滿意率保持在98%以上,實現了信訪處理到位、監管到位和服務到位,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