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炎炎烈日。福建莆田湄洲灣畔、泉州斗尾港岸、福州長樂和羅源濱海工業區內,精細化工、造船、軋鋼、石化煉油等一個個投資過億的重大工業項目,接二連三開工、投產,作為福建海西戰略中又一新的經濟增長極的臨港工業,已從南到北,沿線展開。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就在這個新產業帶興起的同時,福建各部門和各地一系列確保環保、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法規措施,也提前或同步出臺。“我們追求的臨港工業就是要在綠色中崛起,讓經濟發展與節能環保同步而行。”福建省發展改革委官員告訴記者。
為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岸線資源、確保合理充分發展,從一開始,福建省委、省政府就對所規劃區域進行了嚴格“界定”——重點在具備建設20萬噸級以上大型深水港口岸線條件的6個重點港灣及周邊區域,依托工業園區或經濟開發區布局,既保障整個監港產業集聚、分工協作,又避免各自產業趨同、重復建設。經嚴格篩選,“十一五”期間,福建最終確定了48個重大項目,總投資2829億元,項目平均規模59億元。
實施環境問責制,對地方政府進行環境保護工作年度考核,治污不力者,一票否決;推行綠色信貸,環保部門與銀行信息連結,機制聯運,密切合作;實行環保登報公眾承諾制度,對不承諾的,將加倍征收排污費用,并直至環評限批;全球招商選資,逐步構建循環產業鏈……讓臨港工業的發展步子,走在綠色發展的第一方陣里。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為臨港工業提供綠色新動力。福建在落實節能減排的過程中,揚水電優勢,并大力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