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向全世界交上了一份圓滿的答卷。在這份出色的答卷中,最令世界擔憂的北京奧運環保問題,也給出了讓世界側目的優異成績。這里同樣包含著化工人的貢獻。當光榮與喧囂謝幕之時,是否意味著一度嚴格的環保舉措也隨之退出舞臺?筆者認為,后奧運時代的環保需要政府、政府所轄環保部門和企業共同做出一個嚴肅的回答。
此間,北京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公開表態,他說,奧運會后北京將實行更加嚴格的環保措施,化工等重污染企業不能簡單恢復生產,如果無法根本解決污染問題,將進一步停產和限產。在這之前,環保部有關人士也表示,奧運會后將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并利用這個機會推動區域性大氣污染的整治。
奧運會期間,讓北京人高興地看到的湛藍天空,無疑是靠政府的強力推動、環保部門的非常措施、企業高度的重視換來的。所采取的措施除去極少部分重污染企業實施搬遷,其他多數企業則實施了限產及至停產,這就很像一場環保特別干預運動。為保障奧運會、殘奧會期間的環境質量,除了北京焦化廠等企業實施停產搬遷外,北京市石化、冶金等150多家重污染企業在奧運期間暫停生產,涉及北京東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東方化工廠和燕山石化公司的大部分生產設備。
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臨時性環保特別干預當然會收到特別的效果,但負面效應也令人擔憂:是否會故態復萌?這種擔心并非沒有根據。非常措施之后,有人片面認識奧運環保工作,把搬遷、限產和停產完全當作一種奉獻精神,而把本身的環保問題遮蓋起來。可能找到的理由是:盛世奧運,環保要求超出了平常標準。
以目前我們的環保治理水準來看,環保與經濟收益還處在嚴重不對等階段。政府、企業從經濟利益出發,還不能完全產生環保治理的內動力。所以,環保特別干預行動更多的時候是暫時的、短暫的,行動一過難免會依然故我。
但北京奧運環保仍然為中國的環保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這個經驗就是,強力推進,聯合治理。過去的教訓已經反復告訴我們,僅僅依賴環保部門,力量過于單薄。只有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所轄環保部門、企業以及社會力量聯手,才能收到像北京奧運環保工作一樣的效果。而且,這種治理要變運動式為制度化。惟其如此,北京奧運環保經驗才能得以復制和放大,北京奧運才能真正開啟一個中國環保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