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環境退步 今年2月,福安(音)紡織廠成了中國反污染行動的首批犧牲者之一。該廠附近的河流因染料廢料的傾倒變成紅色,這家總資產過百萬美元的公司也因此被關閉。但隨著今年秋天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及失業人數增加,這家公司再次復興,更換了名字,搬到新地方,并悄悄重新開張。
全球經濟正處于衰退邊緣,中國似乎要拋棄之前做出的環保承諾。這個問題并非中國獨有。由于預期成本高昂,歐洲國家對幾個月前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建議出現了分歧。但中國環保努力的退卻所帶來的影響卻將更為深遠。
中國領導人曾表示,要將中國經濟從依賴造紙、化工等對環境有害的制造業轉型,希望建立創新型經濟。推動清潔產業發展、打擊污染產業的努力在北京奧運的籌備階段取得了進展。
中國的舉措得到環保主義者的歡迎。但現在,從經濟角度來看,這似乎變得不合時宜了。下崗工人數量的增多給共產黨政府帶來挑戰。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負責人說:“鑒于經濟形勢并不樂觀,官員們正重新考慮是否要關閉污染工廠以及環境益處是否真的大于社會穩定。”
在中國的環保行動中,數千家無法滿足排污標準的公司被關閉,余下的公司則必須承擔強制環境升級措施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在過去兩年中,廣東是中國反污染行動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但現在,學者、公司代表、產業協會卻表示,廣東省可能會撤回努力。
預算優先對象也在發生改變。現在需要更多的資金向破產公司的工人支付工資,并為農村的貧窮居民提供社會服務,投向環保行動的資金越來越少。與此同時,被政府認定為嚴重污染的幾個工廠仍在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