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掛鉤,產業轉移,現實的環保課題擺在了蘇北人面前:是否有污染企業染黑了蘇北這片凈土?
記者在蘇北大地上采訪,心中的疑惑漸漸化開:道路在變,廠房在變,惟獨不變的,是蘇北的生態環境:清凌凌的水、藍盈盈的天,郁郁蔥蔥的樹木偎依在連片的廠房周圍——蘇南蘇北人已用行動共同做出了嘹亮的回答:生態蘇北,底色未變。
招商之問:是招商辦還是招污辦
自南北掛鉤以來,關于環保的追問就一直沒停止過。甚至有人還把蘇北的“招商辦”戲稱為“招污辦”。事實果真如此?
蘇北一位市領導坦言,隨著蘇北投資環境向好,環保準入門檻不斷提高,那種對項目饑不擇食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環保是高壓線,誰都不敢去碰。”蘇宿工業園一位官員堅定地說。
省委省政府的態度更為明確:決不讓一個污染企業轉移到蘇北去!
2005年,省里發出《明確蘇北地區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的通知》,對新建制革、化工、印染、電鍍、釀造等項目作出嚴格規定,杜絕“南污北移”。
而對于污染嚴重的化工項目,更是鐵拳高舉:縣及縣以下不再新批化工集中區;化工項目準入門檻從2000萬提高到5000萬元……新政的背后,是遏制污染漂移的決心。
徐州某縣工業園擬引進一個投資達3000萬美元的蜂窩復合板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9億元、利稅2.5億元。經考察得知,該項目廢水排放量大,環境污染較重。權衡再三,該縣最終放棄了該項目。
這樣的抉擇幾乎每天都在蘇北上演。7月10日,大豐市委書記丁宇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我們剛剛拒絕了一個兩年稅收可達5億元的大項目,就因為它的可研報告過不了環保坎。”
環保風暴,令行禁止。徐州每年擋在門外的污染項目,占到申報項目的1/4;淮安近年來先后否決300 多個生產工藝落后、污染較重的建設項目。而根據連云港市環保局提供的資料,該市近年來因環保不達標而拒絕的投資達100多億元。
“絕不做破壞青山綠水和遺禍子孫后代的事情。”徐州市委書記曹新平說,將污染的項目擋在門外之后,蘇北地區卻崛起了工程機械、光伏光電、風力發電、電子信息、汽車、新材料等一批層次高、規模大、無污染的產業集群。
路徑之問:先發展后治理還是先治理后發展
7月4日,淮安市振達鋼管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旭,帶著記者來到該企業的一個廢水排放口。任旭指著排放口上方一個監控攝像頭說:“我們每個排放口都裝有攝像頭全天候監控,另一端連著市環保局電腦,一旦排放有一點超標,他們就會有顯示。不出十分鐘稽查人員就會來到。”
其實,在廢水排放口裝上監控設備并算不得新聞,記者在蘇北五市采訪獲悉,環境的監測網絡已把攝像頭伸向每個有排放的企業。
“我們已經吃足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苦頭,絕不允許蘇北地區重蹈蘇南的覆轍。”大豐市副市長、常州高新區大豐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查亞強說:“蘇北要的是綠色生態GDP,而不是那種發黑的GDP。”
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扳著手指向記者羅列了一大堆“治污數據”:去年該市新建污水處理廠3座,擴建3座,總投資3.14億元,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25萬噸,新增污水主管網91公里,使污水處理廠總數達到11座,總規模達到日處理廢水28.3萬噸,實現每縣(區)都有污水處理廠的目標。
與此同時,宿遷還建立了環保儲備項目庫,對入庫項目實行全過程動態管理。目前已有一批項目入庫,涵蓋了主要污染物減排、區域性流域性污染治理、重點污染源搬遷和關閉、污染源遠程在線監控系統建設等方面。
無錫新沂工業園管委會主任鄧泉明告訴記者,在工業園建立之初,項目一個還沒有,他們就花了一年的時間,先行規劃并建設了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廠。“企業落戶后一旦建成投產,污水處理系統馬上就可以發揮作用。”記者看到,無錫新沂工業園工業廢水通過120公里雨污分流管網,與污水處理廠相連接,集中收集、集中處理。
“新的污染堅決不要,老的污染加快治理。”徐州市委常委、徐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秦景安告訴記者,蘇北人選擇了一條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發展和治理同步進行。他們正在創建蘇北第一個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在生態環境建設上累計投入資金達2億元。
宿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徐惠民反復強調,蘇南的教訓記憶猶新,蘇北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大海之問:如何保持海更清天更藍
沿海大開發終于納入國家戰略,讓鹽城人感到又喜又憂。
鹽城機關干部孫平告訴記者:“喜的是鹽城迎來大發展的‘國字號’機遇;憂的是海邊那幾只小鳥和一頭畜牲的命運又將如何?”
孫平所指的是丹頂鶴和麋鹿。曾幾何時,不少鹽城人還在抱怨,它們拖了鹽城發展的后腿。而如今,它們卻成了這里獨有的生態品牌。
鹽城人的擔心隱含著蘇北共同的疑問:在這場大開發中,我們能否堅守“生態高地”,把干凈的大海留給子孫后代?
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江蘇沿海開發,要實施嚴格的環保政策,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重要濕地、飲用水源地的保護。7月11日,鹽城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一系列關于沿海環保的激烈問題拋向了市長李強。
“沿海開發絕不會破壞沿海生態環境。”李強這樣回答眾多媒體記者的提問,“目前鹽城正在丹頂鶴和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以建設國家濕地生態公園為突破口吸引外資;在數百公里的海岸線上,規劃的都是風電等環保產業。”
讓大海更清更藍,連云港同樣在行動。6月初,在灌南縣政府牽線搭橋下,位于灌河沿岸的8家企業與南京小橋流水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委托協議,這標志著灌河的污染防控交由第三方運營管理。灌南縣委書記吳立生這樣解釋這一做法:“灌河直接流入東海,防控灌河污染其實就是保持大海更清更藍。”
生態環境,一直是蘇北的優勢資源。不光被外來客商們看中,如今蘇北人自己也倍加珍惜起來。依托優越的環境優勢,蘇北人開始做起了生態產業。
連云港著重培育臨港生態工業,如建設特色園區,形成醫藥、材料等地方產業企業群體等。在徐州市,以綠色循環為特征的清潔產業正在向縱深發展,形成產業基地。去年3月,總投資4億美元的凱迪(徐州)節能環保產業園落戶開發區。
記者驅車行走在宿遷大地上,滿眼是參天的大樹。“白天看不到村莊,夜晚看不到燈光。”是該市生態環境的生動寫照。目前宿遷擁有楊樹1.2億株、活立木蓄積量約1000萬立方米。
在寧宿徐高速公路宿遷出口處,記者看到一個巨幅廣告牌上,赫然寫著宿遷的城市定位:“生態為歸宿,發展為變遷。”其實,這不光是宿遷的愿望,更是所有蘇北人的集體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