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經濟,兩者關系日趨緊密、不可分割,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必然是“緣木求魚”。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自然生態環境出了問題,應當從經濟發展方式上找原因,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正確的環境政策有利于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既給我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帶來巨大挑戰,也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創造難得機遇。我經常借用一個化學現象來說明結構調整問題。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由于二者的原子結構不同,金剛石成了世界上最硬、無色透明的物質,而石墨卻是最軟、有色的物質,改變這種結構,需要把原子拉開,只有在高溫、高壓或者強烈沖擊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因此,調整結構關鍵是一個工作力度問題,當前要利用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來推動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
環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不僅是發展問題,也是民生問題。經濟發展決定人們的生活水平,環境狀況決定人們的生存條件。老百姓講:寧肯騎自行車喝干凈水,也不要開小汽車喝污水,當然最好是,既開上小汽車也喝上干凈水。這充分表達了人民群眾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對環境質量的改善充滿了新期待。現實生活中,環境質量不能令人滿意,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環保工作正處于艱難的負重爬坡狀態,是不爭的嚴峻現實。如同兩人跑步,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后面的人要想趕上前面的人,不能指望前面的人放慢或停下腳步,只能加快自己的步伐奮起直追。
在主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黨中央、國務院強調,環境保護不能有一絲一毫放松,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把生態環境建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全國新增的4萬億元政府投資中,用于節能環保的資金達2100億。我們必須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盡心盡責、毫不松懈地做好環保工作,力爭縮短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進程,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為建設生態文明作出新貢獻。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近日在2009生態文明貴陽會議上說
上一篇:長沙:農村污染治理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