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更青了,水更綠了,縣城變大了,鄉村變靚了。”這是安徽省“江淮世紀環保行”記者團在肥西縣采訪時發出的感嘆。
2009年,肥西預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4億元,增長47.6%,其中工業投資94億元,增長26.5%,財政收入20.2億元,增長27.5%;縣域工業已連續多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連續10年躋身安徽十強縣。
工業園也要“美而強”
在肥西縣桃花工業園區,合肥億帆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程先鋒指著幾份規劃圖告訴記者:“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總部、制藥廠都會在這里落戶!”
讓程先鋒心動的,除了肥西縣優良的招商引資環境,還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肥西縣也曾經吃過犧牲環境發展經濟的虧。多年前,肥西縣水泥廠曾是當地政府花大力氣搞起來的骨干企業,但是由于企業粉塵排放量較大,造成環境污染。2005年,肥西縣只好將該企業整體拆除。
“一切經濟活動都要服從環保的要求,肥西是要爭百強,但絕不要污水橫流、犧牲環境的全國百強縣。”肥西縣委書記陳曉波強調。派出去招商引資的政府人員,都必須先上一堂環保課,“要招商,但絕不要高污染項目,地處合肥上風上水,保護生態,這是肥西的責任!”
如今肥西縣委、縣政府在實施“工業強縣、特色富民”發展戰略中,按照生態環保優先的要求,堅持走新型化工業特色之路。落實建設項目“環保前置審批”、“環評”和“三同時”制度,不斷加大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現企業向園區集中,改變“處處冒煙”狀況。走進工業園的企業,首先就要在環保上過關!
安徽龍源化工有限公司實施了“零排放”工程,其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通過專用管道入污水處理廠處理,告別了污水向派河排放的歷史;合肥安利集團公司主動開展清潔生產審計,工業廢水做到閉路循環,日削減生產廢水300噸,成為合肥市乃至全省第一家自發實施完成并通過清潔生產審計的企業……
肥西縣委、縣政府把環保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投資1億多元實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完成34條道路污水管網建設,實施境內重點河流水環境整治。
挺直環保“腰桿”
肥西縣在全省率先編制了《肥西縣生態縣規劃》,并經縣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付諸實施。縣重大決策、制定重要規劃和產業布局調整都要進行環保論證或聽取專家意見,并且將污染減排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鄉鎮和園區,納入年度目標管理,實行“一票否決”,縣紀委還就環保責任追究專門下文予以明確。
肥西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給記者講述了近幾年來挺直“環保”腰桿的故事:2006年,肥西縣在全省率先落實國家規定的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政策,理順了環保部門財政供給關系,環保執法走出了過去“自收自支、罰款養人”的困境;并在全省率先設立鄉鎮安全環保站,解決了環保基層“腿短”難題。2007年,縣環境監測站通過省計量認證驗收,解決了監測成果“合法性、科學性”問題。2008年,縣環境監察大隊標準化建設通過省環保局驗收,執法車輛、取證及信息化設備由零到強,環保執法腰桿更硬,力量更強。
近年來,肥西縣連續開展了“環保專項行動”,先后有12家企業被掛牌督辦,32家企業受到行政處罰,及時果斷地處置了劇毒編織袋轉移、二甲苯泄漏等典型環境污染事故6起,查處環境信訪投訴案件500多起。
為鞏固環保成果,縣環保部門堅持對重點污染源每月不少于1次、一般污染源每季度不少于1次的監督檢查,及時受理群眾信訪投訴,解決環保熱點、難點問題。
“綠色經濟”更富民
“肥西,有幾張很有分量的名片!安徽首屆十佳環境優美縣、中國中部苗木花卉第一大縣,2008年,獲得了安徽省科學發展先進縣一類縣第一名!”肥西縣縣長李海鷹自豪地說,“可以說,發展青山綠水,就是守住金山銀山,這已經成為肥西人民的共識!”
通過大力調整種植業產業結構,肥西縣實現了“綠色富民”。
目前,全縣苗木花卉面積達16.8萬畝,占全省苗木花卉種植面積的50%,三崗苗木花卉生產基地被譽為“都市里的氧吧”!
建成國家和省、市級旅游景區20處。養殖業走生態養殖之路,大力推廣應用沼氣工程和污水處理工程,實施種養結合,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蠶桑、水產及蔬菜瓜果產業在安徽省均處于領先位次。全縣已有3個農產品科技生產基地、26個農產品獲國家及省無公害產品認證。因農業產業的調整,全縣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優美的環境,成為肥西縣最耀眼的一張名片。2009年,肥西縣共接待游客17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據統計,因“旅游效應”而帶動的“農家連鎖店”已達120家,全縣村級農家店覆蓋面達50%,2009年全縣新增9家星級農家樂,全縣A級景區、星級農家樂總量繼續保持合肥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