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危害:是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實現我院所確定的職業健康安全目標。
一、防治方針
職業病的防治工作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各部門應當為勞動者創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勞動者獲得職業衛生保護。
二、職業病危害種類
根據我院生產經營特點和施工現場的具體情況確定的職業危害主要為:
(一)生產性粉塵的危害:坑道作業、淺井作業、地質取樣、鑿巖放炮、碎樣,均可產生大量的礦物性粉塵,長期吸入這樣的粉塵可發生矽肺病。
(二)缺氧和一氧化碳的危害:坑道作業通風不暢,在坑道內使用內燃機和燃燒器,耗氧量極大,又因缺氧導致燃燒不充分,產生大量一氧化碳;以及爆破后炮煙,從而造成施工人員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三)焊接作業產生的金屬煙霧危害:在焊接作業時可產生多種有害煙霧物資,如電氣焊時使用錳焊條,除可以產生錳塵外,還可以產生錳煙、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長期吸入可導致電氣焊工人塵肺及慢性中毒。
(四)生產性噪聲和局部震動危害:機械工具如鉆機、柴油機、鑿巖機及一些動力機械都可以產生較強的噪聲和局部的震動,接觸噪聲可損害職工的聽力,嚴重時可造成噪聲性耳聾,接觸震動能損害手的功能,重時可導致局部震動病。
(五)高溫作業危害:長時間在高溫下作業可引起人體水電解質紊亂,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可造成人體虛脫、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三、防護措施
(一)作業場所防護措施
1.應根據工程施工的具體情況識別、確定施工現場的職業病危害種類,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2.在確定的職業危害作業場所的醒目位置,設置職業病危害告知警示標志。
3.施工現場如坑道鑿巖機作業、取樣、出碴等有大量粉塵作業時,應配備行之有效的降塵設施和設備,對施工地點和施工機械進行降塵。要采取強制性通風措施,配備行之有效的通風設備,進行通風,并派專人進行監護。
4.對從事高危職業危害作業的人員,工作時間應嚴格加以控制,并有針對性的急救措施。
(二)個人防護措施
1.加強對施工作業人員的職業病危害教育,提高對職業病危害的認識,了解其危害,掌握職業病防治的方法。
2.接觸粉塵作業的施工作業人員,在施工中應盡量降低粉塵的濃度,在施工中采取不斷噴水的措施降低揚塵,并正確佩帶防塵口罩。
3.從事井下、坑道施工人員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施工,施工前要檢查作業場所的通風是否暢通,通風設施是否運轉正常,作業人員在施工作業中要正確佩帶防塵(毒)口罩。
4.電氣焊作業操作人員在施工中應注意施工作業環境的通風或設置局部排煙設備,使作業場所空氣中的有害物資濃度控制在國家衛生標準之下,在難以改善通風條件的作業環境中操作時,必須佩帶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塵口罩。
5.進行噪聲較大的施工作業時,施工人員要正確佩帶防護耳罩,并減少噪聲作業的時間。
6.長期從事高溫作業的施工人員應減少工作時間,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飲用水,并佩帶好防護用品。
7.從事職業危害作業的職工應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單位應將檢查結果告之本人,并將體檢報告存入檔案。
上一篇:不同職業危害因素與健康損害
下一篇:噴漆作業職業危害防護措施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