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上京礦區現有四對生產礦井,開采有上京井田、永豐井田、后洋井田、龍頭坑井田、小華井田等,井田總面積為26,87平方公里。多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受小窯的無序開采,井田部分地表覆蓋層、大礦的保安煤柱受到破壞,并在井田中留下了采空區、獨頭下山及地表裂隙帶,加上管理混亂、技術水平不高,技術資料不健全,給大礦的正常安全生產留下了較大的安全隱患。下面以上京礦區為例,通過對礦井的水害防治工作進行總結。探索出一套礦井水害防治對策。
1、礦區井田的水窖因素分析
1.1 礦井充水因素
1.1.1 大氣降水:大氣降水是本礦區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也是礦坑充水的主要因素。根據生產技術部門現場實測,在礦坑涌水量與降水量關系中,涌水量曲線與降水量曲線趨勢基本一致,雨季和旱季出現的“峰”與“谷”界線清楚。
1.1.2 二疊系下統童子巖組細砂巖裂隙承壓水:童子巖組地層是井巷工程揭露的主要地層,其細砂巖裂隙承壓水含水層大多數是煤層的頂底板,當井巷工程揭露細砂巖含水層時,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就會進八巷道,成為礦坑充水的直接因素。
1.1.3 斷層對礦坑充水的影響:礦井導水和局部導水斷層的導水性弱一極弱,斷層破碎帶中的水會補給童子巖組細砂巖含水層,成為礦坑充水因素。局部斷層破碎帶中仍儲存了一部分地下水,當井巷工程揭露時會突入巷道,但突水時間短,水量少,除永豐東井田F2導水斷層外。井巷工程未發現導水性較強的充水斷層,對礦坑充水影響不大。
1.2 礦區井田水患情況:隨著礦區井田地表小煤開采后采空區的增多及垮塌,礦區井田與地表小煤連通多,有些采空區通地表,暴雨或連續降雨后,經滲水通道流入井下,井下涌水量明顯增大。如仙亭礦第一水平(+500m)正常涌水量最大為461.7m3/H,最小為128.64m3/H,平均為294.79m3/H,但連續暴雨涌水量最大為正常涌水量的2倍以上。同時,由于地表水的滲入,導致井田內部分采空區及獨頭下山積水,形成水患。
2、礦井水害防治對策
2.1 技術基礎工作
2.1.1 合理進行開拓與開采。礦井應慎重選擇井巷位置,力求避免穿過強含水層和大型斷裂破碎帶,距離高壓含水層要有足夠的安全煤柱,井底車場要設置水倉及排水設備,滿足礦井最大涌水量的排水要求。
2.1.2 礦井日常的水文地質基礎工作。一是要建立完善礦井水文地質基礎資料和圖紙,為防治水工作提供技術保障。①建立各類水文地質臺賬與資料:礦井涌水量水文觀測成果臺賬;氣象資料臺賬;地表水文觀測成果臺賬;礦井突水點卡或臺帳;封閉不良的鉆孔臺帳;井下水文地質鉆孔臺帳;其它如地表小煤巡查記錄表;礦井防治水工作文件、方案、總結、預案措施等。②應,建立和備有水文地質圖紙:礦井水文地質圖;水文地質柱狀圖:水文地質剖面圖;礦井充水性圖;礦井涌水量與各種相關因素動態曲線圖;礦井防治水系統圖等。二是要重視水文地質的日常業務,為防治水工作提供參數與依據:①氣象資料的收集工作。收集的內容主要有降雨量與蒸發量;關注雨季氣候變化情況,及時掌握雨季氣象動態。②老窯與小煤開采的調查及資料收集。重點調查和掌握礦區范圍內現在正在開采的小煤和廢棄的老窯情況。并在圖上準確標出小煤硐和老窯的位置、范圍、開采情況、開采年限、積水情況、隔離煤柱留設、與大礦的空間關系等。③礦井涌水量觀測工作。礦井要在主要采區、主要大巷和石門點分水平、分采區設站進行觀測,并設立永久性觀測站,一般每月觀測1-3次,雨季期間觀測次數要增加2-3次,并建立觀測臺帳。對新揭露的出水點和潰入性涌水點,要增加觀測次數和觀測時間。以掌握水量變化情況,并建立觀測臺帳。④各礦井下山水患、汛期的主要涌水點、防治水或“三防”設施必須在礦井充水性圖上標出。
2.1.3 按規定留設礦井水平隔水煤柱。確定水平隔水煤柱的尺寸,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要按照《礦井水文地質規程》要求,依據不同情況,選用水文條件相似的經驗數據,作為設計水平隔水煤柱尺寸,有效防止上水平水滲入下水平。
2.1.4 認真做好地表小窯的調查。各礦井應根據地質資料及現場調查相結合、詢問老同志與現場調查相結合的辦法做好礦區范圍內的小窯調查、測量及填圖工作,通過地表小窯的調查。查找地表水滲入井下的通道。同時,及時采取措施,堵住泄水通道,防止地表水滲入井下。
2.2 地表水害防治
2.2.1 抓好地表防治水工程的日常檢查及清理維護。礦井應按照礦界范圍做好礦井轄區內的日常檢查及清理維護工作,特別是在雨季前要檢查地表排水溝及攔洪壩、排水涵硐等防洪設施,通過地面防治水設施,防止或減少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滲入井下,它是保證礦井安全生產的第一道防線。
2.2.2 充填地表裂隙帶和泄水通道。地表小窯的無序開采破壞了部分地表覆蓋層及保安煤柱,形成井田地表的縫隙帶,極易成為雨水或地表水滲入井下的通道。因此。要加強地表裂隙帶的治理。其主要方法:①填塞塌陷裂縫。可沿縫挖溝,深度為0.4~0.8m,裂縫邊緣兩側各寬0.3~0.5m,縫內填入石塊或片石,上部用3:7的灰土(灰砂比為3:7)填塞夯實。②填堵塌陷坑。回填塌陷坑一般應在導水塌陷坑底部,先用廢鋼管、廢鋼軌或廢鋼絲繩作骨架,將足夠的樹木、草束等投入坑內,再連續投入砂包及片石,z再用大量石塊進行填堵,最后在石塊上部用水泥漿砌片石、再用3:7的灰土(灰砂比為3:7)夯實,堵住水流的通道,減少地表塌陷區滲水。如上京礦區的小華煤礦通過采用填塞地表裂縫帶,極大地減少了地表水滲入井下。
2.2.3 修筑地表防排水設施。為了減少地表水及第四系潛水對礦井充水層的補給,可在地表漏水地段采用C20砼水泥砌筑不透水的引水溝。當礦區地表水滲漏范圍很大,利用上述堵水方法難以奏效時,則可考慮將水流改道,用人工挖掘新水溝,將地表水引到正常排水系統。
2.3 井下水害防治
2.3.1 加強井下防排水設施的日常檢查及清理維護。礦井每年雨季前應對并下所有的防排水設施進行一次大檢查,對井下所有的排水溝、水倉進行清理,保證水溝暢通,水倉達到應有的容量。同時,雨季期間每周組織一次巡查,并且采取措施認真進行堵截疏等措施,盡可能將上部的礦坑水從主平硐排出,無法從主平硐排出應盡量通過水平隔水煤柱,把礦坑水引入井底水倉經中央泵排出地面,使它不滲入下水平。
2.3.2 做好采掘工作面的探放水。在礦區井田范圍內,可能有充水的小窯老空、獨頭下山,當礦井進行老區復采,采掘工作面接近這些水體時,可能造成井下突水事故。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應在積水區外推60米定為探水線,并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井下探放水原則。
2.3.2.1 探放水主要技術參數。①超前距:當巷道掘進到探水線時,在實際工作中很難一次就能探到老空積水,一般要堅持探水和掘進相結合,探后再掘,掘后再探,循環進行作業。在這一過程中,探水鉆孔的終孔位置應始終保持超前巷道一段距離。超前距的數量應根據煤(巖)性質、煤層厚度、水壓等參數經計算獲得,其計算公式如下:
a——超前距(米);
L——巷道的跨度(寬或高取其大者)(米);
P——水頭壓力(公斤/厘米2);
KP——煤柱的抗張強度(公斤/厘米2)。
根據煤層厚度、煤層硬度及煤層頂底板情況以及現場的實踐經驗,一般中厚煤層超前距不少于20m,而薄煤層可以適當縮短,最低不小于8m。②幫距:巷道迎頭的探水鉆孔。向前方成放射狀布置,一般不少于3個,中心眼到外斜眼的距離一般為20m。③鉆孔密度:鉆孔密度視老巷尺寸而定,一般不超過3m。
2.4 制度保證措施
2.4.1 健全礦井防治水工作責任制。礦長是礦井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礦總工程師是礦井防治水技術管理工作的主要責任人。同時,明確礦井相關管理人員日常的防治水工作職責,責任到人,并把工作的成效作為相關人員的年終績效考核的一項內容,提高相關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工作質量。
2.4.2 加強礦井排水系統的日常檢查維護。礦井每月應認真組織一次對全礦排水系統進行檢查,對存在的供電、設備及管路問題及時進行整改。同時,每年應進行一次礦區聯合排水試驗,確保排水供電系統完好;認真做好地面及井下的防洪材料庫的防洪搶險物資儲備。
2.4.3 建立礦井聯合防治水工作制度。相鄰的礦井應相互協作,共同參與,發現險情及時通報,共享礦井防治水技術資料,共同防治礦井水害。
3、結束語
礦井水窖防治工作是一個多專業、多部門、多單位相互配合的工作,在扎實抓好以上四個方面的工作外,還要不斷地進行分析、研究和總結,找出適合礦井水害防治的具體對策,并付諸實施,防止水害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