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部傷亡事故中,重傷和死亡事故最受到人們的關注。盡管其發生的比率很低,但是后果卻十分嚴重。它給受害者及其親友帶來巨大的痛苦和悲傷,也給生產造成嚴重損失。據國外一些統計資料,某些企業傷害總數的67%的事故僅花費全部傷害開支的6%,33%的傷害花費全部傷害開支的94%,而占上述傷害總數2%的傷害卻花費全部傷害開支的50%。
仔細研究發現,嚴重傷害事故的發生原因和一般傷害事故的發生原因并非完全相同。有些作業條件更容易引起嚴重傷害事故的發生。為了避免發生嚴重傷害事故,應該對作業條件引起嚴重傷害事故的可能性進行評價、預測,事先采取防范措施。
一、嚴重傷害事故的原因因素
W·N·庫克和M·W·布盧姆斯托克(William N·Cooke and Marvlr(W.Blumenstock)在他們的研究中認為,人員與工作環境相互作用往往引起傷害;傷害嚴重度取決于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的情況,是“暴露”的函數。“暴露”的害處越大則可能的傷害嚴重度就越大。為了減少傷害的嚴重度,必須對可能害處最大的“暴露”從技術上防護或者讓人員回避。于是,可用下式表達傷害嚴重度的函數模型:
S=f(E,H)
式中:
S—傷害嚴重度:
E—環境條件變量;
H—人員變量。
人員變量是十分復雜的。它取決于人員的心理和物理特征。作為心理因素的對危害的無知、忽視,不安心工作,缺乏經驗,冒險傾向等,作為物理特征的視力、聽力不良,動作遲緩及條件反射、疲勞,身體抵抗受傷能力差等,都是引起嚴重傷害的原因。人員的心理和物理特征因人而異,從總體上來說,它們與人員的年齡有關。青年工人往往缺乏經驗和忽視工作場所的危害,因而容易遭受嚴重傷害。老工人身體缺乏彈性而抵抗受傷能力差。例如,在同樣的墜落事故中,老工人較青年工人更容易受到嚴重傷害。于是,年齡(x軸)與傷害嚴重度(損失天數)(y軸)之間為二次方曲線關系(如圖3-18)。
為了減少嚴重傷害的發生,應該加強對青年工人的教育,使他們了解工作環境潛在的危害。開始的時候應該把青年工人安排到危害少的工種,給他們適應工作環境的時間。在分配人員做不熟悉的工作時,應該首先使他們知道該項作業特有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或減少露于這些危險環境。
在環境變量方面對傷害嚴重度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是作業的種類和能量的大小。
D·皮特森(Dan Petersen)指出,不常見的非常規作業、非生產性作業、高能量及建筑條件是嚴重傷害發生的原因。
建筑施工比一般的生產作業危險因素更多,更容易發生嚴重傷害事故。與建筑相類似的還有許多危險性較高的作業,如水上作業、在溝里或坑里作業、冶煉和采礦業中的很多作業等,都應被看作嚴重傷害事故的原因而引起人們的重視。
第二種作業是非生產性作業。它包括維護和修理、研究試制以及其它—些輔助性作業。從事非生產性作業時,操作人員進入那些他們不經常在那里工作的區域。第三種作業是平時很少做的非日常性的工作。例如,偶爾做一次的設備安裝或大修;機械故障的應急搶修,可能一年才有一兩次;利用設備做一次計劃外的特殊作業;做一年只生產一次的產品;設備的搬遷和拆除。這種作業由于罕見,人們很不熟悉。對于從事這種作業的人員來說,由于環境條件與平時接觸的環境條件不同(變化),因而容易失誤和對危害認識不足,增加暴露于危險條件的機會。
系統中的能量為人類做功,實現生產之目的。當能量流向錯誤的方向時就成為不希望的能流,它是產生傷亡事故的原因。嚴重傷害是和高能量相聯系的。能量越高,當不希望的能流轉移到人身體時,傷害越嚴重。
二、嚴重傷害事故的故障樹模型
C.W·路斯(Charles W.Ross)研究了大量嚴重傷害事故,認為嚴重傷害事故的35~90%發生于四類主要的生產作業活動中。除了前述的三種作業活動外,還包括有特別危害的作業一項。“特別危害”是指那些比一般生產條件的危險性高得多的條件,諸如使用工人不知其危險性的材料、進入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空間或有限空間作業、檢修、焊接輸送易燃易爆氣體的管路等。
路斯把高能流作為一個單獨的原因方面來考慮。即,這四類更容易引起嚴重傷害事故的生產作業必須伴隨有不希望的高能量流才能造成嚴重傷害。操作因素欠佳(Less Than Adequate)是另一方而的原因。這是指人員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操作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失誤和疏忽,這也是大部分傷害事故的原因。控制操作因素著重于安全管理和監督。根據這些考慮,路斯建立了圖3-19那樣的嚴重傷害的故障樹模型。從事特殊的作業活動、高能流,操作因素欠佳三者同時出現是嚴重傷害發生的必要條件。當這三個因素同時出現時,發生嚴重傷害的可能性相當高。
三、嚴重傷害的預測、評價方法
用嚴重傷害潛勢(Serious Injury Potential)來評價生產作業的環境條件:
L=A+E1+E2
式中:
L——嚴重傷害潛勢分數;
A——作業種類分數;
E1——能量輸入分數;
E2——能量形式分數。
用操作因素控制來評價人員的暴露可能性。它的符號是O。
于是,用控制水平(Level of Control)來評價嚴重傷害發生的可能性,它等于嚴重傷害潛勢與操作因素控制的分數之比。
這里采用的打分方法與第六節介紹的方法不同,它事先規定作業種類、能量輸入、能量形式和操作因素控制的具體項目,每一項分配到一分,再接著研究的作業所包括的項目多少來求得總分數。例如,更換折斷的豎井井框作業,它是非生產性的、很少做的非常性的作業,又是類似建筑那樣危險性高的作業。因此,作業種類分數為A=3。
如果算得的控制水平Le>1.0,則應采取措施進一步控制操作因素,然后對新措施的效果再次進行評價,直到Le<1.0為止。
為了實際應用方便,把整個評價過程印成表格形式,見表3-8。表3-8的第一欄為將要進行的作業內容摘要,最后一欄為需要增加的控制操作因素的措施。下面舉一個在盛化工產品的槽罐里進行焊接的例子來說明該評價方法的應用。
上一篇:怎樣制定事故防范措施?
下一篇:解決安全問題的程序和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