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業環境的評定
(一)作業環境評定的目的、意義
1.通過作業環境監測、生物監測等方法,分析作業環境中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性質、強度(濃度)及其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情況;
2.估計作業者的接觸水平,為分析接觸水平—反應(或效應)提供依據;
3.了解作業環境的衛生質量,評價勞動條件是否符合職業衛生標準要求;
4.檢查預防措施效果;
5.為進一步控制職業性有害因素及制訂、修訂衛生標準提供依據。
(二)接觸評定的概念
1.接觸評定概念
接觸評定(exposure assessment)是通過詢問調查、環境監測、生物監測等方法,對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是作業環境評定的核心。
2.接觸評定的目的
是估測社會總體人群或不同亞群(如接觸某化學物的職業人群)接觸該有害因素的程度或可能程度,為危險度評定提供可靠的接觸數據和接觸情況。
3.接觸評定的內容
(1)接觸人群特征分析,如接觸人群的數量、性別、年齡分布;
(2)接觸途徑及方式評定,如鑒定有害因素進入機體的主要途徑及接觸的時間分布;
(3)接觸水平的估測,除了通過作業環境監測和生物監測的資料來估算接觸水平外,還應注意其他方式的接觸,如食物、飲水及生活環境等。
4.接觸評定的主要作用
是為評價接觸-反應(效應)關系及危險度分析提供依據。
二、接觸評定的方法
(一)詢問調查
是接觸評定的最常用手段,也是接觸評定的重要依據。詢問的內容包括職業史、接觸人群特征、接觸方式、接觸途徑、接觸時間等。
(二)環境監測
1.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點
可歸納為(種類的)多樣性、(接觸的)變動性和間斷性。
2.確定監測對象和擬定監測方案
根據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點,應深入現場調查,確定主要監測對象,擬定監測方案。因為職業有害因素的多樣性,確定合適的監測對象對接觸評定來說非常重要。因此確定監測對象時應考慮如下信息:
(1)企業領導、生產工藝(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反映;
(2)醫務人員的臨床觀察,應特別注意臨床表現與接觸有害因素的時間順序;
(3)毒理學資料:通過查閱毒理學資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點等,以確定重點監測對象,如危害性較大的農藥和某些重金屬、有機化合物等,應重點監測;
(4)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如調查表明存在接觸水平—反應(或效應)關系,則應著手建立監測體系,擬定監測方案,包括確定監測地點、監測時間、監測周期及監測記錄表(詳見實習部分第三章)。
3.接觸水平的估計
接觸水平的估計,是接觸評定的重要環節。目前,多采用區域采樣所測得的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的平均值及波動范圍作為評價指標。平均值的計算和表達隨測定值的分布特征而異。如果測定值得分布較集中,呈正態分布或近似正態分布時,可用算術均數表示;但生產環境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測定值往往相差幾倍或幾十倍,呈倍數關系或偏態分布,則應該用幾何均數表示;有些情況下,出現個別較大值或較小值或一側無確切值時,可用中位數表示。
4.作業環境監測資料的整理和保管
監測資料應根據職業衛生標準和法規,參考有關文獻,及時整理分析、評價,作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據。
(三)生物監測
1.生物監測的定義
生物監測(biological monitoring)是指“定期(有計劃)的檢查人體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謝產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應水平,并與參比值(標準)進行比較,以評價人體接觸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響”。
生物監測是職業性有害因素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環境監測相輔相承、互為補充、全面進行對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評價。
在這里應強調的是生物監測必須定期、系統而連續地進行。其監測內容不僅是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謝產物的含量,且應包括由其所致的生物效應水平。監測的目的是了解毒物進入機體的相對量及其生物效應劑量,并作出評價,為控制和降低人體接觸水平,為預防職業危害提供依據。
2.生物監測的特點及意義
(1)反應機體總的接觸量和負荷
(2)可直接檢測內劑量和內負荷及生物效應劑量
(3)綜合了個體差異因素和毒物動力學過程的變異性
(4)可用于篩檢易感者
三、健康監護
(一)健康監護定義
健康監護(health surveillance)是通過各種檢查和分析,評價職業性有害因素對接觸者健康的影響及其程度,掌握職工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健康損害征象,以便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發生和發展。
(二)健康監護的目的意義
健康監護基本屬于第二級預防,結合生產環境監測和職業流行病學分析,可以研究職業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在人群中發生、發展規律,接觸—效應(反應)關系;評價防護措施的效果,并為制訂、修訂衛生標準及采取進一步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達到一級預防的目的。
(三)健康監護的內容
傳統的健康監護是指醫學監護(medical surveillance),它以健康檢查為主要手段,包括檢出新病例、鑒定疾病等。但由于職業性危害的病因是外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因此,僅發現職業病患者不能達到控制病因和消除職業性疾病的目的。所以,職業性健康監護應該包括作業環境(前講過)和機體兩個方面,后者基本內容包括健康檢查、健康檔案的建立和運用、健康狀況分析及勞動能力鑒定。
1.健康檢查
健康檢查可分為就業前檢查和定期檢查兩種情況。就業前檢查的目的在于發現職業禁忌證和獲得受檢者的基礎健康資料。
定期檢查是按接觸職業有害因素的性質、程度,每個一定時間,對作業工人健康狀況進行有針對性內容的檢查。目的在于草其發現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及時診斷和處理職業病,檢出易感人群。屬第二級防,是健康檢和的重要內容。
2.建立健康監護檔案
利用生產環境監測和健康檢查資料,建立職工健康監護檔案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為職業有害因素的評價、職業病診斷、職業流行病學研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3.健康狀況分析
對會地的健康監護資料,不僅是存檔,更要及時整理、分析、評價和反饋,使之為職業衛生工作服務,為職業有害因素控制措施的采取和評價提供依據。
四、職業流行病學調查
流行病學方法在職業衛生與職業病防治工作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已形成職業醫學與流行病學相結合的一門科學——職業流行病學(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
(一)職業流行病學調查的概念
職業流行病學是以職業人群為研究對象,采用有關流行病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職業性有害因素及其對健康影響在人群、時間及空間的分布,分析接觸與職業性損害的劑量-反應(效應)關系,評價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危險度及預防措施的效果,以找出職業性損害發生和發展的規律,為制訂和修訂衛生標準、改善勞動條件和預防職業性病損提供依據的一門學科。
(二)職業流行病學調查的作用
1.研究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研究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健康有無影響、影響的程度;識別和鑒定新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及其作用條件;估測接觸人群的危險度。
2.研究職業性損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發生、發展規律
通過職業流行病學調查,可以描述職業病、工作有關疾病和工傷在人群、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并分析其發生發展的規律。提出相應的衛生措施,指導職業衛生和職業病的防治工作。
3.為制訂、修訂職業衛生標準和職業病診斷標準提供依據
職業流行病學調查所的資料,結合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結果,闡明接觸水平-效應(反應)關系,為制訂、修訂職業衛生標準和職業病診斷標準提供依據。
4.評價職業衛生和職業病防治工作質量及預防措施效果
通過某些預防措施實施前后的職業性病損發病情況的對比分析,評價職業衛生和職業病防治工作質量及預防措施效果。
(三)職業流行病學調查的內容
1.接觸水平的觀察與估計
接觸水平是通過職業環境中時空分布的實測結果分析計算出的平均值,是估算個體和群體接觸劑量的依據。
2.工人健康狀況
職工的健康資料包括門診記錄、職業病檔案、既往史、家族史、生育史和個人嗜好等資料。
3.人口統計資料
(四)職業流行病學調查的設計要求
參照流行病學調查設計要求,主要包括調查目的、對照人群選擇、明確疾病和接觸的含義、科學實用的表格等方面。
(五)職業流行病學調查方法與類型
一橫斷面調查和分析性流行病學調查(病例—對照、隊列研究)為多用。
(六)職業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的分析與判斷
首先檢查設計是否合理、方法數據是否可靠、統計處理是否得當,并結合實際進行綜合分析,以判斷接觸與某種損害是否有聯系及聯系是否為因果關系。
五、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包括動物實驗和體外測試系統,是評價職業性有害因素潛在作用的手段之一,常用于測試化學物的毒性和物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等,以預測對人體的危害,為制訂和修訂衛生標準提供依據。包括動物實驗和體外試驗。
六、職業有害因素的危險度評定
職業有害因素的危險度評定(risk assessment)是通過對工業毒理學測試、環境監測、生物監測、健康監護和職業流行病學調查的研究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定性和定量的認定和評定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潛在不良作用,并對其進行管理。它是職業性有害因素評價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危險度評定的作用有:
(1)估測職業性有害因素可能引起健康損害的類型和特征;
(2)估計這些健康損害發生的概率;
(3)估算和推斷它在多大劑量(濃度或強度)和何種條件下可能造成損害;
(4)提出可接受濃度(強度)的建議;
(5)有針對性的提出預防的重點。
目前在于尋求社會可接受的危險度(sociality acceptable risk)水平,最大限度的減低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不良作用;也為預測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遠期效應、制訂安全接觸限值及相應的預防對策提供依據。
危險度評定的內容包括:危害性鑒定、劑量—反應評定、接觸評定、危險度特征分析。
上一篇:作業環境的危險有害因素
下一篇:溫度與濕度的危險、有害因素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