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礦集團坤升公司是受地熱害威脅較嚴重的礦井,礦井投產后,在第一水平開采時,就發現井田南翼局部地區地熱異常,采掘工作面溫度高達31~35℃,氣溫炎熱潮濕,井下作業人員常汗流浹背,并伴有中暑、感冒等現象,嚴重惡化了勞動環境,直接威脅著井下職工的身體健康。
為了探索治理地熱(害)的有效途徑,我們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地質及水文地質資料的基礎上,又補充進行了物探、化探、穩態測溫、單抽水試驗、計算模擬分析等工作,進一步查明了地熱異常的分布范圍和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通過封堵熱水上升通道,加固煤層底板含水層,達到既治理熱害,又治理水害之目的。
1 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特征
1.1 地質構造
礦井位于淄博向斜盆地東翼北端近腹部地帶,東有落差80~390m的F5正斷層,南有落差50~150m的F1正斷層,西有落差600m的F13正斷層,北面為地層傾斜深部。為一東、南、西三面均下降的斷塊地壘構造。井田內煤系地層為單斜構造,地層傾向300~330℃,傾角7~15℃。區內斷裂較發育,落差10m以上的斷層有35條,全為正斷層。從斷層的產狀分析,大可分為三組:一組為北北東向的走向正斷層。區內發育有29條之多;二組為南北向的正斷層,僅有F13斷層是井田的西邊界;三組為近東西向的斜交正斷層;區內發育5條,但延展長,常為張性含(導)水斷層。
另外,井田內巖漿侵入活動比較劇烈,巖性主要是輝長巖、輝綠巖,生成時代為中生代燕山期,對煤層、含水層影響較大,多為層狀。據資料分析,奧灰頂面以下100~160m左右有巖漿巖巖體。
1.2水文地質特征
(1)含水層。煤系及其以上含水層富水性不強,對礦井影響不大,影響礦井安全的含水層主要有:①徐家莊灰巖含水層。位于10煤以下30m左右,有2~3層灰巖組成。總厚8~18m。資料表明,徐灰巖溶不發育,裂隙發育不均,主要接受其底板奧灰水的頂托補給;②奧陶系灰巖含水層,總厚821m,位于10煤以下60m。頂部裂隙不太發育。
(2)斷層帶水文地質特征。F5、 F1、 F13和 F3斷層為區域地下水的主要控水與導水構造。其中F5、F1和F13斷層為弱水透水或隔水斷層,唯有F3斷層具有較強的垂直向上補給特征,是地下水強導水帶。
2地熱補勘工作
2.1基礎資料
礦井投產后,在-300m 10300采區和10700采區生產過程中,發現9、10煤采掘工作面的氣溫高達31~40℃,采煤工作面底板出水水溫高達40℃,出水工作面的溫度較不出水工作面的溫度高4~8℃。1992奧灰水文補勘時,發現奧灰水沿F3斷層帶由北向南水溫劇增,最高達39.5℃,各觀測孔水溫測量證實,奧灰水水溫在F3斷層的南部較高,而在斷層北部和離開斷層處,則相對較低,隨放水時間的延長,有上升的趨勢。
另外,淄博市施工時“市熱孔”的奧灰水最高溫度達43.4℃。
2.2地熱補勘工作
(1)測溫工作。1995年12月,我們利用了LJW-1型精密測溫儀,對15個鉆孔進行了同一時間的孔溫測量。其中穩態測溫14個孔,瞬態測溫1個孔。同時,在井下對3個徐奧灰鉆孔進行了孔口水溫測量。在此基礎上,又整理了1988年以來十幾年的井下采掘工作面測量的地溫、氣溫資料。基本查明了井田內地溫及地溫梯度的空間變化,地溫異常區集中的井田南部,最高地溫梯度達5.6℃/hm。
(2)水化學樣測試工作。共對14個鉆孔采集全分析樣16個,同時加采同位素樣8個。進行了化驗。
(3)218Po放射測量。地下熱水中的218Po是氡的短壽命子體(半衰期為3.05min),其中a輻射強度與土壤中自然狀態氡濃度成正比。本區熱水化學分析表明,地下熱水中鈾、釷、鐳及氡等放射性微量元素較高,因此在本區通過218Po放射性測量,圈定氡射氣異常帶,可間接尋找與熱水有關的斷裂構造。工作區設在井田南部F13斷層兩側。測線方向基本與F13斷層垂直,測線長0.2~2.65 km。使用河北地院研制的218Po測量儀進行測量,實際完成剖面測量13條,物理點316個,控制面積2.77km2。
從實測資料分析,218Po曲線在平面上的分布在F13 和F25斷層部位,主要呈負異常,兩側有正異常相伴。正、負異常沿斷層走向呈連續帶狀分布,而在F25 與F13斷層交匯處轉變為寬大的單一正常異常。異常與斷層如此明顯的關系,表明一是正異常系氡常暈高濃集的反映,即在此部位放射性元素向淺部的反向遷移強度明顯增強以致超過了“淋濾”、“沖刷”而產生的貧化影響,從而預示其深部可能存在熱水的強活動帶;二是F3斷層與F25斷層存在著交叉關系。由此推斷F13主構造之一,F3斷層通過與F25斷層交叉斷層是控制地下熱水運移的并與F13斷層產生水力聯系。
4地熱異常的分布和成因
4.1觀測孔測溫資料分析
井田內及周圍14個鉆孔溫資料和礦井十幾年的開采各采掘工作面地溫變化資料表明,本區的正常地溫增值梯度為2.5/hm。
井田內熱異常幅度最大是井田南翼F3斷層附近,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地下水逕流到本區,其中局部逕流沿斷裂構造由深部向淺部垂向運動,形成本區的水文地熱異常。
4.2 水化學特征
本區地下熱水的特點主要是K+1、SO42-、AL3+、Fe3+等含量顯著偏高。水化學類型為SO4-Na型,礦化度4g/L左右,Na/K值10,K含量高達100mg/L。
對市熱孔熱水中的硫取樣作硫同位分析,其δS34‰=21.8,換算為:S32/S34≈21.8。據地球化學統計:有機成因的硫S32/S34>22.3,巖漿巖的硫同位素比值范圍窄,基本上為22.2,沉積成因硫酸鹽的硫同位素比值在20.8~22.0,因此說明本區熱水中的SO4的來源和形成是地下水與石炭、二迭系中大量的黃鐵礦作用的結果。即熱水不僅賦存于奧灰地層中,同樣賦存在石炭、二迭系中,也就是說,本區地下熱水賦存在斷裂構造系統中。
通過對地下水中標型組分SO4和K及礦化度指標分析表明:本區地下熱水的形成是大氣降水沿不同距離、不同深度的多逕流途徑,發生水巖相互作用的結果。淺層水礦化度低,SO4/K值高,水溫低;而深層水則相反,礦化高度,SO4/K值低,水溫較高。
5基本認識與治理措施
5.1基本認識
通過對上述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基本查明了熱異常范圍和成因,并預測了熱水開采對水溫的影響。
(1)地熱異常區分布范圍為21km2,地下水溫29.4℃~43.4℃。其中F13斷層與F3斷層交匯處為地熱異常中心區,其中熱孔水溫40℃~43.4℃,區內熱水的分布與賦存明顯地受斷裂構造控制。
(2)地熱異常的成因。地熱異常區的熱儲結構為斷塊地壘式基巖裂隙型儲熱水系統。大地熱流通過張性斷裂帶由地下深處傳遞給淺部巖層,淺部熱水又通過導水裂隙和熱傳導作用,使周圍地層呈現熱異常。該地下熱水接受大氣降水補給,降水自東南部山區匯流,沿斷裂帶滲入地下深處,吸收圍巖熱量,并參與水巖地球化學作用,形成熱水,又在水壓和溫度差造成的自由對流作用下,構成承壓的熱水循環系統,形成現在的地熱異常區。
(3)地下熱水利用與熱害治理的關系。本區地下熱水循環系統,具有良好的傳導能力,并以垂向傳導為主,熱儲構造中存在一種減壓頂托傳導作用,開采利用熱水,相當于上部減壓,從而促使深部熱水向上流動。因此,開采利用地下熱水,不能降低淺部地層的溫度,也就不能有效地治理熱害。
5.2熱害治理措施
由于地層深部的熱能是通過水的傳導而上升的,因此,治理熱害應與礦井防治水工作結合起來。
(1)封堵斷層導水通道。對于切割深度較大、開啟性較好的F3斷層,應采用打鉆、注漿加固斷層帶的方法,將鉆孔打到奧灰頂面以下100m左右的巖漿巖侵入部位,注漿加固奧灰內巖漿巖及以上的斷裂帶,使之形成一個相對整體,切斷深部水與淺部水聯系。
(2)充分利用奧灰水受斷裂構造控制和不均一的特點,用物探、鉆探等方法,查明斷裂構造的含(導)水性。對于含(導)水斷層,在巷道揭露前,進行局部注漿加固,并按規定留足斷層防水煤柱,嚴防斷層帶突水。
(3)對于構造較復雜、奧灰頂部阻隔水層裂隙發育及徐灰富水性較好的區段,應采用局部注漿加固徐灰及其上下的阻隔水層的方法,充填構造裂隙,改造隔水層條件,增強其阻隔水能力,避免底板突水事故的發生,保證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