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理也“數字化”
2007-08-27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在前段時間,許多施工企業紛紛拋出“數字化工地”的概念,即在工地現場關鍵點設置數碼攝像探頭,24小時監控施工過程,為即時發現問題以及事后總結過程提供技術支持。而眼下,監理行業也提出了“數字化監理”,原理同前者一樣,只不過,是把現場情況傳送到監理部的計算機屏幕上,監控者為監理人員。
如何建立高效、實用的數字化監理模式,并使之形成科學的專家系統是今后探索的重要問題。我們認為,這個模式首先應以監理公司為節點。各監理公司根據各自項目規模、特點以及施工情況,配備相應的計算機、掃描儀、數碼相機或數碼攝像機、數碼錄音筆等,按照監理的“三控一管一協調”要求形成監理的管理信息,然后進行分類、篩選、存儲。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個模塊:
模塊一:現場監理控制的遠程監控。通過預先設置在施工現場的質量、安全等關鍵點位上的攝像探頭,把現場施工實況傳送到監理部的計算機屏幕上,監理人員根據需要及時存儲。若發現違規操作及時抓拍并粘貼于監理聯系單、通知單上,發送給施工單位要求整改、糾正。特別是在工序或部位需要監理旁站時,可實現多工作面、多工序的監理同步旁站,同時省人力,勞動強度也大大降低。監理人員在巡視、平行檢查時可利用數碼相機將重點部位、關鍵節點等施工情況拍照后接入計算機進行編碼、配文字說明,形成檔案資料與驗收記錄一并永久保存,在今后需要時可以一目了然,真實再現歷史。另外,出現質量隱患時能做到用事實說話,有很強的說服力。當遇到重大問題時可將取得信息通過網絡傳遞給公司,便于公司及時了解、掌握,果斷處理。
模塊二:計算機處理文檔,實現無紙化管理。建設工程監理工作最終是通過文字和圖表來反映的,而文字、圖表編印又是日常工作處理的主要內容,從監理工作開始的招投標文件、合同文件、會議紀要,到監理規劃、監理細則、監理月報以及監理記錄、監理發出的各種函件、通知單等,都可用計算機軟件來處理。同時可以清楚明了地分類存放,便于管理和使用。而對于監理月報、匯報總結、演示演講、專題紀要等所用到的提綱、圖示圖解可用幻燈軟件來制作,形成圖文并茂的監理檔案。對于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傳遞來的紙質載體文件則及時形成電子監理檔案,從而實現無紙化管理。
模塊三:計算機輔助管理。充分利用計算機的計算、繪圖和信息加工功能,能有效地進行輔助管理和監控,如編制工程預算和月度付款審核;排定和優化工程進度計劃與投資計劃,進行計劃與實際對比監控;記錄、跟蹤質量監測信息,分析對照驗收規范對工程質量進行動態管理;建立質量監測知識庫或專家系統輔助監理人員按每道工序的質量控制要點進行監理工作。
模塊四:信息資源共享和遠程監控。因為每個建設工程監理涉及的信息多,因此必須由計算機來輔助管理,建立專門的信息管理系統來處理。對于建設法律、法規及規范、標準等信息作為共享資源,可自己開發建立,也可從第三方獲得,如聯入中國建設信息網。另外對于不同項目形成的監理檔案可聯入公司的主服務器,與公司內部其他項目聯網實現計算機資源共享,而且公司領導也可通過因特網、寬帶數據網隨時查閱公司所監理各工程的基本概況。
在數字化網絡技術在日趨成熟的今天,建筑監理行業引進這項技術完全成為可能。而其優勢也極其顯著:
一方面改變目前監理在工地的高負荷、高強度的“巡回式”管理模式,使得現場監理人員大部分精力不再用于現場巡視,而將多余的精力針對現場實際提前進行預控或對重要部位、關鍵工序進行嚴格把關。不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相應減少人員配備數量。
同時提高監理的工作效率、精度和實時性。以質量控制為例,一般都要等到錯誤或違規行為延續了一段時間后,才被發現,甚至還需要延遲另一段必要的時間,才能有效糾正。而運用數字化監理模式,則有可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并制止質量問題。
另外還有利于提高監理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在建筑工地運用數字化監理模式時,首先要求監理工作必須及時到位,所下發的函件必須符合規范、標準,且監理工作也必須在規定的程序下或標準下進行,因為記錄的大量工程實體同步音像資料可隨時再現工程歷史情況,這必然要求質量、安全等問題必須按規范、標準去處理。另外,公司的遠程監控對監理自身工作也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