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濟三煤礦安全管理與本質安全管理體系

2008-02-29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面對當前或者一段時期礦井開采條件相當復雜,有沖擊地壓危險礦井,煤塵具有爆炸性,含水層比較豐富。隨著礦井生產水平的不斷延深,生產條件越來越復雜,頂板、地溫、沖擊地壓、火害、水害等自然災害的危險性明顯增加,礦井安全管理的難度隨之增大,傳統的安全管理方式相對滯后,在此情況下,礦井推進本質安全管理體系,是符合我們礦井發展需要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控制大的事故發生,減少零打碎敲事故發生十分必要。

  一、對本質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識

  本質安全管理體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安全生產方針,加強煤礦安全基礎管理,推進煤礦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的治本之策,也是促進煤礦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增強發展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濟三煤礦作為一座投產時間較短的礦井,與兄弟單位相比,推進本質安全管理體系,有著特殊的重要性、針對性和緊迫性。一是礦井地質構造極為復雜,隱伏斷層多,涌水量大;伴隨著前進式開采的不斷延伸,地質自然災害特別是沖擊地壓給安全生產帶來極大威脅。二是盡管礦井裝備自動化水平較高,但距離“高可靠性、自動化、用人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三是安全基礎相對薄弱,礦井投產時間較短,由基建就地轉產的職工隊伍全面的安全生產經驗較少;職工隊伍構成復雜,主要生產骨干來自不同礦井,井下新工人比例高達55%,安全素質參差不齊。四是礦井生產、生活區分離,采掘人員不足,職工“三八”制作業時間長,勞動強度大,不利于安全生產。五是由于煤層賦存條件較差,帶來生產接續任務較重,安裝撤除頻繁,井下生產及準備作業地點長期保持在40個左右;輔助運輸有軌無軌并存,系統環節多,安全管理難度極大。這些安全管理的突出問題,給礦井安全發展帶來了很多不利。

  濟三煤礦建設發展五年來的經驗教訓,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推進本質安全管理體系是一項強根治本的系統工程,需要立足自我,從加強安全基礎管理入手,本著“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從人、機、物、環、管理等各個方面去探索、去創新;要不斷強化安全教育培訓,培育“本質安全人”,打造“本質安全職工隊伍”,實現人的本質安全;要加大安全投入,依靠先進的技術裝備,提高礦井防災、抗災能力;要依托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機械化水平和生產集約化程度,優化簡化系統,減少環節,減少井下用工人數;要依靠科學的管理體系,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對安全生產的各個系統、各個環節都能做到安全可控,真正實現生產過程中人員無失誤,設備無故障,系統無缺陷,管理無漏洞,達到人、機、系統、管理的安全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破解礦井安全發展難題,保證礦井長治久安,實現安全和諧發展。

  二、本質安全管理體系探索過程

  本質安全管理體系的總體思路:以追求人、機、環、管理各要素本質安全為目標,牢固樹立“事故可防、風險可控、災害可治”的本質安全理念,規范員工作業行為,提升系統裝備自動化水平,創建無隱患作業環境,保持安全管理的閉環有序,逐步建立完善一套人、機、物、環、管理各要素和諧統一、本質安全的管理體系,全面提升礦井安全綜合管理水平,實現礦井長治久安。

  近幾年來,濟三煤礦不斷探索實踐本質安全管理體系的新思路、新方法。2004年,我礦在集團公司率先開展全員軍訓,推行準軍事化管理,有效規范了干部職工安全行為;2005年,在公司各級領導的關心指導下,我礦創新實施了“3+6”安全文化管理,以文化的力量,培育了全員安全價值觀念,促進了干部職工安全意識的逐步提高;2006年,我們把加強安全基礎管理與深入推進“3+6”安全文化管理相結合,制定了《關于加強安全基礎管理實現安全發展的實施辦法》(濟三煤發〔2006〕67號)。特別是全國國有煤礦安全基礎管理工作座談會在兗礦召開以后,圍繞集團公司提出的“全國國有重點煤礦安全基礎管理工作座談會之后,我們怎么辦”大討論的要求,認真組織全員“想安全、話安全、抓安全、保安全”大討論,并按照集團公司《開展“兩型三化”企業創建活動的意見》,確立了以創建“兩型三化”礦井載體推進本質安全管理體系的總體思路;進入2007年,我們深入貫徹全國國有重點煤礦安全基礎管理座談會精神,加快建立礦井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按照公司及上級開展的“兩型三化企業創建活動”意見要求,結合礦井安全發展實際,制定了“兩型三化”礦井創建實施辦法、加強安全基礎管理實現安全發展實施辦法等7項安全管理機制、27項安全管理制度,深化完善了安全宣教、技能培訓、安全責任等“十項安全管理體系”,從人的行為規范、系統裝備的完善可靠、作業環境的優化和諧、安全管理的閉環有序四個層面,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本質安全基礎管理,扎實推進了本質安全管理體系的有序發展。

  三、對照本質安全管理體系存在的差距及具體改進做法

  存在的差距:

  (一)現場管理層對措施落實有漏洞。各項安全管理措施未得到完全落實,特別在實際操作中沒有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個別區隊一級領導在貫徹落實此類規章制度時,往往存在“消極情緒”或者僥幸心理,對職工要求不嚴。在執行安全規章制度上存在“偷工減料”的現象,與本質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管理本質安全存有差距。

  (二)部分職工責任意識不強。在生產過程中,職工是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者,但職工個人往往為了圖省事、怕麻煩,或者是慣性使然,憑經驗作業,無規無矩,我行我素,只想著自己這樣干可能沒事,何必再執行一些沒有必要的程序,存在按照程序管理和規范操作的意識不強,“三乎三慣”思想和行為時常出現、個體安全隱患辨識和處置能力不夠等現象,與本質安全管理體系要求人的本質安全標準有待進一步細化和提高。

  (三)未建立起完善的崗位精細管理標準和定置化管理制度,沒有實現人、物、環境、管理的最佳匹配。

  (四)未建立起完善的本質安全管理標準與管理措施制定的程序。

  具體改進做法:

  (一)本質安全管理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為實現本質安全管理的基本目標,不僅要求煤礦本質安全管理體系按照PDCA的原則持續改進和完善;而且在具體的安全管理過程中,對于每一個管理環節,將努力推進基于PDCA的管理模式,形成“大環套小環,一環扣一環,小環保大環,推動大循環”的閉環式安全管理運行體系,推動煤礦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1.工作程序閉環。以時間周期為單位,以天、周、月、季、年為過程,形成全年的安全管理工作閉環系統。即:會議組織——貫徹執行——現場監督——補充完善——會議反饋。

  2.目標責任閉環。以現階段目標為近期目標,逐步實現安全目標的閉環管理。即:目標激勵——目標分解——考核反饋——落實責任——兌現獎懲。

  3.質量管理閉環。從工程的設計施工,到質量驗收實行全過程的閉環管理。即:工程設計——規程編制——組織施工落實——安全監督與考核——工程質量驗收。

  4.隱患治理閉環。從隱患排查治理到隱患消除形成的治理閉環系統。即:隱患排查——分類整理——落實整改——復查驗收——信息反饋。將煤礦管理人員及安監人員每天檢查發現的各類隱患,匯總到當天的評估日報表中,并將產生隱患的班次輸入微機,專業領導在每天的生產會上通報,所有隱患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消除。

  5.“三違”人員幫教閉環。從“三違”人員的發生、幫教、接受教訓到重新上崗形成嚴格的閉環系統。即:安全培訓——安全座談——雙錄雙亮——跟蹤回訪。

  6.安全事故管理閉環。針對事故的整個循環程序,組成由始而終的閉環系統。即:事故匯報——事故分析——事故處理——事故通報——事故防范。

  (二)建立一套完整的本質安全管理標準與管理措施制定的程序。

  1.確定本質安全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編制的負責機構,成立本質安全管理領導小組。

  2.組織專門的標準文件編制組,(專業結構、人員組成)編審組對編制工作做出計劃,并有明確的分工和進度安排。

  3.危險源的辨識和相關資料的收集。(采取發放調查表等方式對各類危險源進行辨識,然后再由編審組進行分析、匯總。)

  4.對辨識出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評估,確定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的基本框架,形成設計方案。

  5.編制本質安全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并明確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員。

  6.對形成的本質安全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初稿進行初步審議,并征求有關部門、人員意見,然后進行修改,確認定稿。

  7.試運行。

  8.最終審議、批準,發布實施。

  9.根據生產組織中發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對本質安全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進行補充、修正。

  (三)加強職工人員的培訓工作

  由于煤炭行業井下作業的特殊環境,加之多年來粗放型的管理,用工制度的改革,煤炭行業職工隊伍素質普遍偏低。是阻礙煤礦搞好安全工作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適應新的管理體系和新的裝備需要,加強職工培訓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安全知識培訓。安全知識是提高職工理性認識的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要使職工了解所處的行業工種,應該掌握的必須進行扎實有效的安全知識培訓。礦井要高效率地實現各類既定工作目標,煤礦安全知識就應該達到普及,使每個職工詳細地了解煤礦井下各種危害的存在條件,各種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杜絕各類事故應該具備哪些預防手段。

  2.安全技能培訓。安全技能培訓是在知識的基礎上,重點解決操作技能問題,也就是使各作業崗位上的人員,熟練地掌握自己所要操作的設備,機器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工藝技能,做到安全可靠。

  3.安全思想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工人對安全的認識,使每一個職工都牢固地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安全不生產,消除頭腦中那些不正確的認識,減少和杜絕工作中的差錯。

  4.典型事故案例教育。這是實踐證明了的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訓手段之一。用血的教訓來教育工人。使之能夠真正從心里認識到事故的嚴重性,用死難家屬的痛苦來教育職工,提高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感。通過教育提出有針對性的防止事故措施,使受教育者感到只有牢記血的教訓,按照措施去做,才能防止事故發生,確保安全生產。

  5.安全文化培訓教育。倡導礦井安全文化,樹立礦井良好形象,煤礦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來調整宏觀和實現微觀的安全狀態,通過安全文化教育人,影響人,激勵人,樹立安全人生觀和安全價值觀,使礦井真正做到安全生產,文明生產。

  (四)進一步梳理規范人的安全行為

  根據大量事故分析研究表明,96%的安全事故源于人的不安全行為,人的因素是造成事故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做到人的本質安全是本質安全管理體系創建的核心。

  1.分析不安全行為機理

  可以將行為主體做出不安全行動選擇的因素分為三類。它們具體包含的不安全行為因素如表所示。

  不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分類表

  針對在煤炭生產中,不同員工所承擔的角色和所要完成的生產任務并不相同,其表現出來的不安全行為也各式各樣,管理者應該將這些不安全行為進行合理歸類,對它們的發生原因和影響因素分別加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揭示員工不安全行為的發生規律,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不安全行為控制與管理措施。

  員工不安全行為類型

[NextPage]

 

  2.抓好作業人員不安全行為梳理

  例如:采煤專業共示例了55種不安全行為如下:

  采煤專業作業人員不安全行為梳理示范


  (五)加強風險評估和劃分

  對危險源的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是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體系的重要要素。實現礦井的本質安全就必須在一切危險源還沒有成為隱患之前,得到有效的辨識和控制。與查隱患相比,危險源辨識更具主動性、針對性和廣泛性。從全礦各單位、各部門、到區(隊、車間)班組,關注每一個工作場所、每一個工作環節,以及各項決策、員工作業行為。做好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危險源辨識工作,不僅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更實事求是地分析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對評價出的風險因素,評定風險等級,編制危險源清單,策劃控制措施,重大危險源制定應急預案。當重要風險因素在一段時間內需要采取專門措施進行控制時,及時組織制定《一體化目標、指標的管理方案》,從而避免了在任何情況下因對風險因素的失控而釀成事故。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從隱患查出-匯報-落實-整改-復檢的閉合系統,隱患信息反饋整改的整個過程更迅速、更有效,把嚴安全生產中的又一道關口。

  如:人員方面危險源的風險評估

  來自人員方面的危險源主要包括:1.操作不安全性(誤操作、不規范操作、違章操作);2.現場指揮的不安全性(指揮失誤、違章指揮);3.失職(不認真履行本職工作任務);4.決策失誤;5.身體狀況不佳(帶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勞工作等);6.心理異常(過度興奮或緊張、焦慮、冒險心理等)。(同前述的人員的不安全因素)

  風險評估周期:來自人員的危險源動態信息均需要實時監測,以填表或寫實的方式反饋給安監信息辦公室,評價周期可以是一個班或一天等。

  風險評估對象:具體的某個工作人員。

  風險評估方法:(此方法建立在假設基礎之上,僅供方法參考。)假設煤礦針對每個員工規定(如表1所示),來自人員方面的Ⅴ級危險源是一票否決項,不允許發生;Ⅳ級危險源最多允許發生1次,Ⅲ級危險源最多允許發生2次,Ⅱ級危險源最多允許發生3次,Ⅰ級危險源最多允許發生4次,否則取消其上崗證。則對來自每個工作人員的危險源可按照如下方法進行風險評估(見表2)。

  表1  人員方面危險源發生次數規定表

  總之,推進礦井本質安全管理體系,是礦井自身持續穩定發展,安全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新形勢下礦井建設的客觀要求。隨著礦井近年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礦井安全監察力度的加大,礦井實現本質安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條件。安全質量標準化的建設、安全程度評估和“雙基”工作的開展促進了礦井的基礎工作。礦井通過治理整頓和精品工程建設,“一通三防”管理有了相當的基礎,礦井通防系統合理,安全基礎管理工作得到加強。通過推動本質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其必將使礦井的安全水平穩步提高,有效控制事故的發生,達到杜絕重特大事故,一般事故降到最低的理想水平。變礦井開采為安全行業,實現礦井安全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桐庐县| 克拉玛依市| 特克斯县| 壤塘县| 东港市| 深泽县| 新邵县| 宣化县| 西安市| 莱州市| 弥勒县| 吉木乃县| 历史| 锦州市| 方山县| 金门县| 梁山县| 新龙县| 广宁县| 陆河县| 淅川县| 胶南市| 五莲县| 徐州市| 交城县| 宽甸| 贵德县| 临夏县| 罗江县| 连州市| 溆浦县| 厦门市| 夏津县| 竹溪县| 通榆县| 临猗县| 孟村| 盐池县| 会理县|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