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人為本向員工提安全保障
武漢鍋爐集團有限公司
《安全生產法》中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保障”。“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是今年安全生產月活動的主題,是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的具體體現。
武漢鍋爐集團作為我國電站鍋爐制造業的重點大型骨干企業。多年來,我公司狠抓安全預防工作,開展安全性評價,職業安全健康工作和環境保護工作成果顯著。取得了連續十三年無因工死亡事故,連續十三年獲得省、市授予的“安全生產紅旗單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特別是2001至2003年,在公司總產值年均遞增50%的基礎上,單位產值工傷事故發生率下降了48.2%,從而有效的保障了企業持續超常規發展。武鍋集團連續三年獲得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安全生產紅旗單位”稱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公司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適應自身實際的,有著鮮明特色的安全管理理念。概括起來就是“以人為本,向員工提供安全保障”。
1、以人為本,重在安全管理創新
我公司在全國機械行業開始推廣機械工廠安全性評價之時,抓住機遇,積極實現安全管理創新。于1989年通過了國家機械電子工業部的“安全級企業”審核認證。1991年通過了中國機械電子工業部的“特級安全企業”審核認證,成為湖北省首批國家特級安全企業,并在之后的每三年均順利地通過了復審。通過安全性評價工作,在公司內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網絡,建立健全了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從而開創了安全生產工作新局面,工傷事故率逐年下降,減少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各項安全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為了更好的體現安全管理“以人為本”的理念,我公司領導層作出了建立職業安全健康和環境管理體系的決策,以實現與國際職業安全健康標準接軌,并從企業整體出發,將職業安全健康和環境管理體系納入企業總的管理體系當中。這樣,把建立體系模式與安全性評價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既保持了安全性評價工作的連續性,又滿足了與國際接軌的要求。
經過上下共同努力,我公司于2002年12月正式通過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全科學技術中心認證中心的審核認證。并于2003年12月正式通過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成為全國鍋爐制造行業首家通過“雙證”的企業。職業安全健康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標志著我公司現代安全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有力的保障了員工的身體健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以人為本,轉變安全投資意識;
長期以來,對安全生產認識錯誤,認為安全投入既產生不了商品,也不產生效益,自然投入的積極性不大。現代企業安全管理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就必須在投資觀念上進行徹底變革。將安全投人變為安全投資,用“投資”的理念和方法處理安全投入的問題,就能取得最大的安全效果。
(1)以危害辨識、風險評價的結果作為安全投資的基本出發點。、
我們組織專業人員進行了危害因素辨識和法律法規的補充整理,總共辨識、評價危害因素4642條;確定了重大風險88條;同時收集、整理、評審了237部職業安全健康和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形成了公司《職業安全健康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清單》,為安全投入的確定提供了法律依據。
針對重大風險的不同情況,分別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控制。我公司2003年投入360余萬元,對于存在的重大風險進行了有效治理。如:焊接場地煙塵的排放成為重大風險,就投入資金100多萬元,配備了抽煙塵的排風扇給予有效治理。
(2)重視以人的因素為主的安全投入
根據我公司歷年工傷事故調查分析,工傷事故發生四要素中,人的不安全行為占約70%的比例,人為因素造成的物的不安全狀態占21%的比例。因此,必須重視以人的因素為主的安全投入。
要實現這種超前的轉化,就必須有超前的安全投人。因此我公司將安全投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用于解決物的不安全狀態,改善勞動環境和條件為主,提高物質安全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以解決人的因素為主的人力資源、人員素質的資金投入。在提高各級人員安全素質、安全技能、安全意識上的著重點有二:
第一著重于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安全素質。一個單位領導的安全素質淡薄,安全工作就會永遠滯后于生產需要。如:我公司將《安全生產法》的學習教育作為領導干部安全培訓的核心內容,定期學習教育,極大的提高了領導干部的安全意識。
第二著重于提高全員的安全素質。全體員工安全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企業安全狀況。必須采取多種形式以滿足不同崗位、不同層次員工對于安全生產的特殊培訓教育要求。如:我公司開展以“實施安全生產法,人人事事保安全”為主題的第24次“安全月”活動,在全公司范圍內形成濃厚的安全氛圍;開展對工段長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安全水準;舉辦“千人簽名”安全活動,樹立員工的安全責任感;舉辦起重作業、廠內機動車輛安全技術操作比賽,并對全公司特種作業人員進行教育培訓,提高危險崗位作業人員的安全技能等。
3、以人為本,培育安全文化
在我們看來,一個企業的安全文化直接決定著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敗。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全員“安全第一”的思想是否真正樹立;二是全員“安全第一”的道德觀念是否真正培養;三是全員“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則是否真正落實。歸根到底就是“以人為本”,而這一切均來源于企業自身文化和價值觀。在新的形勢下,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須運用安全文化的特點和規律提升安全水準;用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凝聚員工,約束和規范員工行為。
(1)構建安全文化網絡,加強安全體系建設
安全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作,需要包括生產、宣傳、物流、技術等各方的配合。特別是在現有企業人力、物力、財力等受諸多制約的情況下,如何發揮整體的合力成為安全文化建設的關鍵。為此,我們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安全管理模式,采用網絡結構代替層次結構。形成以“安全團隊”為核心,各生產、物流、宣教、技術、管理等部門支撐、相互融合、相互激勵、相互促進的安全網絡。從而為安全文化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2)提煉安全文化理念,指導日常安全工作
安全文化從屬于安全生產工作,在長期的工作中,我公司形成了“嚴、勤、愛”的安全文化理念,并以此為基準,指導公司的各項安全管理工作,使得“以嚴為本,以勤為基,以愛為魂”的安全文化理念為廣大員工接受、并自覺遵守,如:我公司推行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制,以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今年某分廠發生工傷事故一起,按照相關獎懲制度給予部門領導行政處分,這就是“以嚴為本”的體現;又如:根據生產經營的實際需要,主動改變以往的安全管理作業時間,增加二班、三班的檢查巡視,以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安全監控就是“以勤為基”的落實;再如:我們以保障員工生命健康為宗旨,實現了連續十三年無因工死亡事故,這就是“以愛為魂”的真實寫照。
(二) 鞏固提高安全評價成果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簡稱上汽集團)。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以人為本,切實抓好安全預防工作,以保障員工的安全與健康。實踐證明,上汽集團所屬單位堅持開展安全性評價,是抓安全預防工作的一種好辦法。
為了使安全性評價工作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上汽集團作出了相應的改革,由直接組織安全性評價診斷師對所屬單位進行安全性評價(復評)認證,改由委托中介機構“上海紀杰注冊安全工程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承擔認證工作。
在這樣改革的舉措中,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十二條關于“依法設立的為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服務的中介機構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執業準則,接受生產經營單位的委托,為其安全生產工作提供技術服務”的精神,上汽集團委托中介機構對安全性評價進行認證,并為此還在2003年5號文件第五條中提出了“要繼續利用好上汽集團和其他合資、合作方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資源,特別要堅持組織實施已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上海汽車工業安全評價標準》,按照國際慣例,委托有資質的安全中介咨詢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對上汽集團所屬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等24家安全級、特級安全級企業進行復評認證。
1、安全性評價認證工作的改革,創下了“四個之最”
(1)利用中介機構進行安全性評價咨詢認證在行業、在國內最早,實屬首創。
(2)連續評價歷時最長。自2003年9月23日~12月17日歷時86天。
(3)動用人力最多。這次共組織有234人次對24家企業進行安評認證。
(4)企業對由中介機構組織安評認證印象最深。
2 改革認證工作體現了公開、公正性的認證
恪定一個理念,堅持一個原則,做到四個統一,實施三個嚴字是中介機構開展安全性評價的基本準則。
(1)恪守一個理念。毛澤東同志曾精辟地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兩字。由中介機構介入安全性評價工作是前無古人所為的改革舉措,其工作的結果又是涉及企業及員工的安全大事,上海紀杰注冊安全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承接任務后的整個過程,都在“認真”兩字理念的支配下開展各項工作。
(2)堅持一個原則。中介機構介人安全管理服務是第三方的行為,其特點是必須堅持“公開,公正,實事求事”的原則。
a.在進入企業開展評價前,就將安全性評價的依據、內容、方法、程序、時間等都用書面報告被認證單位。
b.在進入企業開展認證時,首先說明認證組的來意和具體做法,使其和與會的領導及陪評人員達成共識。
c.在進入企業開展認證時,不受自評的影響,以復評認證的結果為準。
d.在進入企業開展認證時,不受概念的影響,如企業在以往的安全管理水平較高,如今放松了管理,認證結果則為不合格。
e.進入企業開展認證,不以是否收費為依據,而以實際狀況為依據,不無原則的增分、送分。
(3)做到四個統一。
a.統一標準。這次在24家企業進行安全性評價(復評)認證時都以《上海汽車工業安全性評價標準》和國家安全生產的相關標準為依據,不摻雜個人的臆斷,以利認證的公正性。
b.統一程序。為了有利于企業的實際情況,在認證過程中不論企業的規模大小都按統一的程序進行認證活動。
c.統一格式。各類記錄做到統一設計,統一使用。
d.統一著裝。為了體現團體精神,注意公司形象,加強工作的責任性,增強工作的嚴肅性,認證組成員統一著裝,佩帶胸卡。
(4)堅持“三嚴”
a.嚴按標準。按標準抽取認證對象,按標準對認證對象進行檢查,按標準進行評分,在標準面前,人人平等。
b.嚴守時間。在現代化管理的時代,必須強調時間觀念,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實際用途上,因此在整個安全性評價(復評)認證過程中,堅持按規定時間進入企業,介紹與匯報控制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所有認證活動都嚴格按程序實施,不無故地延長時間。
c.嚴格紀律。為了體現安全性評價認證的嚴肅性,正確性,認證組全體成員,嚴格要求自己,切實做到了不按標準的話不說,不按標準的事不做,一切行動服從指揮。
3、改革認證工作后鞏固提高了安全評 價的成果
(1)通過第三方安全性評價(復評),使上汽集團所屬企業對安全性評價工作做到了“四個沒有變”。
a.重視安全性評價的思想沒有變。
b.企業的安全性評價基本素質沒有變
c.以推行、貫徹安全性評價為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線沒有變;
d.實施安全性評價標準的基本隊伍沒有變;
(2)進一步提升了安全性評價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性評價工作是一項貫徹“分級管理,分線負責”,“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員、全面、全過程”原則的系統工程,由于企業高度重視開展安全性評價(復評)工作,帶動了企業管理的其他工作的開展,從而體現安全性評價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上海汽車齒輪總廠陸廠長深有感觸地說,安全評價對我們的觸動很大,通過安全性評價,提高了企業管理的水平。申沃客車有限公司顧總說,我們要將安全性評價復評作為我們公司安全工作的起點。有的企業在這次安全性評價自評過程中,舍得投入資金進行整改,上海匯眾汽車底盤廠將壓力容器、管道、廠內機動車輛等都油漆一新。上海曼·胡默爾濾清器有限公司對不符合標準的設備設施化了5.6萬元維修整改,對其進行了安全性評價后,總經理說,我們要中介機構經常對我們企業進行評價,使我們放心。上海科爾本施密特活塞有限公司在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創建了企業的“0123”(即堅持0事故的目標,推行一把手負責制,確保二個保證體系,鞏固三項安全活動)安全目標管理模式,強化了安全性評價在企業里的作用。
(3)使企業的領導和員工的安全意識進一步提高了。
a.法雷奧汽車電器有限公司傅總說,通過評價可以理清對安全性評價的思路。沈書記說,安全是企業和個人及企業發展的需要。如不抓好安全,上對不起國家,下對不起家,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又如上海制動器系統有限公司薛總說,上汽集團采用中介機構來評介是理念的轉變,陣容整齊,對我也是教育。中方領導有如此認識,外方經理同樣有正確的認識,如上海皮爾博格有色鑄造有限公司外方總經理施耐德先生說,安全工作是企業的生命,我們企業安全的投資最大,對員工的安全是作為自己的孩子一樣保護。又如上海圣德曼鑄造有限公司外方總經理富大山說,對于其他工作來說,員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企業的安全是生產芷常運行的前提條件。安全是公司的永久工作,安全也是黨委的永久性工作。在與員工的訪談中及安全測試中基本都能表達安全性評價的含義。
b.安全性評價工作在經濟效益好的單位得到實施,即使效益較差的單位,照樣按標準認真地開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c.安全性評價工作不但在大型企業得到認真組織實施,即使規模小,工藝相對簡單,員工少,危險度低的企業,例如,上海曼·胡默爾濾清器有限公司等都積極地開展安全性評價工作,組織人員自評,落實資金整改,聘請專家咨詢,初次評價就得到了較好的效果。
(4)鍛煉了從事安全性評價的人員。
這次安全性復評是全面綜合性的評價,由于企業人事的變動,所以,在自評中出現掌握標準時不夠正確,而在復評時,采取指導、探討、共同學習,互動的方法以至所有的評價人員都受到了學習、重溫、理解標準的鍛煉,業務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企業消除了一批不安全隱患。
據不完全統計,這次復評共查出與標準不符的問題和隱患達1143項,通過開具不符合報告于企業后,都能得到積極的整改,使企業的本質安全、綜合管理、勞動衛生和作業場所的安全性得到了鞏固和提高。
(6)通過安全性評價(復評),初步顯露了安全生產中介機構介人安全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企業的好評。
正如上海匯眾汽底盤廠的胡廠長說,我們企業接待過不少認證機構,但象今天這樣的架勢還是第一次,你們認真、嚴謹、高效、全面的工作作風,值得我們學習。小系車燈總經理曹碧茹說,通過安全性評價,加深了我們對紀杰的工作印象,提高了企業自身的安全感,對安全工作就是要堅持預防,做到高度防范;要抓好全員安全教育,提高全員意識,所以想請紀杰定期到企業來檢查和評價。采埃孚轉向機有有限公司的徐總經理說,請中介機構來企業進行安全性評價,花了錢,還通不過,說明他們是客觀、公正、認真負責的。
委托中介機構對上汽集團所屬24家安全級、特級安全級企業復評認證工作,鞏固提高了安全性評價的成果。切實保障了員工的安全與健康。 (摘自:《機電安全》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