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力推行規范化管理和經常性的空管安全檢查、調研,全國空管部門的安全管理整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是從空管部門總體水平上看,還沒有使我國的空管安全管理操作水平得到徹底地改變,更沒有使空管安全管理完全適應現代飛行安全和管制技術迅猛發展的要求。
如何切實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認真解決的重要問題。為了正確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認為,需要探討適應空管安全和空管技術發展要求的安全管理理論模式,從總體上來說明空管安全管理前進的方向。
所謂理論模式,是某一客觀系統運行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以客觀系統的目標、功能、結構和機制來說明系統的運行本質和發展方向。我們所講的適應空管安全和空管技術發展要求的空管安全管理理論模式,就是指具備這種特征的模式。
為什么研究空管安全管理必須要首先要探討安全管理理論模式呢?這主要是因為盡管空中交通管制員有保證好飛行安全的良好愿望,但由于空管原因造成的工作差錯、飛行事故征候仍時有發生。總結近年空管差錯、事故征候的特點,再次證明了一個共性的問題——空管安全管理的失誤。
保證航空安全是空管工作的頭等大事,這已是人們不爭的共識,“有了安全不等于有了一切,喪失安全將會喪失一切”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對于什么是空管安全管理工作,如何做好空管安全管理工作,尚有不少同志持有不同的見解,因此,在空管安全管理中經常會出現步調不一致,沒有統一標準的安全管理制度。由于管理者無法有效地組織協調安全管理機制,以至不能準確規范管制員的安全行為,人為造成安全管理工作被動。因此,我們必須探討建立空管安全管理理論模式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把握安全管理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更好地從總體上明確安全管理發展的方向。
空管安全管理的歷史證明,它必須適應人(管制員、飛行員)、機、(航空器、空管設備系統)、環(天氣、工作環境等因素)系統中的狀況和要求,它必須符合各國家(地區)的具體情況和要求。因此,每個時期的安全管理,各個國家(地區)的安全管理,都會有它的特色,都會形成各自的模式。但是,在大家對這種客觀需要和存在的安全管理模式還沒有取得深刻的、系統的認識時,空管各級領導只能根據對安全管理的局部認識和積累的一些感性經驗,來進行空管安全管理,而要想使安全管理完全符合它的發展規律和外部環境是不可能的。傳統的觀念認為:錯誤只存在于事故發生之時、存在于事故的責任人(管制員)身上。我們必須研究建立一個全新的觀念:管制員生存于、工作于錯誤或缺陷之中,但錯誤和缺陷本身并不一定會導致事故,關鍵的因素是必須探討建立空管安全管理理論模式,對錯誤、對風險實施有效的管理。
我國的空管安全管理是沿襲原蘇聯模式,80年代后參照美、歐等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在空管技術上正逐步向具有國際權威的ICAO和FAA技術模式靠攏(如高度層、過渡高度層改革、電報格式變換、實施雷達管制等),但空管安全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工作受各種因素的限制,尚未達到國際通行的規范,也未形成自己完整的體系,我們實際面對的是一個新舊交替、參差不齊和安全風險高的管理局面。另一方面,我們雖然積累了許多空管安全管理的經驗,也從理論上對空管安全管理進行了許多研究,但是,由于我們沒有把空管安全管理模式作為一個總課題來進行深入研究。沒有從建立空管安全管理模式的高度來系統地總結我國空管安全管理的實踐經驗,致使我們至今對空管安全管理的本質和運行規律還停留在較為初級階段,還沒有完全弄清我們應采取具有什么特點的安全管理模式來管理空管安全。總之,隨著我國民航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空管系統和空管安全管理的要求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何實現中國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現代化,怎樣的空管安全管理系統才能滿足民航快速發展的需要,這是空管部門亟待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我們非常需要探討適應這種新條件下的空管安全管理模式,以便用現代的空管安全管理模式來代替不規范的傳統的安全管理模式。我們認為,探討建立空管安全管理模式的目的是為了從總體上明確空管安全管理前進的方向。因此,在探討這種空管安全管理模式時,有必要對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和要求認真考慮。
一、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性
空中交通管制的目的是防止航空器與航空器的相撞、航空器與障礙物的相撞,以及加速飛行流量,保證有序的飛行和安全。其核心內容是“安全”。承認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等于真正理解空管安全管理的涵義。
什么是空管安全管理?首先讓我們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在民航空管系統中,當管制員以保證安全的形式從事管制操作,為完成安全目標而從事的對管制員與空管物質設備資源的協調活動時,也就產生了空管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直接作用,是根據安全生產目的和與其相適應的安全生產過程的要求,把相關的各種安全要素密切地結合起來,并使其按照科學合理的步驟進行,完成全部安全生產過程。但是,安全管理始終僅僅是一種手段,它的目的是使整個部門具有較高的安全效能,取得更多更好的安全成果。因此,當我們考慮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時,應從它所應達到的目的出發,應著眼于提高安全保障部門的效能,不能僅就安全管理本身來考慮。我國空管應以安全質量這一核心為主線,使保證飛行安全與運行工作質量融合為統一和諧體。安全管理要通過質量保證這一具體措施滲透到空管運作中。空管安全質量保證在該系統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通常應從運作錯誤、差錯預防、團隊協作精神的建立及合作技能、信息溝通、客戶服務等方面有效開展工作,從而實現“防為主,救次之,戒為下”的安全管理理念。比如,不能僅僅規定這項安全制度如何改進,那項安全制度如何提高等等。也就是說,根據空管系統自身特點和空管安全歷史上血的教訓,應先考慮如何按照取得更好更多安全成果的要求來完善和加強安全保障部門的效能,然后再考慮如何完善和改革安全管理來保證安全保障部門具有更高的效能。這里所說的安全保障部門的效能,不是指局部效能,而是整體效能;不是各種局部效能簡單的相加,而是各種局部效能有機結合而成的整體效能。
二、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科學性
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科學性實質上是指空管系統在抓安全工作上必須依靠科學管理。“科學管理”一詞在西方原本指二十世紀初美國的弗雷德里克?泰羅(FredrickTaylor)等人提出的通過科學的操作方法,明確分工,制定工作標準,謀求最高工作效率的一種管理理論和方法。在我國通常把一切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方法統稱為科學管理。隨著中國民用航空事業的發展,空中交通管制事業也迅猛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航空需求更為廣泛,新機型的不斷引進,促使了空中交通管制的現代化,特別需要加強對空管系統的系統化、科學化管理。因此“科學管理”在空管系統通常意味著基于空管現代化系統理論采用系統方法的現代管理。
目前航空器的飛行速度平均處在數百公里/小時,管制的安全間隔在數十公里量級,要求空管工作有極高的準確性,稍有疏忽,安危則往往系于幾秒鐘之內。如空管安全管理跟不上這一節奏,則必將導致現場安全管理失敗,因此,現場安全管理水平的優劣取決于空管安全管理水平是否科學。不言而喻,像空管這樣一個技術要求嚴格、設備復雜、管制環境多變,且要進行高速、精密運轉的大系統,要保持其高效、安全,必須依靠嚴密的組織、科學的管理。
管理出安全、管理出效益,這已成為空管界的共識。應當說,管理本身就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而要做到科學管理,首先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其次,要能夠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正確地揭示和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并能夠結合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做到有章有法、有板有眼,還能夠創造條件、因勢利導,使之行得通、行之有效。建國初期至1985年我國的航空運輸發展緩慢,空管系統的基礎也很薄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民航遇到了極好的歷史機遇,正處在持續高速發展過程中,因此,空管系統規模擴大的速度也非常迅猛。這種空前的急劇發展,使得原本基礎落后的現象更為緊迫,資金不足,管制人員奇缺,制度不完善,思想跟不上等等矛盾都極度尖銳起來,而且民航發展的大局又不允許我們暫緩發展,空管系統面對這種任務緊迫,千頭萬緒,矛盾交織,百業待興的局面,要保證安全,更得依靠科學管理。只有科學管理才能理順關系,抓住主要矛盾。因此,科學管理是解決空管安全問題的治本之道。
三、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系統性
系統,是指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組成,在一定環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就其本質來說,系統是“過程的復合體”。任何管理都是對系統的管理,沒有系統,也就沒有管理。空管系統和空管安全管理,都是隨著航空運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時至今日,空管系統本身已發展成為一個非常復雜的大系統:不但空管技術的子系統眾多,軟硬件先進,信息量巨大;而且空管通訊子系統、導航子系統、雷達子系統、航行情報子系統、氣象服務子系統也都是復雜的高科技系統,種類繁多、分布面廣。因此它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它含有許多縱橫交錯、聯系緊密的子系統,它還與空管外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要按照航空運輸的需要和提供的條件,進行一系列相互密切配合的、性質不同的活動。正因為如此,空管系統內外部的許多因素都會對安全的整體效能產生影響。因此,空管系統的安全管理,如果不把它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管理,是不可能使它具有高的整體效能,更難滿足空管安全的實際需要。空管安全管理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管制員執行幾個簡單的陸空對話術語、空管部門落實或改進幾項措施的問題上了。空管部門的安全管理,需要有嚴密的管理組織體系,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緊密配合的成套管理機制,協調銜接的管理活動。因此,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不能只提高其局部的水平,而應提高其整體水平,要成系統的提高。
所謂成系統的提高,應當是一種有質的轉變的飛躍性的提高。從空管體制改革的實際情況看,最關鍵的是空管部門逐步建立現代科學管理制度。這種轉變是質的轉變,是飛躍性的發展。所以,應當把這種思路作為探討空管安全管理理論模式的一種基本思路。
四、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戰略性
戰略性也就是全局性和長遠性。我們所研究的是民航空管系統在“十五”期間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這個問題既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也是一個長遠性的問題。說它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是因為我們所研究的不是個別空管部門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而是我國所有空管部門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并且,增強空管系統活力是我國民航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關系著我國空管系統體制改革和整個民航的改革,影響著我國航空運輸事業的發展。說它是一個長遠性的問題,是因為我們所要解決的不是空管安全管理的短期行為問題,而是“十五”期間空管安全管理應怎樣前進的問題,而且它還涉及在這五至十年內又將為二十一世紀上半葉打下怎樣的基礎,創造什么樣的條件。我們認為,按照它的戰略性來考慮,至少應考慮以下情況:
(一)要充分考慮我國空管系統的實際情況和現有基礎。例如,要繼續深入調查各地區的安全狀況和空管綜合保證能力,做到與時俱進。
(二)空管技術還在迅速發展,空管系統隨著空管技術的進步
而處在不斷的更新與變革之中。要考慮在“十五”期間,空管系統在宏觀上將進行什么樣的改革,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其中包括空管技術、空管設備、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等等方面的改革和變化。還要銜接國際環境的變化。并應分析和確定上述變化又將會對空管系統和空管安全管理提供什么條件和提出什么要求。
五、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適應性
我們認為,探討空管安全管理理論模式,除了應考慮提高空管安全管理的目的性、科學性、系統性和戰略性外,還應考慮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適應性。這主要是指我國的空管安全管理理論模式,除了要適應我國民航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和空管體制改革的具體國情外,還應適應各管制地區的狀況和要求。如上所述,民航空管系統管制室數量眾多,千差萬別。它們的地位、性質、規模不同,它們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設備情況不同。這就給問題的研究帶來了很大困難。因此,必須采取抽象的方法,從共性的本質問題出發,通過定期召開空管安全管理研討會和空管安全技術研討會的形式,研究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方向,揭示并把握其規律性。只有這樣做,才能適應我國民航各空管部門的實際情況。我們之所以采取空管安全管理模式的形式來說明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方向,就是為了適應這種情況。
當然,方向不是具體規劃,各地區空管部門還需根據方向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來規劃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而作為國家空管系統的主管部門,一方面,亟須建立全國統一、定期更新、成體系的安全管理理論指導材料或權威性的安全管理手冊;另一方面,為解決安全管理體系優化和整體運作協調問題,尚須建立空管安全管理體系、空管組織指揮保障體系、空管技術管理體系、通導設備保障體系和情報、氣象服務管理體系等空管內部管理子體系。以上子體系構成空管運行管理體系,各子體系既相對獨立又密切協調。通過由總局空管局及地區空管局、空管中心(站)和機場空管部門組成的空管安全管理四級網絡,積極發揮管理、監督、檢查和指導作用。以便適應空管體制改革過渡時期的狀況和要求。
以上五方面,是我們探討“十五”期間空管安全管理理論模式的基本思路。我們認為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方向應當是:以提高空管安全管理的整體效能為目的,努力強化空管系統內部子系統的功能,充分發揮科學管理的作用。我們相信,按照這一方向來正確分析空管安全形勢,堅持科學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實行標本兼治,空管安全運行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循環。
上一篇:“三全”管理構建安全立體防線
下一篇:基層安全監管工作中遇到的幾個問題